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轮到你发言了”

快到他发言了,他感到心跳加速。他的手心湿了,会议桌的漆面沾满他手上的汗渍。坐在旁边的人注意到他的忐忑不安了吗?当然,他对面的人就在凝视着他,被他发现后,迅速转移了目光。对方正在想什么呢?几分钟后,就轮到他发言了。几个小时前,他的思路无比清晰,而现在却开始凌乱,变得混乱不堪。倘若他不慌张、不着急,他会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呢?他的嗓子黏住了,嘴巴也越来越干涩。显然,人们没有在会议室里准备水杯,但不管怎样,还是有人注意到他的双手很明显地颤抖起来,似乎想抓住什么东西。而且,在场的所有人应该都看出了他的不适。“让自己变得如此狼狈不堪,这很荒唐。何况,他们又不会吃了我。我只需要陈述我的年度报告就好了,什么事都不会发生,真该死。”他的胃拧成了一团,坐在他右手边的人突然打了个喷嚏,他惊跳了起来。有几个人将目光转向了他,他勉强挤出一个笑容以保持风度。“轮到你发言了,杜布瓦。”总经理对他说道。他站起身,但双腿发软。看来他的发言会一塌糊涂。

每个人或几乎每个人迟早都要经历类似的场景:当众发言、邂逅特殊人士、表白爱情,或是一个平淡无奇的追债行为,这些时刻都会让我们感到惧怕。在我们所有的惧怕中,我们对同类的惧怕毫无悬念地成了最具普遍性的惧怕。 [1] 当我们承受着一个人(或者更糟糕的情况)或一群陌生人的目光,以及他们对我们做出的评价时,惧怕便突然来袭。它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当众发言、经过人满为患的露天咖啡座前、要求餐馆里的侍应生换菜等。

医生和心理学家将人们对陌生人的惧怕定义为“社交焦虑症”。这种惧怕有时会表现得很可怕,让人甚感痛苦,几近病态,此时便是社交恐惧症的情形了。某些场合下,恐惧症的表现是表面波澜不惊,内心却慌乱无比。比如,某些人在吃饭的时候就不能容忍被他人观察,他们情愿不吃饭。这其实也是精神病专家所说的类似自闭症的表现:有自闭症症状的人总是害怕陌生人对他们的否定,他们想方设法地逃离、保护自己、避免再次接触。

对于日常场景中的不适,无论是很普通的害怕还是胆怯心理,皆在社交焦虑症的范围内。那么如何区分病态及正常的惧怕呢?它们总是表现得很温和吗?其实我们对此是心存疑问的:人们无论在工作领域里还是在情感生活中,只要问题关乎捍卫自身利益,陷入困境的场合就会频频出现,所以机体得随时保持警惕状态,即使机体的不适难以察觉,事情最终也会在当事人心里留下印记——其实社交焦虑症甚至会导致很多人抑郁或酗酒。 [2] 在处理与陌生人的关系中,很多人选择了放弃,皆因为无所适从,毫无成效。

不管是哪种情形,基本模式是一致的:人们惧怕某个(或可能是好几个)社交场合;对社交场合的抵触导致了不适应、不舒服的感觉,任其发展,就会变成焦虑甚至是恐慌。这些情绪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来,以至于行为上也产生了反射,比如,人们会避开直面让人惶惶不安的场合,因为这样的场合让他们感到自卑和羞愧。

因此,为什么我们可以感受得到对陌生人的惧怕呢?操纵惧怕出现的机体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遗传基因、生物进化、教育模式、文化压力或个人发展的原因等,各种原因都有可能引起社交焦虑症。然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影响还未被清楚阐释,所以我们可以从各项正在进行的研究中深入了解更多的知识。针对社交焦虑症行为的研究解释了它的发生常常伴随着别人对自身的评价,也解释了当个人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却又难以企及时,这种症状便悄然来临的原因。 [3] 因此,社交焦虑症与陌生人的目光如影随形,最终会在人性、我们及同类的关系中找到一席之地。 [4]

那么从此时起,我们能设想有朝一日看见社交焦虑症消失不见了吗?我们能想象终有一日他者的目光不再是评判我们自身的载体了吗?而这一切的实现需要人们在社交关系中变得更加诚实和坦率,以及更充分地表达自己。这或许是痴心妄想,但也是虔诚的愿望。我们在期待这一日到来的同时,也意识到社交焦虑症不仅让人产生不适,有时还会对某些人造成痛苦。它对社会的整体运行产生影响,也会成为各个领域里人际关系良性发展的束缚。

然而,我们总有解决办法应对。行为认知疗法拥有卓有成效的治疗方法,而且都进行了有效的临床试验。这些方法既起到预防的作用,同时又可以治疗与社交焦虑症有关的症状。针对丧失活动能力的人而言,使用各种药物的治疗也出现了效果。

写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此:我们不仅研究深陷社交恐惧症的人群,试图对他们恐惧的原因及其基本原理做出解释,同时也为每个人指明走出社交恐惧症理应遵循的步骤。也就是说,我们要帮助每一个人更好地生活,与陌生人在一起时更好地表达自己。

你会在这本书的附录部分发现一份问卷,帮助你更好地定义你可能会对陌生人产生的“惧怕”。

[1] Zimbardo P., Shyness , Reading, Addison-Wesley, 1977.

[2] Schneier F. R. et coll., «Social phobia:comorbidity and morbidity in an epidemiologic sample» ,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1992, 49, pp. 282-288.

[3] Schlenker B. R., Leary M. R., «Social anxiety and self-presentation: a conceptualization and model» ,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2, 92, p. 641-669.

[4] Leitenberg H. ed., Social and Evaluation Anxiety , New York, Plenum Press,1990, p. 1-8. 6EkXT2DXFiu5gM9GBI4aJAwGyjCOtZKIf/I0hFhndWbDeThfKGIgMDjiCgixyNI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