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显王十五年(前354),魏惠王拜庞涓为将,发兵伐赵,围住了赵都邯郸。赵国向诸侯国求救,楚王拜景舍为大将,率兵救赵。同时,齐国也派田忌带救兵,赶赴赵国。
田忌有个军师叫孙膑,本来是齐国人,早年和庞涓做同学,一起在鬼谷子处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去魏国发展,升到将军,但始终觉得自己的才能不如孙膑,于是假装召唤孙膑来魏,又让人给孙膑罗织罪名入狱,判决挖掉双腿膝盖骨,脸上刺字,以为孙膑从此就成了废人。谁知有一天,齐国使者来魏国访问,孙膑找了个机会,以刑徒的身份偷偷拜访。二人交谈一番,齐国使者惊叹于孙膑的才华,当机立断,偷偷把孙膑带出了魏国。
齐国将军田忌见到孙膑,也非常佩服,不但将其收为门客,隆重招待,又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召见孙膑,聊了聊兵法,当即拜孙膑为老师。这次救赵,齐威王本来就想直接拜孙膑为大将,但孙膑不肯,说自己是残疾人,不好抛头露面。于是齐威王拜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坐在有遮蔽的辎(zī)车中,为田忌出谋划策。
田忌想直接引兵到赵国,奔赴邯郸。孙膑说:“擅长解决纠纷的人,往往用手指,不借助拳头;擅长救援者,不直接加入战团。只要找准敌人空虚处,果断出击,对方迫于形势,必然自动罢手。如今魏国精兵在外,国内都是老弱,您不如直接引兵急奔魏国国都,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击其空虚薄弱之处,庞涓必然退兵自救。这样一来,我们不但解了邯郸的危机,还可以守株待兔,打败魏军。”
田忌觉得很好,当即率兵奔赴魏国。庞涓这时已经降服了邯郸,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带兵回国救援,孙膑建议田忌派兵在魏军必经的桂陵设伏,果然大败魏军。
十三年后,庞涓又率领魏国军队伐韩,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开会,商量对策:“早救好,还是晚救好?”丞相邹忌说:“不救更好。”
田忌说:“那可不行。不救,韩国就会被魏国吞并。魏国壮大了,对齐国不利;还是早救为妙。”孙膑发言道:“别急。韩、魏正打得不亦乐乎,两边精力都正旺盛。我们立刻去救,等于帮韩国硬扛魏国的精兵,韩国不但轻松,还可以趁机对我们指手画脚。魏国这番伐韩,气势汹汹,有一举灭掉韩国的志向,还是让韩国先尝点苦头吧。等韩国发现自己要亡国,才会屈膝跪下求齐国。那时候魏国的兵力也消耗不少,我们再出手不但轻松,韩国也会更对我们感恩戴德。既得利,又得名,岂不两全其美?”
齐威王说:“有道理。”于是召见韩国使者说:“你们先回去吧,放心,我很快就会发兵。”但就是迟迟不动手。那边韩国得了齐国的许诺,拼死抵抗魏军,五战五败,就是不投降,同时不断派使者来齐国,求齐国赶紧行动。
齐国这才正式发兵,拜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膑为军师。孙膑建议:“还是老办法,直接进攻魏国国都。”庞涓果然不得不从韩国退兵,班师回国救援。魏国国内也全面征兵,由太子申为主将,迎击齐军。孙膑对田忌说:“三晋士卒素来悍勇,轻视我齐国。我齐国士卒,也确实对他们有些惧怕,我们要因势利导,不能跟他们硬拼。兵法上说,行军百里之外去争夺利益,必定折损大将;五十里之外,军队也只能到达一半。”下令进入魏国国境的齐国士兵先修筑十万个土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第三天,再减为两万个。
庞涓看到三天的数目变化,大喜:“我早知道齐国人胆怯,才入我魏国境内三天,士卒逃跑了一大半。”于是暂时放弃了步兵,自己率领轻骑精锐,昼夜兼程,追逐齐国军队。孙膑计算庞涓的行军速度,估摸这天傍晚将行至马陵,决定在马陵设伏。马陵道路狭窄,两旁都是天险阻碍,方便埋伏。孙膑选中了道中一棵大树,让士卒把树皮刮掉一块,在上面写上几个大字:庞涓死此树下。然后精选了一万名擅长射箭的士卒,夹着马陵道路躲藏,“记住,看到火把就立刻射箭。”
孙膑算得很准,这天晚上,庞涓的轻骑精锐果然行至马陵道,夜色中隐约看见一棵大树上白白的一片,好像写有字迹,庞涓下令:“给我点火。”
火把刚点上,六个字还没读完,两边万箭齐发,魏军顿时大乱,溃不成军。庞涓自知难逃,长叹道:“没想到让这个竖子成名了!”拔剑自刎而死。孙膑命令齐军全面出击,大破魏军;又继续前进,进攻魏太子申的军队,再次获得胜利,生擒了太子申。
孙膑和庞涓斗智斗勇的故事,在中国非常有名,有很多影视剧以此为题材。因为故事情节既跌宕起伏,有戏剧性,又能充分展现人物的性格,有重大的教育意义。读过这个故事,相信很多人都会鄙薄庞涓的为人,为孙膑的智勇和最后得以报仇雪恨感到快慰。马陵之战,也是战国时代的一场经典战例。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孙膑兵法》,不但消除了有些学者对于是否存在这部兵书的怀疑,而且在这部书中,就专门有一篇《擒庞涓》,只是细节和传世古书的记载有所出入。比如《擒庞涓》说的是庞涓率兵攻赵,孙膑率主力在桂陵伏击了魏军,擒住庞涓;《资治通鉴》采用的却是桂陵之战后的十三年,在马陵杀死庞涓的说法。从情理上看,相隔十三年之久的两场战争,皆由孙膑和田忌主导,这种可能性比较小,《孙膑兵法》又是汉墓出土,真实性更高,也许真实情况就是庞涓死于桂陵,没有马陵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