专题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飞天,一个名字引发热议:桂海潮。
为什么?
他是中国目前最年轻的航天员,是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是中国首位非军人航天员,年仅31岁就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生导师……
和桂海潮一同冲上热搜的还有一个地名,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
那是桂海潮的家乡。
从施甸县县城出发,需要走20多公里的蜿蜒山路,才能到达姚关镇。
一条老街贯穿整座小镇,桂海潮的家就在老街的一头。
直到现在,老街上还矗立着几间土木结构的老房子。
这里确实不富裕,但是只要你打听“桂海潮”,总有人骄傲地告诉你:“他是这条街上出的名人。”
桂海潮成为航天员的消息传到小镇后,施甸县的宣传部门将桂海潮从小到大每一次升学的毕业合影,都发布在官方账号上。
我也是“85后”,也曾从山村里走出,知道一张毕业照对一个农村孩子的意义有多大。那些校园时光,有太多的酸甜苦辣,也许,上一秒还和你一起学习的小伙伴,下一秒就因为不同的际遇和你天各一方。又或许,有些人穷尽一生,也走不出大山。
桂海潮上中学时的一位邻居,在网上提及一段往事。
当年,他家的厨房,就对着桂海潮上高中时住的那间小屋。每天吃晚饭的时候,他都会听到桂海潮大声地背课文。他小时候很贪玩,经常被老爸揪着去看桂海潮学习。
透过那扇小小的纱窗,他从没想过自己目睹的是一位航天员的成长。
从桂海潮中学老师的口中,我发现了他身上除“勤奋”以外的两个特质。
第一,缠。他总是在考试结束后,追着老师讨论难度比较大的题目。除此之外,他还会和老师讨论一些比较前沿的物理问题。
第二,莽。桂海潮是课堂上的积极分子。只要老师提问,他都会积极回答。答错了,他会向老师请教。
毫无疑问,桂海潮不是一个只会死读书的人。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后,你会明白: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孩子的求知欲和勇气。
《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是桂海潮年少时最喜欢看的书。
他被书中“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故事深深感动,对头顶的那片天空心驰神往。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当时还在读高二的桂海潮激动万分,那一刻,有一颗种子在他心头萌芽。
桂海潮的高中物理老师段必星说:“高考时,桂海潮的理综考了275分。他不偏科,每科成绩都十分优秀。”
当年,桂海潮是县里的高考理科第一名,以他的成绩是可以报考北京大学的。但是,填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
为此,桂海潮的班主任还特意拉上桂海潮的父母,一起劝他修改志愿。
志愿填报的截止时间是次日零点,他们一直劝到晚上11点多,可桂海潮没有一丝一毫动摇。
桂海潮用了9年,从本科读到博士。之后,他又去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其间,他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了近20篇SCI学术论文。
3年后,桂海潮毅然选择回国。
面对国内各名校发出的邀请,他依然选择和12年前的那个云南少年并肩同行: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桂海潮分享过自己参加航天员训练时的经历。
他的体能素质和航天技能,比不了从空军飞行员队伍里选拔的航天员。
一次,他需要负重数十公斤,在沙漠里徒步5000米抵达目的地。没想到,刚走一半鞋底就脱落了。而前一晚,他刚结束两天两夜的沙漠生存训练,另一只鞋底也打了“补丁”。最后桂海潮坚持穿着“张开大嘴”的鞋子,在炎热的沙漠中走了整整两个小时。
这就是桂海潮超强的执行力。
桂海潮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并非我们想象的那般沉闷。
高中时,篮球场上有他奔跑的身影。大学时,他担任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他平时还酷爱书法,就连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公告,也是他用毛笔写的,别具一格。
最近,有很多人在讨论桂海潮成为航天员的意义。
有两条微博特别打动我。
一条来自微博用户@霜叶:“一下子就觉得每年捐助云贵山区的孩子读书这件事更有意义了。帮那些孩子一点点,谁知道将来会不会又走出优秀的人才……”
另一条是桂海潮的初中母校发布的短片。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观看“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飞天的视频。面对镜头时,一个个少年,眼中有光,心中有梦。他们激励自己努力学习,未来也要成为像桂海潮那样了不起的人。或许就连桂海潮也没有想到,他的一趟“太空出差”,会让全县乃至全国沸腾。
有网友留言:“那座小镇上的很多人可能没去过北京、上海,大城市离他们很远很远,但他们知道,现在有一个‘我们镇上的孩子’上太空啦!”
读书可能无法改变所有人的命运,但是如果你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不妨去读书,去参加高考,去上大学……
即便由于个体的天赋不同,你无法成为桂海潮,也去不了茫茫寰宇,但是你一定能够遇到属于自己的那道亮丽风景。
(七子摘自微信公众号“王耳朵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