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PBL为什么有用

探月学院 张阳

一、PBL连知识点都覆盖不全,为什么还会有用

我想,很多第一次听说PBL的老师,甚至是自己正在使用PBL的老师,都搞不明白PBL连知识点都覆盖不全,为什么还会有用。PBL忽然在全球火了,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啊。因为PBL从“形式”上看,特别像我们中国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比如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它对“育人”有帮助,我们容易理解;可是为什么它对“教书”也有帮助呢?它明明连知识点都覆盖不全啊!如果这个问题不搞明白,我们中国的老师在用PBL的时候心里都不踏实啊。

和各位老师一样,我也是一名教师,只不过我小学、初中、高中都教过,我也经历了全球不同流派的PBL培训,有重评估的流派,也有不重评估的流派;我在中国两所不同的创新学校累计实践了四年的PBL教学,有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定位的,也有放在学科课程定位的。恰恰是我的经历,让我有机会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思考PBL为什么会有用。

二、第一个视角:不同背后找相同

为什么低龄段和高龄段教师都一起学PBL,设计出来的PBL风格差异这么大?

PBL的培训往往是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的教师一起参加,到了培训的最后一天,大家汇报展示自己的PBL设计的时候,我就发现:高低龄段的教师的PBL的风格差异非常大——往往低龄段PBL的名字很有趣,但是到了高龄段,东西都很“干货”,PBL的名字很无趣。

我为什么会特别注意PBL的名字呢?这是从美国MPX给我们探月学院第一年做培训的时候写在教师设计指南封面上的一句话受到的启发:“在我们进入令人兴奋的、一丝不苟的设计工作之前,我们首先要沉浸到我们的激情之中。当我们的学生能够感受到我们对这个话题的激情时,我们就能带来最好的教学。”其实,在目前阶段,愿意尝试PBL的教师,都是学校里最有激情的教师。而能够让学生在上课之前感受到老师的激情的,就是这个项目的名称了。

虽然低龄段的优势非常明显,但是低龄段的劣势也非常明显,劣势就在于特别像个“活动”,记得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即理解为先教学设计模式)里面详细分析了这种以“活动”为导向的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规划和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只考虑自己是否参与其中以及是否和儿童友好相处。遗憾的是,这种方法常常导致动手和动脑相互混淆。换句话说,该方法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活动没有产生连贯的、有重点的生成性学习。这样的活动就像一团棉花糖——表面看起来让人开心,但内里缺乏长久性的实质内容。”相信中国的老师们对此深有同感,活动留的坑,最后都还得自己花时间填,说多了都是泪。当我们说PBL有用的时候,其实是和这种以“活动”为导向的教学划清了界限的。如果PBL比这种“棉花糖”味道的活动更多地让学生动脑,是连贯的且有重点的生成性学习,那当然是更有用的。

与此同时,高龄段的教师特别擅长的“干货”,也会给PBL的设计带来不小的挑战。这就是高龄段教师很多时候不敢轻易用PBL的原因所在了,因为教师和学生都会觉得用了PBL,课就变得很“水”。UbD里面也详细分析了这种以“覆盖内容”为导向的教学存在的问题:“一个教师的职责不应该仅仅是‘讲述’一本书或一个主题的所有内容;应该是按有限顺序合理安排内容,使其变得生动有意义,并且‘揭示’其深层含义,不仅仅是介绍字面意思。教科书应该被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来制订有重点的和有效的教学计划,而不仅仅是一个空洞乏力的教学大纲。”这段话里“教师不是‘讲述’,而是‘揭示’”,在中国的教学习惯中更熟悉的表述是:究竟如何处理重难点?很多时候,教师不会处理重难点,以为教师多讲几遍、学生多练几遍就好了,实际上这里说的意思是,重难点,不是在考验教师的“讲述”功力,而是在考验教师的“揭示”功力。能够设计出一个PBL方案,让学生可以以小见大、知行合一,本身就是教师的“揭示”功力的反映。

PBL太“水”(以“活动”为导向)不好,太“干”(以“覆盖内容”为导向)也不好,无论是低龄段还是高龄段的教师,都需要找到一种平衡。

我们可以从关于人的智能的一个最直白的定义来看看PBL究竟想要让学生体验到什么。有人说,智能“就是当你不知道要做什么的时候,知道该做什么”。在PBL中,我们“先”把学生放进一个“不知道要做什么的时候”(情境任务),“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其实“知道该做什么”(能力成长)。套用《认知设计:提升学习体验的艺术》一书中的表达来说,PBL的学习体验“就像是经历一段旅程。这段旅程的起点是学习者现在的地方,终点是在学习上的成功。旅程的重点并不仅仅是让学习者获取一堆知识,更是让他们能够充分运用这些知识,提高自身能力,以便能够做到那些在学习前无法做到的事情”。

三、第二个视角:相同背后找不同

如果有个特别擅长PBL设计的人,能够特别好地平衡PBL的“水”和“干”,那么他在给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设计PBL的时候,会有什么不同的考虑因素吗?

其实这个视角,还是我在和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的教师一起参加PBL培训的时候发现的。大家往往有意无意地就会开始讨论,素养那么多,这些素养背后有没有可能有排序?比如说,某个素养是某个素养的基础,或者说某个素养是低龄段的时候更需要关注的呢?

素养里面有排序。这可能是我在不得不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PBL的时候最重要的启发了。“素养”教育,是在能力之间找到合理的排序,然后在教育体系中对应到不同的年龄阶段,确定不同的培养重点。

这样的排序方法,其实“少年得到”的泉灵语文课就在用。泉灵老师说:“有些事情我们开始得太早了,但有些事情我们开始得太晚了。”有些事情开始太早,比如以往我们会让一二年级的孩子归纳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孩子痛苦,大人也痛苦,因为这个能力没那么早发育,而且到了三四年级这个能力自然而然就有了;但是有些事情是我们忽视了,比如我们初三才开始让学生写议论文,可是推理能力作为批判性思维的一部分,在孩子5岁左右就开始有了。

素养往小了说,就是找到学科分数上不去的关键,也就是咱们俗话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素养教育就是突出“磨刀”一定要排在“砍柴”前面,不然就是费力不讨好。这样的排序有了,学生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刻意练习。

素养往大了说,就是找到孩子持续发展的关键。这么说有点抽象,我给个具体的例子。大家知道什么能力在大学之后更重要吗?哈佛大学给出的答案是某些认知能力、社会能力和道德能力(包括运用多重视角的能力、同理心、自我认识、感恩以及对自己所在社区的责任感)是孩子在大学阶段及以后做好事情的关键。

你也许会觉得,哈佛大学只是随便说说就算了,但是要知道在美国的大学,特别是私立大学,录取通知书不是一张奖状,用来奖励你之前好好学习,而是对你的投资,以后是需要你给母校捐款、为母校真金白银做贡献的。如果学生在大学毕业以后无法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学校也是要跟着吃哑巴亏的。接下来,你就能猜到这些私立大学的动作了,它们会识别那些短时间内无法培养的关键能力,将其作为门槛来筛选学生;而把那些可以在大学四年里培养的能力转变成课程,把选拔出来的学生培养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大中小学的教师合起来,接力完成人才的培养。所以这里,我想代表所有的大中小学教师,给你送上一个工具:素养金字塔(见图1-1)。这张图是全球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共同经验成果,也是全球素养教育学校一线实践的共同方法。它已经使用并迭代了近20年。我们在说个体发展规律的时候,就是要求环境按照顺序提供适合的养分,也就是像古人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picture

图1-1 素养金字塔

这个素养金字塔有五层,第一层叫作健康发展,可以理解成孩子成长的底线;第二层叫作入学准备,毕竟学校是一个小集体,可以把这一层理解成孩子适应集体交往的必备能力;第三层叫作如何看待自我和学校,在新环境会遇到新问题,孩子需要这一层的能力帮助自己去面对这些问题;第四层叫作坚韧不拔,这一层中国家长特别熟悉,就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第五层叫作独立性和可持续性,也就是俗话说的响鼓不用重槌敲。

说到这里,我们稍微暂停一下,观察这个金字塔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关于高层级的书,其实还挺多的,比如好奇心和自我驱动,从外国翻译过来的书数不胜数,与低层级相关的书反而比较少。为什么会这样呢?越是低层级的内容,和社会文化的关系越密切。越是高层级的内容,需要超越社会文化的思考越多。从夯实孩子素养发展的基础来说,本土方法这些植根于文化中的方法依旧非常重要。素养教育不是换一套全新的洋方法,而是让我们重新发现本土方法独一无二的价值。

与此同时,“素养金字塔”图也纠正了我们一些偏见。比如抗压力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两字之差,却是两种完全不同层级的能力,抗压力能力是低阶能力,抗挫折能力是高阶能力。

这就能够解释当下大人们对于孩子的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一点打击都扛不住。因为这里需要的是抗挫折能力而不是抗压力能力。抗挫折能力需要底层的情感链接,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依恋。孩子受了打击很难复原,很可能是因为其周围的人拒绝接受不完美的他。

我们都期待孩子能够往更高的素养层级发展,但是在此之前,也需要一起看看孩子底下的基础是不是已经打好了。素养教育的价值,就是让我们看到在每个孩子身上教育的轻重缓急到底是什么。

四、本书的目录里藏着的秘密

如果继续追问,那有没有具体到各个年龄段的关注重点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已经藏在本书的目录里了,我们可以结合前面提到的“素养金字塔”来看:

10岁之前的孩子,我们建议更多地聚焦在第一层中的自我管理能力。请注意,它不是管住自己不做什么事情的那种自控能力,而是当孩子自己真心想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可以完成规划、执行、反思的闭环的能力。我们的PBL也就从这里开始。

11~14岁的孩子,我们建议更多地聚焦在第三层中的成长思维上。青春期孩子的烦恼从哪里开始?从面对同伴压力不知道怎么办开始,从自己要通过不努力的做法来掩盖自己不聪明的事实开始,那么我们的PBL也就从这里开始。

15~18岁的孩子,我们建议更多地聚焦在第五层即价值观上,特别是随着孩子能力越来越强,我们是否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他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在变 大,这个世界会因为心明、眼亮、有办法的他而变得更好?那么我们的PBL也就从这里开始。

五、小结:好的PBL必然是因“年龄段”制宜的PBL

回到我们一开始的问题:PBL连知识点都覆盖不全,为什么还会有用呢?因为PBL是个不一样的教学方法,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持续提升,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因“年龄段”制宜。

从教师的方面来说,PBL帮助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习惯,无论是低龄段的“以‘活动’为导向”还是高龄段的“以‘覆盖内容’为导向”,在PBL面前,教师们都有机会反思并迭代自己的教学习惯,从而帮助学生体验到人类智能最美妙的地方,“就是当你不知道要做什么的时候,知道该做什么”。

从学生的方面来说,PBL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成长路径。在每个人完整的教育经历中,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看上去就像是以前说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现在全球教育的关键变化在于,这些“警察”在合伙盘算一件事情,就是会不会哪个路段藏着一个独一无二的加油站,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那么这个路段的警察,就需要努力确保每个学生都在这个加油站加好了油。这些学校老师合起来,能给学生最关键的帮助,就是告诉学生在自己负责的这个年龄段有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这个东西,在现在全球教育中有个共同的名字,就是素养。

我们真诚地期待,你可以用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来告诉所有人PBL为什么有用。 wSn3f8ZaBxCRhzDRmfHa5lgv4HBFTYM/SmLFbmW02Bp46fCjwdGxtGs7exHJ63U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