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全球文明史视角下的古代中国

英国艺术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牛津大学教授杰西卡·罗森爵士,正是在前述童恩正教授的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特殊的人文地理学概念,她称之为美丽的“中国弧”。她认为,古代中国的版图可以从自然和文化的角度分为3个区域:一是东南的中原地带;二是西北方的草原地带;三是在这两个气候、经济、文化颇为不同的地理区域中间的那个弯弯的、像半月形的区域,就是“中国弧”

罗森教授认为,在“中国弧”的西侧,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步伐和整个欧亚大陆中心地区同步;在“中国弧”的东侧,古代中国则是另一种独特的面貌,与欧亚草原的发展步伐并不一致。正是这个美丽的“中国弧”,成为东西方交流的纽带和桥梁。“中国弧”是理解欧亚历史长时段效应的一把钥匙,是一个“超稳定结构”。更有学者指出,半月形文化带的形成显然与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出现有很大关系。可以说,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和“中国弧”,就是我们从欧亚大陆文明史的视角解读早期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是的,中国从来就不是自外于世界的,它一直是在汲取其他文明体先进要素的基础上扬弃、创新,生发出自身特色的。2018年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请国家文物局、教育部、科技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成果有关情况。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代表项目执行专家组在介绍中说,“中华文明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的影响。源自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黄牛和绵羊等家畜的饲养以及青铜冶炼技术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之中,并改造生发出崭新的面貌”。这显现了我们在看待自身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关系上的一种自信。

“只懂中国已经搞不清中国了。”在研究中,我们常常发出这样的慨叹。

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历了几波大的文明潮了。第一波大潮,可以上溯到人类走出非洲,在距今10万年前后。在几万年之内,人类的足迹就几乎踏遍了全球陆地的绝大部分,包括我们所在的东亚。这应该就是全球化的开端。

第二波大潮,就是大约10000年前的“农业潮”。在此之前是数百万年的攫取经济(狩猎和采集),之后人类驯化动物和植物,定居的农耕经济开始。由积蓄到私有财产、人口繁衍、社会分层,人类走向了社会复杂化的阶段,出现了国家。

既有的研究表明,彩陶之路是距今5000多年以来形成的以彩陶为代表的中西农业文化之间的交流通道,并以人群的迁徙为主要交流方式。距今约5500年以后中亚的锯齿纹彩陶等对中国西北地区的仰韶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存在一定影响,而中国彩陶文化也渐次分南道、北道西行,影响到费尔干纳盆地和克什米尔地区。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部分石人面形象、铜器以及绵羊、山羊、黄牛等家畜,显现了与欧亚草原地带某些考古学文化的联系。东亚大陆最早的一批邦国(或古国)就出现于这一阶段。

第三波大潮,即青铜潮。从大约5000年前的欧亚大陆西部开始,这是人类出非洲之后的第一个大十字路口。文字的出现,马的驯化和马拉战车的发明,与金属文明的发生与初步扩散大致同步。西方学者早年编的一部文集叫《世界体系:500年还是5000年?》 ,考古学者当然认为是5000年。东亚大陆若干地点进入青铜时代,在距今3700年前后。东亚最早的成系统的文书,是距今3300年前后的甲骨文,马拉战车与其大体同时出现于殷墟。

具体而言,关于铜器冶铸技术问题,也如不少学者已分析指出的那样,东亚大陆龙山时代前后用铜遗存的出现,应与接受外来影响关系密切。考古学观察到的现象是,出土最早的青铜礼容器的中原地区,也是东亚大陆最早出现广域王权国家的地区。二里头文化青铜礼器的出现和当时的中原社会,都经历了文化交流中碰撞与裂变的历程,其同步性引人遐思。可以认为,是青铜礼器及其铸造术,催生了最早的“中国”,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北方式长身战斧和环首刀等,更是这一中原腹地最早的青铜文明与欧亚草原青铜文明文化交流的力证。至于广汉三星堆文化所见包括受中原地区影响在内的各种外来文化因素,在欧亚大陆区域文化交流中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至于后来在殷墟时代最早出现于东亚大陆的家马与马拉战车、带有多条斜坡墓道的王陵大墓与大规模的杀殉习俗、显现出深厚解剖学底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甚至在波斯帝国之后兴起的秦汉帝国,都应放到欧亚大陆文明交流的大的历史背景下才能对其有深刻的了解。唐宋时代及其后兴盛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遗存,更表明在“哥伦布大交换”前,全球文明间的物品与信息“大交换”早已不绝于途了。

第四波大潮,是从260年前开始的。英国开始的工业潮、蒸汽机,然后是电气化、信息化、智能化,随之而来的是欧洲殖民运动、资本主义、狭义的全球化……中国当然也被裹挟着进入了这个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时代。

显然,从狩猎采集时代,到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互联网时代,有一个加速度的趋势。在这样的加速度中,我们如何自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技术的关系,都是我们必须深入严峻思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考古人跟大家讲的10万年到500年前的历史离我们远吗?

考古中国,唤回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在这里,我们15位考古人向您发出诚挚的邀请,让我们感知考古学的发现之美、思辨之美,共享发现古代中国之美!

考古小知识

考古学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来研究当时人们生活及社会状况,并解析人类文化、社会发展,探究其背景、原因、规律的学科。考古学研究的是古人类的遗存,恐龙化石不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金石学是考古学的前身。考古学的分支有:古文字学、甲骨学、简牍学、印章学、古钱学等。考古学时代可分为旧石器时代(距今300万年—距今1万年),以打制石器为特征;中石器时代(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阶段,距今1万年);新石器时代(始于距今9000—8000年,以磨制石器为特征),之后是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中国断代考古又分为夏商周(西周至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五大阶段。

相关阅读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之新石器时代卷、夏商卷、两周卷、秦汉卷、三国两晋南北朝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019年。

[2] 刘莉、陈星灿:《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

[3] 许宏:《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 KtVZYrI4osgP/tOvh7/BvCPJULdVeNtLxZcQHiaYvARpEJtPceeDxcR6H48giHY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