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本自具足,才能心生力量

佛家有个术语,叫作“本自具足”,简单来说,它的意思就是我们要意识到自己什么都不缺少,不需要再向外界索取能量,自身就能发光发热,自成一体。如果结合现实来解释的话,就是一个人能把自己的心照顾得很好,内心充满阳光,自己感觉到喜悦和满足。

关于这一点,我在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的《心》一书中体会是最深的。稻盛和夫从一个胆小怕事,甚至连高中都没考上的普通孩子,最终成为闻名世界的经营之神,他的成功,绝不仅仅在于他有经营天赋,也不在于他洞悉了商业世界的发展规律,而在于他参透了人的天性和本性。所以,他在书中说了这样一句话:“作为人,何谓正确?”说到底,人怎样活才有意义呢?稻盛和夫认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去接近真我,使我们本自具足,不断地修炼自己,让心灵保持美好和纯粹的状态,这才是人要做的最重要的事。

稻盛和夫的这种观点与孟子的观点不谋而合。孟子曾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意思是说,人要充分发挥善良的本心,这样就能知晓人的本性。了解了人的本性,就知晓了天命天道。保持人的本心,养护人的天性,就是遵循天道了。也就是说,人要想真正地获得快乐和满足,不应该去外界寻找,而应该回归自己的本心,存心养性,从本心中去寻找。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我的本心就是想住大房子,买豪车,当大官,我怎么办?

孟子告诉这样的人,你好好地想一想,就会发现,你在世界上追求的那些名、利、权、情等,并不能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全感,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外在的。你如果不存心养性,就很容易被这些外部的惯性牵着走。你喜欢住大房子,是因为别人住的房子比你的大;你想买豪车,是因为别人的车比你的好;你想当大官,是因为有人比你的官更大。但是这些,都不是出自你本心的需求,而是外界需求在左右着你。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尘世间有许多有形和无形的枷锁,总是令我们违背初衷。然而,仔细想想看,阻挡我们的不是任何人和任何事,只是我们自己。”

说起梭罗,他的人生活法简直就是把孟子的这句话理解到了极致。

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在毕业之后,他并没有像身边的人那样,去追求高薪的工作和富有的生活,而是选择了一份普通工作,后来干脆返回家乡当了一名中学教员。但因为与学校的教育理念不合,他很快就辞职了,之后又回到家,在父亲的铅笔厂上班,学习制造铅笔。

不过,梭罗很快就厌烦了这种枯燥乏味的生活,加上当时经济发展迅速,随处可见的工厂,无时无刻的噪声,破坏了人们生活的安宁。于是,梭罗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舒适的生活,来到了瓦尔登湖畔。在这里,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着大自然带给自己的无穷的生命活力,也重建了自己的内心。他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只要获得一点能够生存的热量就足够了,其余时间用来做什么呢?就是充分地存心养性,让自己的内在变得富足、安宁。

在今天看来,不管是孟子的主张,还是梭罗的做法,都与很多人的想法、做法背道而驰。现在,很多人的心都在向外奔驰,跟着外部世界到处跑:别人喜欢什么,我也喜欢什么;别人追求什么,我也追求什么。这时你会发现,你就只能“事”你的肉身,而不能“事”天,也不是在遵循天道。

那么有些人就会不解,说我如果遵循天道,我能有什么好处呢?我可以活得更久吗?

对此,孟子认为,人生际遇无非就是死生祸福,超越祸福是一种境界,看透生死又是一种境界。无论我们的寿命长短,都不应该改变存心养性的态度。想做到真正的安身立命,就不要去忧虑自己寿命的长短,而是要超越生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修身养性的事情,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才是真正达到了化境,才能让自己的内心获得安宁。

否则,你每天都在考虑怎么让自己活得更久,让自己得到更多,甚至去想要不要挑战一下运气,最后你会发现,侥幸带来的结果就是失去更多。更重要的是,这会让你的本心不再。你每天都生活在跌宕起伏之中,被外界所左右、干扰,内心充满了焦虑、害怕,患得患失,怎么可能不痛苦呢?

稻盛和夫也说:“人生的一切,都始于心,终于心。”唯有不断地向内追求,让自己的内在充实了,你才不会整天去计较外部世界的得失。人到了一定的境界就会明白,那些身外之物往往在热闹的时候才能体现出价值,而内在的富足才是人生质量的分水岭,决定着你的未来走向和人生幸福。 0xZmqsluO+pxPHJj5Pobeb2TZe7hHbS/AvBdz3xeQqnkXmU0I2DZSKEsUuFNV6f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