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法家的起源

春秋末年,鲁国的孔子已年近七十。远离鲁国政坛多年的他,早已看透了世间万物,内心已从心所欲。人近黄昏,孔子只想做做学问、带带学生,平静地度过余下岁月。

然而,一位前来求学的年轻人,彻底打破了孔子平静的生活。这位年轻人不仅在求学期间对儒家思想发出了质疑之声,更是在此后的岁月里开宗立派,为儒家带来了相爱相杀数百年的竞争对手。

前来求学的是一位出身贫寒的年轻人,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子夏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孔子毫不介意地收他为徒。

初入孔子门下,子夏就展现出了学霸的天赋,只要是孔子在课堂上讲过的知识,他就能一字不落地复述出来,简直是活生生的人肉复读机。并且他还能将所学知识点举一反三,具有很强的发散性思维。

才华如此出众的学生,很快就被鲁国高层看中。子夏被安排去莒父担任地方官员,下基层历练,作为国家储备干部培养。

子夏在治理莒父这段时间,政绩斐然。这个学霸不是对所学知识生搬硬套,而是活学活用,让当地老百姓过上了小康的日子。

子夏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利用节假日回来看望孔子。一般毕业后的学生回母校看望老师,都会对老师说些客套话,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子夏也不例外。子夏拜见孔子后,恭敬地坐下。

孔子笑着说:“听说你在莒父干得不错。”

子夏:“那都是您教导得好。您当初不嫌弃我出身贫寒,收我为徒,尽心教育我。”

孔子:“那是为师应尽的义务。对了,你说说,你是如何治理莒父的。”

子夏:“就算是小的技艺,也是有可取之处的。只要这些技艺能帮助生产,有利润可图,我就让各行各业的百姓认真钻研。他们有了一技之长便可以丰衣足食,经济就能快速增长。大的道德节操上不能有逾越,小节上有些随意也是可以原谅的。对于作奸犯科的人,应按照刑罚严惩。”

孔子听完,整个身子绷不住了。他平时教导学生治理国家要“为政以德”,“德”的核心就是“礼”与“仁”。然而自己的得意门生子夏非但没有把自己的思想贯彻实施,还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根本看不到“德”,还追求物质上的“欲速”与“小利”,这不仅是对自己作为一位先进教育工作者的最大否定,更是搞出了异端邪说。

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师,孔子要把自己的学生重新引上正轨。

孔子严肃地说:“为师今天想教导你,做事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否则欲速则不达,贪图小利更做不成大事!”

子夏早料到老师会这样批评自己。他鼓起勇气说:“老师,您说的都对。我始终不忘您主张的‘礼’与‘仁’。可是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天子大权旁落,礼崩乐坏三百年,弑君七十二,亡国五十六。要想恢复‘礼’,就必须国富民强,这样国家与社会才能恢复秩序,否则就有被吞并的危险。要想恢复‘仁’,就必须用政令、刑罚驱动百姓,一味地说教并不能感化所有人,只有恩威并施,人才会遵纪守法,心存善念。”

孔子听完,仰天长叹了一声,随后说道:“子夏,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子夏眼见老师面露不悦,不敢再惹老师生气,毕竟孔子已年近七十了,于是他退出了房间。

师徒为学术争论是难免的事,事情过去就过去了。然而这一场争论就像蝴蝶效应一样,南半球的一只蝴蝶微微扇动了一下翅膀,几个星期后在北半球可能演变成了一场龙卷风。

中国教育自古以来有一个传统,就是要求孩子在家听父母话,在学校听老师话。然而历史上无数事例告诉我们,打破旧规则、创造新世界、制定新秩序法则的,往往都是质疑型学生,因为他们有不同于凡人的思想,有敢于创新的精神。

几年后,孔子死了,弟子们为孔子守孝三年。守孝结束后,弟子们就要各奔东西了。子夏不愿留在鲁国这样的弹丸之地,想找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去施展自己的才华。

在临走前,子夏特意拜别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的父亲孔鲤在孔子生前就去世了,子思是孔子唯一的后代,也是四书五经里《中庸》的作者。此时子思还是个小朋友,孔子在生前将他托付给另一位得意弟子曾参抚养。

曾参就是四书五经里《大学》的作者,被后世尊称为曾子。作为新监护人,曾参牵着子思的小手,代子思向前来拜别的子夏行礼。

子夏说:“我打算西去晋国。晋国虽然内部混乱,但越是危险的地方,越充满机遇,更能发挥我的所学。”

曾参说:“我选择留在鲁国,老师将子思托付给我,我要好好教育他。”

子夏说:“我与你不同,人在乱世之中,想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我们的老师不也曾想改变这个世界吗?这个世道太乱了,只有‘礼’才能规范每个人的行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能恪守自己的本分,不僭越,这样才能让天下井然有序!”

曾参听完皱了皱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到这里,子夏明白自己与曾参话不投机,于是就此拜别,头也不回地走了。

子夏背起行囊,带上儒家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踏上西行之路。他到达晋国后,选择了在晋国的西河开办私学,像孔子一样,开始了教书生涯。

然而,正是子夏此次西行开启了孔子死后儒家内部的大分裂。

活跃在战国时期的儒家可以分成两大宗,一个是礼派,一个是仁派。在礼派看来,要想改变乱世,恢复孔子理想的礼制,让社会秩序井然、尊卑有序,光靠说教感化是没有用的,必须通过强而有力的改革方式来达成。说直白点,手段要狠硬。

在仁派的眼里,要想改变乱世,就要相信老百姓是善良的,是可以被教化的,对他们施以仁政,手段要柔和。

就在子夏到达晋国后不久,公元前453年,魏、赵、韩三家分晋。这是一件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晋国国君虽然还在,但国内大权已分属三家,晋国在事实上已经灭亡。

子夏在西河地区教书。作为孔子的高徒,他凭借渊博的学识,很快在西河地区打开了教育市场,魏国国君魏桓子特意请子夏给自己的孙子魏斯教书。

自古以来,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就是要做帝王师!国君是国家的一把手,一把手的老师更是受万人敬仰。通过教育国家一把手,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抱负,这是所有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

天上掉下如此巨型的蛋糕,子夏欣然接受。他隔三岔五进宫给魏斯小朋友上课,由于教书效果好,子夏的礼派思想开始在魏国流行起来。子夏凭借储君老师的金字招牌,在魏国西河地区收了众多学生,形成了自己的学派。历史上,子夏在西河地区的学派被称为西河学派。

西河学派吸引了各国大量的尖子生前来报考。西河学派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会作为选调生,被魏国政府派往地方担任高级官员。整个魏国出现了一个很奇特的景观,国内上上下下充斥着子夏的学生,整个国家都被西河学派操纵着,全国上下都是布衣卿相。

统一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说过这么一句话:“普鲁士在战场上的胜利,早在小学的课桌上就被决定了!”而魏国在战国初期的辉煌,也是在子夏的课堂上就已经决定了。

子夏以刑罚作为工具,用铁与血的意志维护礼,让整个魏国秩序井然。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跟老师学的明明是正儿八经的儒家学问,后世却把他们这群依法治国的人称为“法家”。

儒家成为孕育法家的母体,魏国的法家实际上是儒家礼派的学生。即将登场的战国法家第一人李悝,就是子夏的高徒。再比如战国后期的李斯、韩非子,他俩作为法家的著名代表,就是穿上公务员外衣的儒家礼派学生,他俩的老师是儒家的著名牛人——荀子。荀子同子夏一样,也是儒家礼派。

子夏无意中造就了战国时叱咤风云、改变历史走向的法家!

公元前445年,魏桓子死了,魏斯小朋友继位成为魏国一把手。魏斯是一位有志青年,他不愿当名义上的晋国臣子,要做就做真正的国君!

公元前424年,魏斯自称为侯,他就是战国初期威震天下的魏文侯。

在西河学派思想的指引下,魏文侯身边人才济济,魏国成为战国初期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而魏文侯每天辛勤工作,从来不敢偷懒。

如果有人问魏文侯为什么这么拼,他会哭着对你说:“老祖宗抢的地也太奇葩了,你看看魏国的地图就知道了!” AB18P2m+TB3MukCdlp9+XVn86BKfkf9YnjHiGqnHlcdWsNEamrvqKyx9cFi7DLv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