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环境可以操纵人的善恶

人工照明是现代化的一大奇迹,它模糊了延续数百万年的黑夜与白昼的界限,让人类找到了一种将黑暗变成光明的可靠办法。现在的人们都认为照明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在刚进入房间时几乎不会注意到室内是否安装了照明用具。我们需要花费一些精力和注意力才能让目光转移到天花板上,看看灯泡是白炽灯、卤素灯还是荧光灯,进而判断灯光是亮一些还是暗一些会让我们更舒服。虽然我们很容易忽略房间的亮度,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路易斯·布兰代斯(Louis Brandeis)却用一句话道出了真相:“据说,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

实验故事

在最近的一篇论文中,3名心理学家着手检验了布兰代斯的论断是否成立。他们请北卡罗莱纳大学的学生参加了一项实验,他们有机会赚到最高可达10美元的报酬。学生们要在5分钟里尽力完成20道数学题,每一道题都要求他们从12个数字里找出3个相加等于10的数字。问题很耗费时间,需要大量精力。表2-1是一道例题,你可以感受一下题目的难度。记住,学生们只有5分钟时间,却要完成20道题目。

表2-1 例题

每名学生都是在同一个小房间里完成实验的,但对于一部分学生,房间里开了12盏灯,非常明亮;而对另一部分学生,房间里只开了4盏灯,比较昏暗,但即便是在光线较为昏暗的情况下,光照也足以让学生们毫无困难地完成任务,只不过,它比大学教学楼里的大多数房间都明显昏暗许多。5分钟过去后,学生们告诉实验人员自己正确完成了多少道题,每完成一道题可获得50美分的报酬。不管房间里的照明情况如何,学生们都做得很吃力,5分钟里大约能完成7道题,但他们的说法却因为房间的亮度而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在明亮房间里的学生们比较诚实,报告说自己完成了7道或8道,那些在光线昏暗房间里的学生,却将自己的成绩注水了50%左右,平均报告自己完成了11道以上的题目。不知为什么,在光线昏暗的房间里,学生们摆脱了诚实的道德枷锁,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因为昏暗带来了一种使人得以藏匿行迹的错觉。

房间的照明一般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但事物的地点会出现变化,并能反映居住于此的人们的特性。社会中的一些角落能激发正直的行为,另一些却成了不道德和犯罪的温床。例如,争议颇多的破窗理论表明,窗户破损会鼓励潜在的罪犯实施犯罪,因为它暗示该地区的居民对自己的财产漠不关心。该理论的提出者是詹姆斯·威尔逊(James Wilson)和乔治·克林(George Kelling),他们用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理论:

假设某栋楼里有几扇窗户破了。如果窗户没得到修缮,那么就可能会有破坏者再去打破其他几扇窗户,最终,他们甚至可能破门而入。如果楼里没人,这里说不定就变成了这些人的落脚点,他们甚至还可能在楼里放火。再来想想人行道,路上堆着一些垃圾。很快,更多的垃圾会堆积起来,最终,人们甚至会把外卖餐厅的垃圾袋扔过来,或者破坏停在那里的汽车。

自1982年威尔逊和克林提出这套理论以来,第二个乱抛垃圾的例子已经得到了大量的实验支持。在一项研究中,社会心理学家在一家大医院的停车场上的车身上放了139张传单。他们想知道,司机是会把传单扔到垃圾桶里还是直接扔在停车场的地上。在司机走出停车场的电梯之前,研究人员在整个停车场的地上散乱地丢弃了一些传单、糖纸和咖啡杯。还有些时候,他们把停车场地上的每一个烟头、每一片垃圾都清理得干干净净,借此传递“乱丢垃圾不寻常、不合适”的概念。看到停车场里满是垃圾,近一半司机会随手把传单扔到地上——反正这里都这么脏了,再多丢点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如果停车场一尘不染,10个司机里只会有1个人把传单扔到地上。研究人员又补充了另一个“机关”:他们安排一名“卧底”,在一些司机刚走出电梯的时候随手把传单扔在地上,这个举动让司机注意到停车场的现有状况,要么强调它已经满是垃圾,要么强调在“卧底”随手丢垃圾之前它是多么干净整洁。在加入“卧底”的情况下,在干净的停车场上乱扔垃圾的司机降到了6%,而在已经遍布垃圾的停车场上扔垃圾的司机则升至54%。司机们根据对所在地区普遍规范的理解,采用了看似最适合的行为。

就连你以为会隐入环境背景的微妙线索,也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在一系列的研究中,我与社会心理学家弗吉尼亚·关(Virginia Kwan)请一位研究员去联系纽约市各地区的测试对象。他们全是美国白人,只不过有些人会步行穿过唐人街,另一些则步行穿过曼哈顿金融区和上东区。研究员请他们完成几道简短的问题,有些是要他们预测金融股未来6个月的表现如何,另一些则是要他们预测在一连串晴天或雨天后天气会怎样变化。美国人和中国人对世界的变化趋势有着非常不同的观念(详见第6章)。美国人往往会对变化感到惊讶,以为过去表现不错的金融股将来也会表现不错,他们认为天气状况也会保持相对一致。反过来说,许多中国人则受道教和易经原则的影响,认为变化不可避免,今天看起来不错的金融股和天气,明天就可能急转直下,但如果今天股市低迷、天气阴雨连绵,明天也可能变成股市暴涨、天气阳光灿烂。

如你所料,走过金融区和上东区的美国人在完成问卷的时候和典型的美国人一样:更愿意投资升值的股票,并预测当前的天气模式会持续下去;而在唐人街漫步的美国人虽然在其他地方与途经更典型的美国街区的人没什么区别,但对世界有着非常不同的感觉,在回答问题的那一刻,他们的思考方式更类似中国人。他们预计未来6个月里,升值的股票会贬值,还预测晴天会变成雨天,雨天会变成晴天,在对易经式中国观念有所了解的美国人当中,这些效应最为明显。只是因为身处一个满是中国元素的场所,这些人就采用了中国式的文化规范。

我们又让研究助理去联系新泽西州一家中国超市外面的路人,也发现了相同的模式。一些路人正在进入超市,尚未受大量中国元素和声音的影响,另一些人则在结束购物之后正要离开,他们已经受到了中国元素的大规模影响。正打算离开超市的人采用了与中国文化观念相关的思维方式,认为升值的股票很快会下跌,如果有1 000美元可供投资,他们只愿意拿出不超过300美元的数额投资;而正打算进入超市的人的想法更类似典型的美国人,他们几乎会把所有的钱都投资到升值的股票上。

这些研究向我们说明了一些深刻甚至还令人略微不安的事实,它与构成你本人的因素有关:“你”不止有一个版本。如果垃圾包围着你,你便更有可能随手乱扔垃圾;如果你路过窗户破碎的楼宇,你便更有可能破坏周围的财物。你的行为规范每一分钟都在改变,纽约客从城市这一角走到那一角,就换了一套思路。认为人在本质上分为“好人”和“坏人”,好人好,坏人坏,而且这种倾向存在于我们身体内部,不因时刻包围我们的景象、声音和符号而改变的看法令人感到宽慰,但社会心理学对此表示怀疑。事实上,就连构建我们自我认知的记忆也会因为在什么地方形成而被打上标签。对情绪造成冲击的记忆会十分顽强地附着在这个标签上,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记得在听说肯尼迪遭到暗杀、戴安娜王妃丧生、“9·11”连环惨剧的时候自己在什么地方。这些回忆并不完全准确,但顾名思义,所谓的“闪光灯记忆”(flashbulb memories)就是鲜明、生动的快照,它记录了我们获悉带来情绪冲击或与个人相关的新闻的那个时刻、那个地点,这些标签将事件与发生地绑在了一起。闪光灯记忆解释了40年前的一个奇怪而反常的现象,那时候,数万越战老兵带着可怕的毒品成瘾问题回到了美国。

环境背景中的微妙线索重塑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塑造了不同版本的“你”。 OBgqW0JBpsLtYTY8JfWtWbou7C2Pe1j0ogVIBrquV9lQXuQy5Va9SwKVTLu3tZP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