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西水坡M45 :中华第一龙

1987年5月,濮阳市文物部门为配合中原化肥厂修建引黄供水调节池工程时,在河南省濮阳市的西南隅,一片被当地人俗称为西水坡(或应作“西水泊”)的地方,发现了一处古文化遗址,命名为西水坡遗址。据放射性碳素测定,西水坡蚌塑龙虎图案距今已有6500—6300年的历史。

西水坡遗址平面呈曲尺形,总面积5万余平方米,包含仰韶、龙山、东周和汉代等多时期文化遗存。其深埋于沼泽地下、数千年前的蚌塑龙等动物图案使西水坡遗址大放光彩,因其为迄今发现时代最早、较成熟逼真的龙的造型而被誉为“华夏第一龙”,濮阳也因而有“龙乡”之美称。该遗址后入选“20世纪河南十项重大考古发现”。

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早期蚌塑龙虎图案(M45)

西水坡遗址中发现的蚌塑图案相当于仰韶文化第二期,此时期遗址面积较大,遗址区周围挖筑有用于防护的大型壕沟。3组蚌塑图案均处于遗址中心高地上。第1组位于第45号墓(M45)墓主的两侧。墓主右侧为龙,头北背西,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曲颈,张口瞠目,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作灵动奔走状;左侧为虎,头北背东,身长1.39米,高0.63米,头微低,目圆睁,形似下山之猛虎。另外,在龙、虎图案的西部和北部,还分别有2处蚌壳,西部的蚌壳较乱,无一定形状与规律,疑为摆塑图案后的遗留;东部的蚌壳为在一对人胫骨旁摆塑成三角形的图案。位于蚌图之中的墓主系一壮年男性,仰身直肢葬式 ,头南足北,身高1.84米,龙、虎蚌壳图案正是为此人而精心摆塑的。在本组蚌图的东、西、北三面各有一座未成年人的墓葬。

第2组蚌图位于第1组南20米处的浅穴中,其图案有龙、虎、鹿和蜘蛛。龙头南背北,虎头北面西。鹿在虎背之上,极像一只站立着的高足长颈鹿。龙、虎、鹿三者联为一体;蜘蛛摆塑于龙头之东,头向南。在蜘蛛与鹿之间,放置有一柄制作精致的石斧。

第3组蚌图位于第2组之南25米处的一条灰沟中,其上摆塑人骑龙和虎的图案。人骑龙摆于灰沟的中部偏南,龙头东背北,昂首长颈,舒身高足,作腾飞状。龙背上骑一人,双手一前一后作驾驭状,头微侧,似回首观望。虎摆塑于龙的北面,头西背南,仰首翘尾,四足微曲,鬃毛高竖,作奔跑状。另外,在龙的南面、虎的北面和龙、虎的东面还有成堆或散乱的蚌壳,在龙、虎以西还有一只舒身展翅的飞禽,因被晚期遗迹破坏而形状不详。在飞禽与龙之间还有许多零星的蚌壳,看似并非随便扔弃之物。从整体看,这条灰沟好像一条天空中的银河,零星的蚌壳就像银河系中无数的繁星,人骑龙和虎腾空而起,极富动感。

3组蚌图在一个平面上自南向北一字排开,层位一致,年代相同。蚌图发现后,关于其性质、用途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有人主张,蚌图应该是某位首领或巫师的葬礼活动场面或某种宗教行为的记录。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认为,龙、虎、鹿的艺术形象是我国古代原始道教上的龙虎鹿三蹻。如此,在仰韶文化早期阶段,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原始道教观念的萌芽。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冯时先生认为,在第3组蚌图南约25米的一座下肢胫骨、腓骨和足骨已不存在的墓葬与3组蚌塑图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45号墓墓主死后升天的图景,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宗教祭祀遗迹,表明当时已具有立表侧影、分至四气、原始历法、恒星观象、北斗建时、二十八宿与四象体系、盖天观等系统的天文知识,从而将中国二十八星宿体系的滥觞期及古老的盖天学说的产生年代大大地提前,表明仰韶文化早期已经出现高度发达的知识体系、思想观念、农时意识、宗教和王权的制度。

不论是哪一种观点,与同时期大量普通遗址相比,西水坡3组蚌图及相关遗存都反映出仰韶早期阶段,中原地区的一些区域聚落之间已经率先出现分化的情况,聚落成员开始分层,开启了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优秀基因的重要实证。

中国是龙的国度,华夏儿女作为“龙的传人”,数千年来一直将龙视作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西水坡遗址所出土的蚌塑龙图是龙崇拜的真实反映,把崇敬龙的历史向前追溯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表明龙崇拜的传统源远流长。 VKPa3GvN1ui/IBNHYwX2bv5UEjrJmy4KAjN6z3XULEo0TjvNY2F7SgCXnuZwILM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