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专题

宁原:用好奇心点亮世界

●王喆宁

走进科普博主“模型师老原儿”的工作室,1000多平方米的房子好似花园,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绿植。

最吸引人的,是随处可见的模型:各种粉嫩嫩的“皮肤组织”、悬挂在房顶上的“大飞虫”、形象有趣的“蟑螂”“耳屎”“乌贼”……

鸡皮疙瘩到底有啥用?痒痒为啥挠不完?啄木鸟啄木头为啥不会脑震荡?海星吃饭需要先把胃吐出来吗?

这些看似日常却古灵精怪的问题,在老原儿的视频中都能找到答案。

老原儿本名宁原,曾在电视台参与科普节目制作10年之久。

2019年,他辞职成为一名模型科普师。戴上大眼珠特效眼镜,配上两根粗粗的眉毛,他利用自制的可爱模型,将科学原理转化为清晰易懂的知识,如今全网粉丝已达千万。

而在宁原从事模型科普之前,这一领域几乎无人触及。

“之前我没有主动和别人介绍过自己,现在可以正式介绍我的职业是模型科普师了。”宁原说,“我想做的,就是用好奇心点亮大家看世界的新视角。”

用好奇心看世界

宁原出生于河南郑州,受家人的影响,从小就开始接触手工制作。

小时候,他的姥爷给姥姥做过一辆电动摩托车,上面有各式各样的按钮。一按按钮,顶棚会“噌”地升起来,人也可以无障碍地上下车,很酷。

宁原被深深吸引,开始跟着姥爷一起研究工具。家人很支持他,总会耐心地教导他。

彼时,家人常常给他买拼装积木玩具。“每次买好几箱,包含各种款式,买完以后,说明书会被扔掉,零件全部被打乱堆在一起,让我随意发挥。”

这极大地激发了宁原的创造力。

小学时,宁原的数学成绩一直不好,但有很强的空间想象力。

四年级时,他因为骨折在家休息。当时,他找到妈妈装靴子的大纸盒,尝试做手工打发时间。

拿起剪刀后,按照想象,他把纸盒剪成100多块,之后将它们严丝合缝地拼接成一只多面体小狗。

“鼻子、眼睛、耳朵、腿和脚,甚至每一根指头都非常工整。那会儿做完以后,我也吃了一惊,觉得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原来这么好。”宁原说,“骨折那一年,我的思维更加开阔了。”

从那时起,宁原就对世界充满探索欲,经常利用琐碎时间观察自己好奇的事物:被老师罚站,他就去观察蚂蚁,“好奇蚂蚁会不会打架,我就把两只蚂蚁放在一起,看到一只把另一只‘过肩摔’,摔到地上”;校园里有人拎着油漆桶刷篮球架,他就蹲在旁边观察,了解工序……

上大学时,因为有绘画基础,宁原选择了视觉传达专业。“这一专业是将晦涩生硬的信息特点,进行视觉化呈现。”

毕业前,因为做手工的能力十分突出,老师将他推荐给央视科教频道。当时一档节目在改版,需要做一些视觉化呈现,他欣然接受了这项任务,开始研究科普。

他几乎从事过所有一线工作,从策划、出镜主持,到模型制作、动画制作,再到制片、脚本撰写、道具采购和拍摄等。

“我是主创,深度参与了节目的每个环节,所以经过这么多年的工作,脑海里已经形成了节目制作体系。”宁原说。

重新开始

31岁的某一天,宁原正在做道具。

拿刀切东西时,他不小心把手指切掉一个角。去医院缝针时,他感受到指尖传来一阵阵的疼,“感觉在提醒我不能麻木,要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

深思熟虑后,他发现自己喜欢的还是模型制作,第二年便从电视台离职,开始创业。

虽然有节目制作经验,但刚开始涉猎短视频时,他还是充满担忧。

“一开始想得比较简单,觉得把长视频切短就是短视频。真正开始做了以后,发现两者完全不一样。短视频小而精,需要在两三分钟内把一件事说得有意思,要能直触人心,节奏等各方面都很难把握。”

因为缺乏参考对象,宁原只能先摸索、试错。第一条视频上线前,他做过几个选题,比如脱发、洗牙等,但最终呈现效果很不自然。

他真正上传的第一条视频,是负压救护车科普。

一天早上,宁原准备去工作室,在小区门口发现一辆救护车。

“当时小区群‘炸锅’了,大家都在担心是不是哪栋楼出问题了。但我看到救护车开着窗户,如果运输病患,是要关窗的,负压电机也会启动。我意识到,很多人对救护车的认知存在误区,于是在前往工作室的路上我开始构思选题。”

宁原花了半天时间制作模型,之后很快拍完科普视频。因为模型有趣、讲解生动,视频上线后点赞量不断增加。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只用了一周,粉丝就达到1000人,1个月达到1万人,第4个月就达到100万人,以往的担心被迅速冲淡了,像有一束光照进黑暗里。”

网友的反馈成为宁原迅速适应短视频节奏的最大动力。

原先在电视台做节目时,他的一些设计与巧思很难得到反馈。自从开始做短视频,一些巧妙的设计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

比如,宁原之前做了一期萤火虫科普视频。夏季时,萤火虫闪烁是在求偶。视频结尾,他做了一个浪漫的设计,让萤火虫闪烁出“我爱你”的摩斯密码。

没想到,视频上线后,瞬间就有网友在弹幕里留言,说几分几秒出现的内容是“我爱你”的意思。宁原看到后十分激动。

不仅如此,网友们还经常在留言中提出很多自己好奇的问题,希望他能拍摄视频解答。

“比如,有网友留言,‘口腔溃疡啥时候说呀’。我们看到,就会做口腔溃疡的选题。慢慢地我发现,选题根本做不完。”

严谨又有趣

怎样保持科普的严谨性?这在宁原的创作过程中,是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从业多年,宁原有着丰富的专家资源。遇到问题,他常常咨询业内著名专家。

当然,他还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在查资料时,他会“查到根上”,比如翻看《中国动物志》《中国昆虫志》等文献。

如果查阅的是教科书,他会同时查阅不同出版社的多种版本,找出相同之处,确保知识是正确的。

一次,他研究一个选题: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盘羊争偶时,巨角相撞为什么不会把自己撞晕?

“很少有人研究盘羊撞头问题,从网上基本查不到资料。”面对未知,宁原需要突破现有信息。

因为山羊与盘羊类似,都有撞头的习性,于是他在网上买到山羊头骨,拿电锯把头骨切开,然后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切面。

之后,他结合二者头骨的外形差异,反复观看盘羊撞击时的视频,抽丝剥茧,得出结论。

在宁原看来,模型科普就是把一些硬核的科学知识以视觉化的形式向大众普及,这十分需要技巧。

“比如蟑螂,很多人一听到这两个字,全身就会起鸡皮疙瘩。越是这样,越需要在视觉上对它进行弥补,把它变成可爱的样子,大家在看视频的时候才愿意去接受一些本来不想看的内容。”

宁原希望能够通过可爱的模型和有趣的讲解,点亮大家的好奇心。

在日常创作时,他从不设限。有时候凌晨两三点,视频已经拍了一半,如果有人提出从另一个角度切入更好,他会叫停拍摄,和团队成员重新修改脚本。

“我的生活非常丰富,有很大的自由去了解各种各样感兴趣的事情,同时又能保持单纯的创作热情。这是我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如今,宁原的工作室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模型,它们见证了他一路走来付出的辛苦。

未来,宁原希望通过举办展览等线下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科普、走进科普。

(玉兰花摘自微信公众号“环球人物”) D5X87EcKemej/y7GwW3irNF2odlHNLT+3xikcUKUkRf8Jw2WwAOuY22IF74stVr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