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做个“好学生”

小的时候,学校是我和家人的主阵地。因为我的父母都是老师,在我家,早上,所有人都要去学校;晚上,所有人都要做功课。父母一心想着怎么做个“好老师”,他们满腔热情地投入自己的工作,在家里经常谈论学校的事情。我们姊妹几个心照不宣地形成了一种共识:做“好学生”很重要。我们对上课和做功课是真的感兴趣和喜欢(如果把数学排除在外的话——就像很多“文科生”一样,数字是我们姊妹几个的噩梦)。有一个我觉得很可笑的问题,倒是从没有人问过我,但我却常常在别人那里听到:“你好好做功课了吗?”同样的还有:“你得高分了吗?”听起来合情合理,确实,至少在刚刚开始上学的时候,往往只需要好好做功课就能得到高分。

对我的父母来说,学校,还有学业,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乃至成了他们自己生活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构成元素:他们正是通过学习的途径,经过一路抗争(我至今仍对此欣赏有加),才得以构建出自己稳定的生活,并在混乱而痛苦的家庭背景中实现了个人的发展。我能够理解,他们希望自己的女儿们能够踏上自己实践过的道路(通过学习,实现个人的发展),并拥有不必像他们那样一路艰辛就可以达成目标的机会。

如果“把镜头拉远一点”,跳出我的家庭小圈子,大背景对我大学专业的选择也产生了影响。

在我念中学的时候,国民教育的目标变成了“让班上80%的学生能够通过高中会考”,这就导致“好学生”的标准提高了。“通过中学毕业会考”(就像我父母那辈人所说的),已经不再是优等生的标志,对于最好的学生来说,成功的口令变成了“先拿到博士文凭吧”!而且,最好还是在实行淘汰制的学校(精英学校),而不是普通的大学。在那个年代,高等文凭似乎依然是对抗就业市场风云莫测的护身符。这些因素促使我父亲坚定不移地认为,我生来就应该就读政治学院(Sciences Po)这样的名校,或者说政治学院这样的名校理应让我去念。

我自己呢,因为忙于做“好学生”,所以并没有什么职业规划。一路走来,童年的梦想(成为舞蹈家)、青春期的梦想(成为麦当娜)、一时兴起(到酒吧工作)或是受女性朋友们影响而产生的念头(成为律师),我都不曾有过什么实现它们的想法。再者,父亲对我能力的认可让我获得了一种满足感,而且我当时也渴望能够让他开心,完成他曾经梦想过的学业(他一直都遗憾自己没能就读政治学院),让他通过为我感到骄傲而得到满足。因此,我一门心思想着怎么去完成他为我制定的计划——以优异的成绩通过高中会考,进入精英学校的文科预备班,就读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政治学院。

然而,虽然这毫无疑问是一条“好学生”专属的道路,但痛苦的体验告诉我,这种成为“好学生”的必要条件已经不足了。在我此前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要经过某个淘汰进阶的考试,每一次通过考试之后,我都会发现身边全都是成功走过独木桥的“尖子生”。在这些能人之中,“好学生”的概念变得越来越相对化了!追逐始终做个“好学生”的目标变得难上加难,而且,如果某些科目真的让我兴致百倍,那么另一些科目则会让我深恶痛疾。在这种竞争超级激烈的新环境中,我看待学习的角度,慢慢地从乐趣转向了成绩。能力不足的感觉和对失败的恐惧,成了我人生道路上的伙伴。以前,这种感觉和恐惧只有在参加数学考试之前才会出现(“我永远也无法做到,我是个一无是处的人”),如今却时时被内心永不消逝的电波轻轻吟唱出来,而且会在参加考试或比赛的前夜响彻心扉。

而当我的大脑没有连接到“成绩电波”的频道时,它就会跟我开讲“冒牌货”的故事!在政治学院里,其他人都沉醉在学业之中,或者憧憬着某个明确的职业——他们很清楚自己在学校里所做的事情。而我呢,我依然对“等我长大之后”要做什么毫无头绪,而我的憧憬则不停地遭到打击。选择我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借助社会学去理解人类的行为)成了不可能的选项,这可不是用来备战行政考试的科目。我对自己说,可以进入医院的管理层,并通过自己的作为来改善病人的治疗条件。(我小的时候经常入院接受治疗,对这个问题非常敏感。)可惜我考了三次也没能通过这个高难度的考试。我感觉自己就像躲在天鹅阴影下的丑小鸭,丑小鸭趔趄扑水,天鹅则优雅地游向光明的彼岸。

我感到羞愧难当,自己默默地承受了一切。我费尽力气做出一副潇洒从容的样子,好让父母(我害怕让他们失望或担心)、朋友(我害怕失去他们的尊重和友情)不会对我的状态起疑心。

我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应对这种情形,但没有一种发挥了作用。

我惯常的策略(拼命地学习)变得步履维艰,我对几门科目的兴趣也消失不见了。比如,我记得自己曾经傻乎乎地去死记硬背一门关于地对地导弹的科目,我当时以为这个名字不过是一种语言上的约定俗成。对我而言,这些导弹完全可以叫作咪-咪,发-发,或者哆-哆!今天,这段回忆让我忍俊不禁,但在当年,当我发现自己误解了这一切时(当然了,我的考试分数也相当糟糕),我简直感到生不如死。

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也没能奏效。我试着把大部分精力用在玩上,想着这样就可以避免去想自己对失败的恐惧、对能力不足的担忧和看到恐惧和担忧反复出现的灰心丧气。短期效应不可否认,我终于可以找点乐子,轻松一下了!而长期的不便也无可争辩:对待功课和考试临时抱佛脚的态度,只能加剧这些负面情绪,直到让自己陷入一种我至今难忘的恐慌状态。(另外,这种策略还会带来一种附加后果:我考砸了,不得不参加补考,这是身为“好学生”最大的耻辱!)

唯一奏效的,或许是我从来不曾考虑过的策略——寻求帮助!我很庆幸自己有一帮可爱的朋友(尤其是合租房的几个朋友),但是,在这群如此优秀、无须努力就能轻易成功的人身边,我无法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和困境。如今我才清楚地意识到,就是这个“但是”(一个词,就一个词,两个字!)让我把自己卡在了死胡同里,对求助的出口视而不见,而那个出口就在我的眼前。 6ROYOzJULo4ISsQDLeK+ERlSvNU8MV6oyAlPNnKFj89MLVkQKa4PFsYm5P7wuMJ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