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宋明间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从北宋一直到明末,将近七百年左右时间,尽管换了不少朝代,一个统治阶级替换原来的统治阶级,一个家族推翻原来的统治家族,爬上统治的宝座,除旧布新,废止旧的某些苛政,颁布一些新的巩固统治的法令。但是,地主阶级统治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依然是占人口极少数的地主统治集团骑在广大农民头上吸吮脂膏,进行穷凶极恶的剥削。

在这期间,农民为了反抗地主阶级的压迫,曾经举行过无数次的武装起义。

在统治阶级集团内部,也由于经济情况的变化,特别是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繁荣、壮大,文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对束缚生产力的某些规章制度作适当的改变,要求在政治上有他们自己地区的代言人;也由于南北长期分裂、对立,南北地主阶级之间也因而形成一种互相轻蔑、不信任的心理状态;同样,由于各地区经济、政治情况的不同,统治阶级内部由于生产资料占有情况和剥削方式的不同发生了矛盾;前两者造成了地区间的相互矛盾;而后者又造成了超越地区间的矛盾,这一些人与那一些人的矛盾;政局的变化和改革的浪潮一个接着一个,南方地区和中原地区的地主阶级代表人物发生矛盾,这一群地主代表和那一群地主代表发生矛盾;形成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反映在政治上是新旧党争和其他形式的政治斗争。例如北宋前期北方豪族王旦、寇准和南方新兴地主阶级代表王钦若、丁谓的斗争,中期北方豪族韩琦、富弼、司马光和南方新兴地主阶级代表王安石、吕惠卿之争,后期的北方豪族代表和南方新兴地主阶级代表蔡京之争,这种斗争一直继续到南宋。中间金、元入侵,虽然情况改变了,民族压迫成为主要的矛盾,地主阶级内部矛盾退居次要地位,但是通过民族压迫,北人和南人在政治地位上的差别更显著了。

到明代,北方地主阶级和南方的地主阶级代表的利害冲突,又随着东南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发展,在政治上表现为当权的北方官僚有意地排斥南方的新进人物。也有时表现为当权的南方官僚有意地排斥北方的官僚。在中期倭患严重时代,更发展为沿海主张对外通商的地主和内地主张断绝通商地主的严重斗争。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方面的具体表现是掌握政权的首相地位的争夺,和当时官僚主要出身门路进士的争夺。

以宋朝史事为例,如真宗朝首相王旦是大名府莘县(今山东莘县)的豪族,祖父三代都做官。王钦若是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喻)人。真宗要任命王钦若做宰相,王旦说:“我看祖宗朝从来没有南方人管国家大事的。虽然古人说过立贤无方,但是,也只适用于贤士啊。我做宰相,不敢排斥人。说的是公论。”真宗只好算了。王旦死后,王钦若才做宰相,他告诉人说:“王旦一句话,迟了我十年做宰相。”

王钦若在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八月被任命为左仆射平章事,由此可见在这一年以前,没有一个南方人曾经做过宰相。宋人笔记因此臆造出宋太祖曾经立石政事堂,说南人不可为相,要后代遵守。事实上宋太祖即位于960年,这时南方有荆南、蜀、南汉、南唐、吴越五国。到963年荆南才投降,965年蜀孟昶降,971年取南汉,975年降南唐,至于吴越,直到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王钱俶才纳土投降。王旦、寇准所指的南人,大体上指的是南唐、吴越地区的人,975年以前,南唐、吴越都没有划归宋的版图,怎么有可能让这两个地区的人做宋的宰相呢?

也应该指出,这个故事虽然是臆造的,并无其事,但是,在政治上轻视、排斥南人,不使南人当国执政,却是当时北方地主阶级的比较普遍的企图。这个故事是正确地反映了当时的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情况的。

寇准是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东北)人。和王旦一样,极力排斥南人。公元1015年的进士考试,照规矩,要由皇帝召见考取前几名的进士,根据各人的仪表语言,决定谁是第一名。这次被召见的有新喻人萧贯和胶水(今山东平度)人蔡齐。蔡齐仪状秀伟,举止端重,真宗一见就喜欢他。寇准又说:“萧贯南方下国人,不应该放在第一。”蔡齐就考第一了。真宗很高兴。寇准自命很高,很讨厌南方人轻巧。召见以后,他出来告诉同事说:“又给中原夺得一个状元了。”

不只是文官、进士,连武官也是如此。公元1006年,有人建议诸路巡检要选择武勇、心力强明的,请不要用福建、荆湖、江浙、川峡地方的人。真宗也觉得不对,对王钦若说:“人的勇怯,不一定是南人北人的关系,用这办法区别,不是用人之道。” 因为武官是不参预政治的,因此,真宗没有采纳。

元代的台省重要官员,绝大多数都是北方人。汉人、南人在万数人中找不到一两个。

明初有科场案,洪武三十年(1397年)会试发榜,泰和(今江西泰和)人宋琮考第一,北方人一个也没有录取。北方的举人大闹,说主考官刘三吾等都是南方人(刘三吾湖南茶陵人),有私心。明太祖大怒,叫侍讲张信等检阅考卷,结果不满意,考生又攻讦说是刘三吾故意拿不好的卷子复阅。明太祖越发生气,把张信等考官杀了,刘三吾以年老充军。状元宋琮也被罚充军。明太祖亲自出题另考,取了六十人,全是北方人。当时叫作南北榜,又叫春夏榜。

明英宗时的吏部尚书王翱,盐山(今河北盐山)人。性不喜南士,引用的多是北方人。 北方人很喜欢他。到后来桐庐(今浙江桐庐)人姚夔做吏部尚书,又反过来,多引荐南人了。

明武宗时首相焦芳是泌阳(今河南泌阳)人。他深恶南人,每退一南人就高兴。连谈到古人,也是破口骂南人,只要是北方人就称赞。作了一幅南人不可为相图送给当权的太监刘瑾。

后期的东林党争,也包含有地方的因素。1654年清世祖和汉臣谈话,指出明末北人南人各自为党,把明朝搞坏了。 东林书院在江苏无锡,东林党人多是南人,魏忠贤是北方人,他的主要爪牙如冯铨等也多是北人,顺治的话是有些道理的。

这七百年间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表现的一个方面是北方地主阶级和南方地主阶级代表人物间的斗争,和这一批地主代表与另一群地主代表之间的斗争。

宋、元的统治者都是从北方用武力统一南方的,首都也在北方,自然而然地构成了以北人为主的官僚集团。明代虽然从南方起事,统一北方,但是明太祖从政治上考虑,有意识地扶植北方人出身的官僚,到明成祖迁都北京,情况改变,北人在政治上就越发吃得开了。

从宋到明,东南地区的经济情况逐步改变,生产更加发达了,对外贸易发展了,念书识字的人多了,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相反,中原地区由于战争的破坏,生产下降,经济重心逐步转移到东南地区。特别是从宋太宗以后,进士科扩大考取名额,从唐朝的每科三五十人,扩大到几千人以至万人。同时,由于印刷术的发明和书籍的商品化,结合东南地区的经济上升,就使进士科的地区比例发生变化,南人愈来愈占较大的比重,官僚集团的地区比例也随之而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考试加入官僚集团的南人,不能不代表本地区新兴的地主阶级和以地主阶级为中心的对外贸易集团的利益,要求变革一些不符合他们利益的规章制度,建立保护他们利益的新制度新办法。这种变革的要求就被中原的地主阶级斥责为“轻巧”,斥责为变乱祖宗成法,坚决反对。道理站不住时就只好拿天变来吓唬了。

宋代新法派的领袖王安石的名言:“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发出的抗议。 1w4BpsStpwmFCrSFLwcNGzRjZZBZw6nbGhjX/GT1KnB1RbdYPTY4+fq4Tkjtuky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