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国小村别样味

我们生存在一个古老的国度。

我们的历史,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村庄堆积起来的,我们的生生不息,也是靠着这一块块富庶或者贫瘠的土地来延续的。即使进入 21 世纪的今天,我们依然无法不眷恋这些哪怕是渐次颓圮的村庄,这些哪怕是正在荒芜的土地。我们的现实生活,依然被固定在历史、过去和当下的语境之中,被固定在祖辈、父辈和自己的思维之中。我们的快乐,也许就是反反复复的忆苦思甜,就是浮浮沉沉的坎坷经历。我们不能回到过去,却促使了过去的情景再现;我们不满足于当下,却咀嚼着当下而知足常乐。对于未来,好像在我们的四维空间,并没有留下过多的位置。活好当下,也许就是我们宿命里唯一能追逐的目标。

处在小环境里,我不能说这是阅读了史鹏钊的《大国小村》所生发的感慨,但可以说,《大国小村》实实在在是在重复着我们的祖、父、子,也许还有孙辈们绵延不绝的你、我、他,也许还有她的纵横交错的、复杂而苦难依然的历史岁月。放到大环境中,我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似乎走进了我的故土,儿时的记忆幻化眼前。也可以说,史鹏钊的《大国小村》是一部保存了中国西北乡村民间记忆的文化读本,也演绎着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古老沧桑的村落的时代命运。

在《大国小村》中,作者用了较长的文字记述了故乡史家河的渊源,以及这里生生不息的父老乡亲。当我阅读了卷首的《史家河》和《文字描述的史家河地图》,我也似乎读懂了年轻的作者。在这两篇较长的文字里,他已将自己的心境展现给了读者。无论是“写这本书之前,我想了很久。我甚至疼痛得无法下笔,因为那个叫史家河的村庄老了,老得只剩下了红岩河那涓涓细流,在悄然无息且孤独地流淌着,就像我的父母。他们在史家河生活了一辈子,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后来却从村庄里慌忙地逃离,眼泪汪汪地望着养活了自己一生的土地,被荒草慢慢地包围”“母亲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外公回家来啧啧赞叹父亲家牛马满圈、粮食满仓,虽然在一条偏僻的山沟里,但是不缺吃穿,不缺柴火烧,就同意了这门亲事”,还是“三年后,我收到了去河南上大学的通知书。父亲忙前忙后,去镇上的派出所办户口迁移证明,去亲戚家借学费”“而我,一个刚踏进城市门槛的人,对这座城市的了解仅仅来自书本,这次算是初次对西安城市实地的窥探,新鲜且战战兢兢”,以及“父母亲开始了‘后分居时代’,父亲常年进城打工,母亲给姐弟带孩子”“这是母亲的心病,她一辈子和田地为伍,突然就这样离开了村庄。直到 2013 年,她带大了孙子,来到西安城里打工,有了每月不到 2000 元的收入后,她埋在心底要回家种地的念头,才慢慢灰飞烟灭”……这些作为作者着墨最多的叙述,就是要向我们展示社会的变迁、时代的更替、城镇化的发展带给农村以及农民的未必是喜悦,甚或可以说,农村的颓圮以及土地的荒芜,最后会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痛楚。

接下来的四辑三十多篇文章中,《想起民国十八年》《偷苜蓿》《挖窑洞》《巧云娘》《计划生育》《奶奶之死》《皇粮国税》《村庄婚事》《进城》《出生的儿子》等这些篇什,由体会而感悟,由洞察而理解,如同记录我们当年探求父母的儿时是怎么样到孩子追问我们的儿时一般,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墨,为读者奉献上农村以及亲人们曾经的往事,以及留存历史的痕迹,向我们展示了大半个世纪以来,史家河这个古老的村庄以及村庄里的各色人等在社会变迁中的事态、势态,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这些人们习以为常的生存样态中,表现出既有苦难,也有与苦难抗争的快乐,同时也向我们展示着面临消亡的古老的民俗风情。

史鹏钊还很年轻,已经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这本书之前,我读过他的《光阴史记》《出村庄记》等作品,《大国小村》是他奉献给正在消亡的故乡史家河的一份厚礼,也是他创作上的又一次飞跃。让我们静下心来,让思绪回到我们曾经的,那个似乎已很遥远的生态状态,倾听中国最后一代真正意义上的农民的声音,欣赏史鹏钊为我们展示的中国最为底层的村庄和农民的生活画卷,以及他们鲜活的生命历程。

是为序。

周 明
(作者系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副馆长,国家一级作家) wGtaBXm6ztHo4W2zdD7cf/nrwbaLwlhpwHnpK6O8APoccn/I92Va8CIZhR0X1Wu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