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老师在举手
一谈到“教育”这样的庞大话题,我总忍不住先站回原点看自己。时间在生命的轨道上呼啸而过,一些问题却如同高山,稳固长存。事实上,日常教学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传奇绝伦的事件发生,我们需要面对的恰恰是无数个真实的黎明,还有平凡的深夜。
那作为老师,要如何获取一份能够抵挡疲倦的价值感,又凭借什么为无数双眼睛打开全新而明亮的窗户呢?
走了那么久,迎来送往了无数日出日落,我好像找到了一种答案。
在这个十月末,我发现班里的孩子对学习感到有些疲惫了,也从一些孩子的脸上看到了某种隐藏的情绪。为了提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也为了让自己更了解他们,我打算上一堂现代诗的创意写作课。我设定了很多贴近生活的问题,比如“你最喜欢的饮料”“用一个词形容教室”“最近最难忘的一样东西”等等,打算以问答采访的形式,让他们自由地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答案。然后我会给他们提供一首有趣的现代诗作为形式框架,希望可以借此拼贴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青春之歌”。
我把这个想法跟同为教师的好友分享,她却开玩笑说:“新奇是新奇,但得到的答案肯定都是游戏、‘爱豆’、动漫和‘肥宅快乐水’!”
其实朋友说的也是我自己在设计这堂课时的顾虑,如果最终得到的是孩子们对不顺经历的一通牢骚、对“爱豆”的表白和对游戏的念念不忘,那浮光掠影、嘻嘻哈哈之后我也将一无所获。这并不是我设计这堂课的本意。
面对找来的参考资料,我陷入了纠结。如果我像往常一样,只把它设计为一个仿写任务,我就不用担心会有失望。但转念一想,我也将不会有获得惊喜的可能。思来想去,最后,我还是决定实践一番,决定在教学上勇敢一点,也要对孩子们有信心。
于是我带着十几个问题,走上了讲台。当发现这次的写作练笔只是一个写给自己的采访记录时,孩子们都卸下了负担,拿着白纸跃跃欲试。
“用一个形容词描述一下昨晚的自己。”“写一个最近学到的最有用的知识点。”“如果给你三天假期,你会用来做什么?”“遇到了好朋友,你希望他/她手里拿着什么?”……
问题一个接一个从我嘴里蹦出来,然后在教室里炸开锅,同学们有的迫不及待地写下答案,有的嘴里重复着我的问题直挠头,有的盖住自己的答案偷笑,有的则悄悄转过头向后排的同学挤眉弄眼。我并没有要求他们遵守课堂纪律,因为我知道,那一刻孩子们在思考属于自己的生活,他们的脑袋里在回忆,在感悟,在提炼,然后把专属自己的答案写在纸上。
半堂课很快就过去了,当他们把答案写好后,我把《如歌的行板》放在了屏幕上,孩子们的眼睛亮闪闪的:“哇,这样也能写成一首诗啊?读起来真有意思!”
“是的,其实诗歌最打动人的地方,不在于意象,更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它的真实和真情。”说完我拍拍手掌,“同学们,现在请你们也开始整理自己的答案,写下你们《如歌的青春》吧!”
孩子们会心一笑,刚才热闹的教室瞬间安静下来。我看见他们坐在那里,山城九月不败的阳光,从小叶榕树叶的缝隙里照进来,明净的玻璃,堆着书的课桌,他们低着头认真的神色……我突然发觉,问他们青春是什么很多余,其实青春就是他们自己。
临近下课,同学们完成了自己的创作,我说:“老师不要求你们必须交,谁愿意交上来就放到讲桌上,我们下节课做匿名分享!”听到我这样说,孩子们纷纷拥到讲台上。
当我在办公桌前打开诗稿,果不其然,白纸上真的堆满了“电脑”“手机”“无法割舍的网络小说”“体育”“选秀”“新上市的奶茶味儿冰激凌”……
但当我耐心地、仔细地读完,就发现这些流行元素只是他们感知自己青春的引子,背后还有他们思索出的智慧。一场痛快的游戏结束,小江说:“志同道合的友人之必要,道路之必要,尽头之必要。”一些乖巧的服从完成,杜同学说:“世界应该少一点必要,人应该是自由的。”喧闹的校园,人群攒动,秦秦说:“欢笑之必要,无闻也必要。”一场友谊赛宣告完结果,亮亮说:“不必要、不重要的事要忽略之必要。”
我为这些诗篇感动。当我把这一首首诗敲在电脑上,做成分享课件,我觉得自己是在整理一本厚厚的青春记录手册。
第二天的连堂课,我把同学们写的诗展示出来,让他们猜作者。“26℃的晴天、笔、自由与鲁迅的文章之必要……”我点小浩起来猜。他说:“喜欢投枪匕首,喜欢鲁迅,那肯定是个男生嘛,很喜欢跟人辩论的那个。”他点了一个起来,又点了一个起来,点来点去,也没猜对。最后我让作者起身,大家都大声惊呼,竟然是平时不爱发言的女生小涵。也没人猜到,“饭后悠闲地在操场观望之必要/幻想着云霞深处的神秘之必要……”是班里的人气男生东东写的浪漫诗句。那天,我们共同收获了很多可爱的诗句,也知道了很多未曾想到的故事,关于阅读,关于外婆,关于某一天和火烧云奇妙的相遇……
那节课之后,我还收到了一些孩子的诗。骁骁说:“想在外太空开一家店/售卖地球人的梦境/看日月相伴而息/在浩大的宇宙里/等待第一个顾客的来临。”小蕊写:“在夕阳小店/青柠爱上气泡水/蔷薇向春天告白/风铃不小心落入爱恋/小店只有一道菜啦/价格是一束玫瑰。”
这就是躲在教室角落偷偷翻看幻想小说的女孩,就是那个总爱光顾奶茶店,要抢四季第一杯奶茶的学生,这是他们在流行事物背后潜藏着的一颗颗灵动的心,一些暖融融的青春温情。
后来我把这些诗发给了朋友,她惊讶不已,甚至告诉我她读得怦然心动。
“我好像又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当老师。”她这么说。我点点头说:“是啊,我也是,我好像也在这次采访里找到了一种答案。”
原来我们都期望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洒下阳光,并通过他们的眼睛看到新世界的美妙。当我们愿意蹲下身来勇敢又耐心地撩开那些迷蒙的纱帘,青春的浪漫就会带我们飞过无数个黎明和夜晚。
(本刊原创稿件,勾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