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阿房宫看秦汉都城

随着项羽入关火烧咸阳宫后大封诸侯,秦二世而亡。关中大地,咸阳以西封给了雍王章邯,以东则给了塞王司马欣,之后项羽东归。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塞王司马欣和雍王章邯封地的具体边界,不过从阿房宫地处咸阳以西,更靠近章邯雍王都城废丘的位置看,它应属章邯所辖。从文献记载看,地处关中的阿房宫并没有引起雍王章邯(曾任秦朝负责营建的少府一职)的重视,应该不久就没于“荒野”。

如我们所知道的,先一步进入关中、理应成为关中之王的刘邦,被强势的项羽以汉中亦属关中的“歪理”,分封到汉中,称汉王。由于他手下的人大多来自东方,因此并不愿意长期留在陕南的汉中,于是发生了众所周知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以此为契机,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继而“还定三秦”,翻过秦岭再次进入关中。刘邦围章邯于废丘,到栎阳后塞王司马欣投降。于是以栎阳为根据地,让萧何“侍太子,治栎阳”,刘邦自己则亲临前线,最后在定陶即帝位,建立大汉王朝。

新生的汉朝,一开始计划以洛阳为都,但是在娄敬和张良的建议下,刘邦再回关中,以栎阳为都,不久就让萧何启动了长安城的营建。数年后,自栎阳“徙都长安”,开始了影响深远的长安时代。

从文献看,在营建未央宫前殿的时候,刘邦曾经视察发现前殿规模甚大,因此甚为生气。当萧何解释了建设规模庞大的前殿的原因是“非壮丽无以重威”,也就是说,希望通过宏大的建筑来体现国威、君威之后,刘邦转怒为喜,完全认可了未央宫前殿的建设。至今,我们还可以在地面上看到宏伟的未央宫前殿。

当然,如果略微比较的话,未央宫前殿南北长400米、东西宽200米,要远远小于阿房宫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的规模,大体仅仅相当于阿房宫的14.7%。后来汉武帝兴修的建章宫“度比未央”,其前殿规模也远远小于阿房宫。之后无论是汉魏,还是隋唐,乃至宋元明清朝宫的规模,都远远不及阿房宫——阿房宫是迄今为止古代世界最大规模的夯土建筑——这就如同秦始皇帝陵是古代世界最大规模的陵墓一样。

因此,无论负责营建未央宫的萧何,还是汉王朝创立者的刘邦,对在长安城未央宫前殿“近在咫尺”的阿房宫,都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丝毫不敢把未央宫前殿与阿房宫进行比较。当然,之后的帝王也同样没有秦始皇的气魄,来“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建设一座更加宏大的建筑。

刘邦在建都长安之后,其周围含阿房宫在内原属秦上林苑的庞大空间,部分延续着上林苑的功能,部分则被赏赐给百姓耕种。70多年后,汉武帝即位,经过长时间休养生息的汉王朝,早已摆脱了汉初“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经济窘境,各方面得到巨大发展。于是“年轻气盛”的汉武帝在自己南郊游猎遇阻后,决定扩修上林苑,他所扩上林苑的北界,就是阿房宫。他将阿房宫向南直至南山、东至蓝田、西起周至的庞大空间,建成了统一的上林苑。此后,阿房宫就成为宏大上林苑中一个“不起眼”的土台子,在“门禁森严”的上林苑中慢慢地自生自灭。

考古小知识

古人的交往

考古学家可以通过器物材料的产物来重建古人的交往。如产自新疆的玉料出现在三星堆的器物中,可以证明早在夏商时期,古蜀平原就与西域有着交流的可能;考古学家也可以通过器物的形制、特征追溯古人交往的痕迹,如秦始皇帝陵发现的希腊雕塑风格的俑、南越王宫发现类似印度和希腊风格的八角形石柱,不同程度上可以证明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那些用物质进行交换的古人,也很有可能会有思想、语言方面的交流。

相关遗址

雍城

雍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城南。秦国从公元前677年到公元前383年在此定都。迁都栎阳后,秦人的宗庙仍设于此,直至秦王政的加冕典礼仍在此举行。

1959年后,考古人员对此处多次进行勘查发掘。1988年,国务院公布雍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雍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3400余米,南北宽3100余米。东南两面依水筑城,垣外有护城壕。城内探明8条纵横相交的大道;城中部偏西处和北部有宫殿区;中部偏北的马家庄附近有宗庙遗址,由门塾、围墙、中庭和三组呈“品”字形排列的主体建筑构成,在中庭等处发现有祭祀坑。南郊的雍水南岸一带有大批小型秦墓。城西南的三畤原有秦公陵区,已探明陵园13座。1976—1986年,在此发掘了秦公一号大墓,墓主可能是春秋晚期的秦景公。

栎阳城

栎阳是战国时秦献公和秦孝公的都城,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新兴街道、武屯街道一带。筑于秦献公二年(前383),后秦国迁都咸阳,栎阳在汉代成为一座重要的商业性城市。

1964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古栎阳遗址进行了15天的调查和试掘。1980—1981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栎阳发掘队又进行了两年的勘探和试掘,发现南墙和西墙、城内的道路和大量的建筑遗址,后因地下水位较高而被迫暂停了考古工作。2001年,栎阳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的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重启栎阳城考古。以1980—1981年考古发现城址为起点,先后确定了一号、二号、三号3座古城。并在三号古城中勘探发现、试掘确定了多座大型宫殿建筑,判断其时代为战国中期至西汉前期,正是秦汉栎阳为都的所在地。该项工作入选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咸阳城

咸阳是战国中晚期的秦国都城,也是统一后秦王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咸阳市东区域。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秦国迁都咸阳,营建宫室,至迟秦昭王时,咸阳宫已建成。

最初,咸阳宫位于渭河以北的阶地上,后在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不断进行扩建。秦迁都咸阳后,咸阳宫一直是历代国君的大朝之地。秦始皇统一近十年之后在渭水南岸开始修筑新朝宫——阿房宫,计划用其取代渭北旧有的宫廷——“先王之宫廷”,这里的“宫廷”即咸阳宫。历代秦王接见各诸侯国使臣、秦始皇接见贵宾,为皇帝祝寿举行盛大国宴,与群臣决定国家大事都在咸阳宫中进行。

秦末,项羽攻入咸阳,屠城纵火,咸阳宫大半被夷为废墟。

相关阅读

[1] 韩保全:《秦阿房宫遗址》,《文博》,1996年第2期。

[2] 杜征:《秦阿房宫遗址考古调查报告》,《文博》,1998年第1期。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考古勘探与发掘》,《考古学报》,2005年第2期。 3tdpxmHP4o5mFH9Rq0y4+bCIMMi0SI3GvL7smQDXQL8w9D0ir85X/lmzNhizwNP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