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言
超越金字塔原理的金线原理

2000年6月,我刚进麦肯锡公司的时候,还是个纯职场小白。麦肯锡咨询顾问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之前的经历全是从学校到学校,以及做一些挣学杂费和泡妞费用的零工。

刚进麦肯锡的时候,我偶尔听人说起金字塔原理。这个说法非常了不起,非常形象,非常生动,让我脑子里立刻呈现出埃及金字塔、斯芬克斯像和绝世美人纳芙蒂蒂像。

我问麦肯锡几个师父关于金字塔原理的内涵和外延,他们几句话就把我给说明白了,我没觉得这个金字塔原理有任何难懂和难学之处。在麦肯锡近十年的管理咨询实践中,很少有人和我刻意强调金字塔原理,我也认为那是一个非常基础而易懂易行的原理,稀松平常,任何受过良好科学训练的人都应该已经掌握了。反而是离开麦肯锡之后,我听到很多人和我提起金字塔原理,似乎掌握了金字塔原理就能解决一切复杂问题。

我非常确定,掌握了金字塔原理和成为一个训练有素的难题解决者/成事者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见过太多掌握了金字塔原理的人,在复杂问题面前束手无策。也有很多职场小白和我讲,听说掌握了金字塔原理,就可以像麦肯锡管理顾问一样解决管理中诸多复杂问题,但是他们并没有在掌握了金字塔原理之后,能够得心应手地解决实际遇到的诸多管理难题。

我离开麦肯锡之后过得一直比在麦肯锡的时候还忙,潜意识里我知道,我还没想清楚金字塔原理的缺陷,但是我一直没来得及细想。

自从2018年出版《成事》一书之后,我开始构建成事学,我想把我掌握的通用管理学教给想学能学的职场小白。随后,我又出版了《冯唐成事心法》和《了不起》(“冯唐讲书”的一年结集)。这本《金线》是成事学的第四本,也是成事学里讲述我在麦肯锡十年间修炼的工具、方法、模板的第一本书。

我在构思和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发现了金字塔原理的缺陷,提出了解决一切问题的金线原理。

金线原理:解决一切问题的实质就是追求以假设为驱动、以事实为基础、符合逻辑的真知灼见(Hypothesis driven, fact-based, logical insights)。

如果我们真的想解决难题,真的想成事,想持续成事,想持续多成事,我们必须超越金字塔原理,学习、修炼并熟练掌握金线原理。金线原理在金字塔原理之上,金线上的每一主要步骤都是一个金字塔,金线是金字塔穿起来的项链。

我坚信,修炼成事有四个常规途径:读书、行路、学徒、做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跟定两三个师父,不间断地在实际做事中锻炼自己。如果说《成事》有点像一本经书,《冯唐成事心法》就类似经注,成为读者在实际做事中的实践指南。《了不起》类似一个读书拐杖,从文学、史学/管理学、美学三个方面讲了五十三本经典中的经典,给读者一个成事的基本阅读基础。我把《金线》给任何愿意修行成事学的人,让他们成为一个训练有素的成事者。行路之外(你只有靠自己找机会环游世界,这方面我实在什么都帮不了你),《了不起》指导读书,《金线》给出工具,《冯唐成事心法》指导做事,三根支柱,撑起成事学。

我在麦肯锡期间,除了师父们在项目中言传身教之外,每年还都接受集中培训。我花了五年多从咨询顾问升到合伙人,感觉读了一个超级实用的通用管理学博士。在成为合伙人之后,我像我的师父们一样,也在项目上言传身教我的那些团队成员,也作为老师深度参与麦肯锡的正式培训。从麦肯锡“毕业”之后,无论是在华润集团、华润医疗还是在中信资本工作,我都能感到在麦肯锡的十年留给我的系统而严格的训练。无常是常,轮回不已,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我也不能幸免,也在这些无常里变化和轮回。有这些麦肯锡功夫压身,仿佛有了压箱重物、定海神针。在华润、中信工作的十年里,我反复运用这些麦肯锡功夫,又多了不少心得体会,身上的麦肯锡功夫渐渐成了冯唐成事学功夫。麦肯锡、华润、中信这二十多年管理实践之后,尽管我知道我还是躲不开轮回,但是我相信我能不住轮回,我有足够的信心坐在地球上任何一张商业会议桌上、讨论任何复杂的管理难题,给出合理而有价值的管理建议。不管如何无常、如何轮回,我依然能够成事、持续成事、持续多成事。

麦肯锡这些工具、方法、模板中最有用、最常用的不是金字塔原理,而是这个结构化思维和结构化表达的金线原理。成事的最重要基础也是结构化想事和说事的这条金线,没有之一。

第一,应用广泛。如果你熟练掌握了结构化思维和结构化表达,你就是通才中的通才,你可以上手解决一切问题,你可以进任何行业、任何领域和任何公司,并为它们创造价值。

第二,亘古不变。如果细看《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细看唐宋八大家文章,结构化思维和结构化表达的金线原理闪烁不已。今天,无论是在中国媒体还是欧美媒体,如果你读到一篇非文学类的好文章,你细看,结构化思维和结构化表达的金线就在那些好文章里闪烁。今天,即使你不懂计算机编程、SPSS、SAS或机器学习,只要你熟练掌握结构化思维和结构化表达的金线,你一定还能找到很好的工作,衣食无忧。

第三,难能可贵。神奇的是,几乎每个职场小白都应该学习和应用金线原理(有时候是不得不),但是,熟练掌握结构化思维和结构化表达的人寥若晨星。熟练掌握这条金线的人,远远少于能把屋子打扫干净、把个人物品收拾利落的人。具备这种神奇能力的人进入一个会议室,面对海量信息的黑森林、纷繁复杂的关系,问几个问题,拿出一支钢笔、一个计算器(手机上自带的就够用)、一两页纸,就能梳理出一条闪亮的金线,让参会者眼睛一亮。“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二十个字似乎所有中国人都会,但是只有李白把它们如此放在了一起,这样放在一起之后,一千多年以来,无数中国人都会望月起乡思,想起李白,想起这首《静夜思》。熟练掌握结构化思维和结构化表达的人虽然比李白这样的人多,但也是万里挑一。即使AI再发达,人类再进步,掌握金线原理的人永远也不愁找工作、找好工作。所有的领导都希望团队成员能把事儿想清楚、说明白。

当然,这条金线不是万能的。熟练掌握金线原理的成事者可以按照这条金线解决绝大多数管理问题,提出的解难方案基本都能达到八九十分,但是无法保证能提出充满创意的伟大方案。那些最伟大的创意,需要天赋和运气。熟练掌握金线原理很可能让你像孙膑一样提出“围魏救赵”的伟大战略计划,但是很可能无法让你像孙膑一样安排一场埋伏,砍一棵大树的树皮,在树皮上写下“庞涓死此树下”,黄昏来临,庞涓来到此树下,点起火把,还没来得及看清这六个字,周围万箭齐发,庞涓死此树下。

过去三十年,计算机算力和互联网技术爆发,结构化思维和结构化表达的金线原理依旧不过时,依旧非常重要。

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把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列为二十一世纪人类的头号技能。各大公司、各大机构招聘高管时,都把复杂问题解决能力(解难)列为第一需要。

二十一世纪十大人类技能:

  1. 解难(Complex Problem Solving)
  2. 思辨(Critical Thinking)
  3. 创意(Creativity)
  4. 管人(People Management)
  5. 协作(Coordinating with Others)
  6. 情智(Emotional Intelligence)
  7. 决断(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8. 服侍(Service Orientation)
  9. 谈判(Negotiation)
  10. 灵动(Cognitive Flexibility)

二十一世纪了,没有靠谱的领导要求下属知道武则天的原名和曾用名是什么,或者北京一共有几处世界文化遗产,但是靠谱的领导会希望下属能想清楚、说明白为什么武则天能当皇帝以及北京如何能成功申请到下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为什么解难(Complex Problem Solving)那么重要?《圣经》说:阳光之下,快跑者未必先达,力战者未必能胜。为什么?因为快跑者和力战者未必是好的解难者。

快跑者未必先达,因为他跑错方向了,因为他路径错了,因为他没动力跑,因为大环境不让他跑,因为他跑着跑着掉坑里了。力战者未必能胜,因为他打错地方了,因为他打的地方太多了,因为他没和他的队友们沟通清楚,队友们没能很好地帮到他。

那怎么办?

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别着急马上就跑、马上就打,别害怕制订解难方案会贻误战机(通常不会),别在意别人嫌你慢、笑你胆子小,别往心里去。成事,多成事,持续多成事,最重要的不是干,而是在干之前,先把事儿想明白,把事儿沟通清楚。先花时间,结构化地把成事的计划想清楚,结构化地把成事的计划交流清楚。

解难的定义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复杂,结论充满不确定性,没有明显答案,能否有好的解决方案意味着重大价值差异。

解难的核心是:结构化思维和结构化表达的那条金线。想清楚,说明白,然后才是具体落实。能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干实事儿的人不多,能想清楚、说明白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要树立信心,对于人类所有问题,都有一套共同的解决问题方法。这个方法的核心是结构化思维和结构化表达的金线原理。这条金线不是只有天才才能掌握,职场小白、中智之人按照正确的方法反复练习之后也能掌握(当然,如果有好的师父言传身教,可以学得更快更好),但是很多“哈麻牛剑”“北清交复”的博士和博士后也没能很好地掌握这一伟大的金线原理。

尽管这条金线如此重要,我一直不想写《金线》这本书。

首先,我觉得,结构化思维和结构化表达不是什么太难的事。其次,结构化思维和结构化表达也不需要一本书讲清楚,知道金字塔原理的四字基本原则“不重不漏”,知道解决问题的实质就是追求以假设为驱动、以事实为基础、符合逻辑的真知灼见,然后在工作里、生活里、风里、雨里、江湖里反复练习就行了。最后,市面上似乎已经有了很多讲这个领域的书,比如《金字塔原理》,等等,我为什么还要再写一本呢?我为什么不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另外一些还没人写的领域里呢?

但是,在过去十年,反复有朋友求我写《金线》这本书,他们想具有把事儿想清楚、说明白的能力。十年之后,他们几乎都做了领导,带领大大小小的团队,他们还是反复求我写《金线》这本书:“能把事情想清楚、说明白是个天赋加长期训练而形成的伟大素质,能教别人把事情想清楚、说明白真是造福人类了。您从小就会并不等于其他人从小就会,很多人长大了、大学毕业了还是不会。市面上有一些讲结构化思维的书,但是都太啰唆了,让人怀疑作者自己是不是真的懂结构化思维和结构化表达,作者自己是不是真的能把事情想清楚、说明白。如果您不信,我送您几本,您自己翻翻,您就知道我是什么意思了。不仅没有好的书,好的课程也没有!这么重要的一项能力,竟然似乎没有一个商学院或者大学有系统的课程传授。您快写吧。出版之后,我第一时间批量采购,装备团队。”

我还真不信,自己去买了几本这方面的书,耐着性子翻完了。的确,无一例外的难看,非常难看。我高度怀疑,那些买了这几本声名赫赫的书的人中有多少人真的把这几本书读完了?有多少比例的人真的读完了且有收获?有多少比例的人真的成功地把所学用到工作和生活解难的实践中去了?

对于这些书,我想吐槽的是:

第一,行文冗长。一句话能说明白的,非要用一百句说。

第二,例子无聊。这些书的作者似乎也想让文本变得生动些,他们很费力气地编了不少例子。可惜的是,这些例子都和普通读者关系不大,也毫无趣味:屋顶要不要装太阳能?如何增加南极企鹅数量?如何让一家日本企业的库存周转变快?等等。这些都是实际的问题,但是和绝大多数地球人似乎没关系。而且,我高度怀疑可以在这样一本书里对职场小白做案例法教学:一个丰富的案例需要很多信息,普通读者对这些信息是否感兴趣?读书基本上是个单向输入,读者基本上是单纯接受方,很难互动和纠错。如果没有小班授课,只能指望读者“我注六经、六经注我”。读《金线》这本书时,遇到心动处,停下来想想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相关的实例,读完这本书之后,在工作和生活的实践中有意识地用用这本书讲的结构化思维和结构化表达的金线。

第三,作者无趣。这些书的作者是否熟练掌握了结构化思维和结构化表达的金线,我不敢确认。但是,我确认,这些书的作者相当无趣,我没动力和他们分一瓶酒,探讨一下地球乃至宇宙的下一个千年。

那好吧,我就自己写一本关于金线原理的书吧,反正我因为强调“文章有一条金线”已经有了“冯金线”的外号。我已经把结构化思维和结构化表达的金线原理想明白了,也常年习惯性使用,几乎快成了习惯性小脑思维。我也写了二十来本书了,一多半是文学,我对于文字充满了热爱,怕你无聊,怕你困,我在这本《金线》偶尔插科打诨,用文字的魅力让你开心。“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我尽量举一些高瞻远瞩的例子,比如,如果实现了基因自由编辑,完美的人类应该被编辑成什么样?比如,一百年后,人类应该和AI如何美好相处?我还会尽量举一些接地气的例子,比如,如何最完美地买一个房子?比如,如何尽早获得财务自由?需要强调的是,我不会在例子里过分灌水。我依旧相信,这本书应该短小精悍,你看完之后应该马上把学到的金线原理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去,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和金线原理相关的困扰再来重新读一遍这本书。尽管我从事管理工作多年,但我尽量把这本《金线》写得清晰直白,金光闪闪,做到我妈能懂。

另外,希望你别嫌书薄。把书写厚容易,把书写薄,难。“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我保证每字每句发自肺腑。文学之外,我大爱的书都是短小精悍的,老聃的《道德经》(约五千字),孔丘的《论语》(约一万五千字),孙武的《孙子兵法》(约六千字),袁枚的《随园食单》(约二万二千字),文震亨的《长物志》(约二万七千字)。如果还是嫌书薄,多读几遍。我不信,你读一遍能全懂,全掌握。

不要怀疑结构化思维和结构化表达的金线原理。我能确定的是:麦肯锡管理咨询顾问们整天用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工具是这个金线原理,财富五百强公司高管们整天用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工具也是这个金线原理,《资治通鉴》里面的帝王将相、枭雄巨贾整天用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工具还是这个金线原理。希望你也能用得上。

这本《金线》不设目录,不规划你的阅读顺序。像是在塔中寻宝,山中寻路,只有亲自走过一遍才能体会到拥有属于自己的那条金线的感受。

读这本《金线》,沿着这条金线,在工作和生活中反复练习、天天练习,成为一个训练有素的成事者。祝你熟练应用金线原理,成为顶尖的解难者和成事者。

最后要说的是,即使熟练掌握了这个全能解难法的金线原理,也不一定能解决你妈和你之间的矛盾,至少我没得逞。

行动远比答案重要。

是为导言。

冯唐
2022年4–7月
伦敦、巴黎、汉堡、东京 btdz7RsYuhAXwILo75kZYx7JkDta+RnN4DiUOpf95cU3vNY1yWW2jeNLFIa++f7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