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时的考古发掘条件远不能和今天相比,那时国力虚弱,也缺乏考古发掘的先进设备,只能进行挖长条沟那样的简单作业。通过一代代考古学家的辛勤工作,殷墟的王陵遗址、宫殿宗庙基址逐渐被发掘出来,考古发掘结果证实了《史记·殷本纪》中商王朝的存在,我们在殷墟遗址看到的文物就来自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的那个商王朝。殷墟遗址将地下的遗迹和典籍里的商王朝连接了起来,初步构建出商王朝的真实模样。
1941年春,殷墟第四次发掘
那么,商王朝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经过多年研究,基本上可以这样划分商王朝的分布范围:早期的商王朝,建立以后迅速扩张;商王朝中期时,南面跨过长江,西面控制了关中平原;晚期的商王朝则开始收缩,回到以河南为中心的相对局促的地方。严格来说,这只是商王朝的文化地图。西周初年,武王伐纣,商王朝覆灭。此后这里成了一片废墟,“殷(商)(废)墟”之名由此得来。
殷墟遗址发掘之前,人们对商王朝的认知和了解基本只来自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的记载。史书的文字记载有其片面性甚至是主观性。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则直接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有了物质证据,才可以说商王朝是确确实实存在过的一个朝代。
甲骨文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和商王朝的王位传承序列。大乙是商王朝的奠基人,盘庚是商王朝的第19代(一说第20代,甲骨文和《史记》的记载略有差别)统治者。但是,殷墟发掘出的商代青铜器、玉器、墓葬、房子、水井、道路,均属商王朝晚期,仅仅只能证明盘庚及其以后的商王朝部分,那么盘庚之前更早的商朝国王住在哪里?他们背后的商王朝历史又是怎样的呢?考古学者坚信,在安阳殷墟之外的某个地方,一定还存在着商早期、商中期的其他都城。
1947年春,小屯村北洹河及殷墟之形势
按照文献记载,商王朝建国后曾5次迁都。安阳是商王朝晚期的都邑已经被确认了,那么其他几处都城在哪里呢?根据多年积累的考古资料,可以得出结论:郑州商城代表商早期;郑州西北的小双桥遗址代表商朝中期国王仲丁所在的敖都;另一位国王河亶甲所居的都邑则在洹北商城;史书上还提到商王祖乙迁都于“邢”,我们推测很可能在今天的邢台。这些考古遗址加在一起共同构建出了一个完整的商王朝编年框架。从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046年,商王朝以河南为中心,并辐射至周边几个省。商王朝被证实了,夏王朝的探索便有了更大的希望。
今天的殷墟,商朝人称之为大邑商,这是商朝人对自己都城的称呼。大邑商有多大?大邑商有多少人口?大邑商延续了多长时间?有什么样的主要遗迹?有没有城墙?大邑商的布局是什么样子?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考古发掘来回答。
大邑商面积有40平方千米。通过对大邑商出土人骨中锶同位素 的研究,以及陶器类型学 分析和岩相切片 分析,我们得知殷墟的商朝人最初是由四面八方迁入的。我们看到的殷墟陶器,有一部分明显来自山东,一部分明显来自河南南部,还有来自山西、陕西的陶器,据此我们知道,生活在大邑商的人来自多个地区。《尚书·盘庚篇》里有一句话,“颠木由蘖”,意思是扑倒的树木长出了新枝。盘庚迁都至大邑商之前,商王朝曾经遭受了灾难,但是迁到了殷墟以后,生出了新枝,恢复了生机,然后开始重新壮大。
洹北商城1号宫殿基址
大邑商的人口数具体有多少很难回答。据估计,在妇好那个年代有8—10万人;殷墟第四期,即大邑商人口最多的时候,超过10万人没有问题。从盘庚迁大邑商算起至商纣王失国,大邑商作为商王朝都邑存在了至少250年。已经发现的大邑商遗迹,包括宫殿、王陵、作坊、道路和散布各地的居民点等,但大邑商没有发现城墙。洹北商城的城墙是商中期的,晚期似乎没有筑城。
根据考古发现,我们可以窥见一些大邑商的布局。考古发现了商代的车辙,一条一条的车辙可以看出商朝的道路四通八达,形成了一个道路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交汇的地方形成了一个繁荣的街口。我们还在殷墟发掘出了一条2000多米的沟。商人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把西北方向的水疏导到东南方向,在水沟沿途布置一些作坊,比如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也就是说,这条水沟里的水,是商人的工业用水。3000多年前商朝铸铜、制陶的工匠有时候也偷懒,他们把铸铜、制陶的渣滓就近倒进水沟,这恰恰给我们留下了水渠是用来供水给工业生产的证据。在大邑商还发现很多四合院、池苑和亭子,当年一派生机和繁荣景象可以想见。
关于文明的定义有很多争论,考古学者大多认可作为文明的古代遗存,应该有城址、冶金术、发达的礼制和文字四大要素。这四个要素,在殷墟遗址中都有体现。殷墟整体的布局反映了城址的存在,出土的大量青铜器足以证明当时冶金术的发达程度,各类功能明确、制作精美的玉器说明商王朝有完整的礼制,甲骨证明了书写文字的存在。因此,殷墟遗址是商王朝都邑文明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