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请你想象一个场景:你正在开车,副驾驶坐着你的朋友。这时,你的朋友接了一个电话。你能听到你朋友和电话那头的对话片段,比如,“真的假的?”“还有这种事?”“这也太劲爆了吧……”听到这些,你肯定会很想知道电话那头的人究竟讲了什么?你甚至可能恨不得他们俩赶快放下电话,你好一问究竟。
这就是悬念的力量。人天生就有好奇心。比如,网络上经常会有一些文章,我们只看了标题就会忍不住点进去。如果你看到“学会讲书,只需要这三招”这样的标题,而你又恰好对讲书感兴趣,那么你一定想知道究竟是哪三招。只需要一个非常简单的“钩子”,人们的注意力瞬间就能被吸引过去。
现代人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已经变得非常短了。为了能够始终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你可以在讲书的时候设置悬念。
传统相声里有这么一个故事,你可能听过。从前,有个老人的卧室楼上住着一位年轻人。年轻人常常深夜才回来。他进房就会脱下靴子,往地下重重一扔,“哐当”一声,声音很响,把楼下的老人惊醒,接着又“哐当”一声,另一只靴子又会重重落地。
老人要过很久才能睡着。久而久之,这位老人形成了条件反射,每晚都要等到两声“哐当”之后才能入睡。有一次,老人实在忍无可忍了,就上楼向年轻人提出抗议。
年轻人这才意识到自己影响了别人,满口答应要改正。这天晚上,年轻人深夜回到家,又是“哐当”一声,一只靴子落地了,老人忍住怒气等待着另一只靴子落地。可是他左等右等,再也没有声息了,但他不敢安睡,一直在等另一只靴子落地,结果熬到了天明。原来,年轻人昨晚照老习惯扔下一只靴子后忽然想起了老人的抗议,赶紧把第二只靴子轻轻地放到了地上,没有发出一丝声响,结果反而害得老人彻夜失眠了。
在讲书的开始埋下一个悬念,听众就会期待结局,并会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假设。对于听众,你设置的悬念就像那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落地的靴子,只要没有揭开谜底,“那只靴子”就会始终牵动着听众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一直听下去。
下面是两个版本的讲书开头:
● 第一个版本:今天我要告诉你们,幸福的关键就是“快乐+意义”。
● 第二个版本:在接下来几分钟里,我要告诉大家,幸福的关键是什么,以及所有人该如何获得幸福。
比较一下,这两种说法哪一种好呢?显然是第二种。这就像电影做了一个片花预告,给出了问题,听众就会好奇答案是什么。而第一种说法,在一开始就剧透了结果,把关键信息都和盘托出了,大概是无法引起大家的重视了。
好的讲书作品可以像一部悬疑片,埋下伏笔,暗藏玄机。开头做一个预告,这样听众就会产生疑问,为了得到答案而一直听下去。
例如,我先讲一个故事。
在第一次龟兔赛跑之后,兔子很不服气,于是又约了乌龟进行第二次比赛。兔子汲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没有在路上睡觉,但最后还是输了,这是为什么呢?
看到这段,你是不是也产生了好奇呢?这就是悬念的力量。接下来,讲书人可以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揭开谜底并带出他的观点。
因为这次兔子跑错了方向。由此可见,在任何竞争中,认清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是首要的。
这样的自问自答,可以不断演变下去。
兔子和乌龟又进行了第三次比赛。这次兔子的方向也对了,中途也没有睡觉,但是最后还是输了,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次比赛规则不一样了,谁后到达终点谁就赢。后来,兔子和乌龟又举行第四次比赛,这次兔子终于赢了,各位,你们知道这次比赛中发生了什么吗?
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设问留悬念来持续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刺激听众去思考,引导他们接收一个又一个观点。
这是指在讲书中穿插一些让听众感到意外的情节,以此来引发听众的好奇。比如,你可以设计这样一段话:我是一个月薪3000元的小白领,工作了五年都没有什么进步,但是去年我读到了一本书,在里面学到了一个方法,让我一年内就赚了100万。
听到这里,听众一定很想知道,那本书叫什么,那个方法究竟是什么,对吧?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尔贝·加缪在他的著作《局外人》的开篇这样写道:“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楚。”如果你是读者,看到这样一段话,是不是会感到非常意外?主人公用着一种毫无波澜甚至有点漫不经心的语气描述自己母亲的死亡。你可能会想:“主人公到底为什么会这么冷漠?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这就是通过制造意外,为读者留下了悬念。
第一,悬念并不是越多越好,最好不要超过三个。有段时间,我非常喜欢看悬疑类小说。通常,这类小说会设置很多悬念,一开始就能吸引人不断地往下看。但是,当悬念越来越多,有些就会渐渐变成“坑”。有的作者一味追求设置悬念,不断地“挖坑”,后面却填不上,这就有问题了。讲书也是一样,你一下子给出太多的悬念,听众反而觉得不稀奇了,会觉得这是你的套路。这样做最终会削弱故事的吸引力,使表达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悬念要有足够的吸引力,但不要故弄玄虚。我听过一次《向死而生》的讲书。这位讲书人借着“死亡”这个主题,说到了她人生中遇到过一次“濒临死亡”的事件。听众一开始以为这一定是非常震撼的事情,大家的胃口都被吊足了。结果,她在结尾抖开“包袱”时,听众发现那其实只是一次非常普通的意外,完全达不到“死亡边缘”的程度。这就让现场的听众非常失望了,他们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因此,如果你要在表达中设置悬念,请确保它一定真的有吸引力,不要虚张声势。
第三,悬念要收尾,结局要交代清楚。前面设置了悬念,如果后面没有交代结局,就像讲话讲一半,是非常不受人待见的做法。一些电影的结尾通常会有“彩蛋”,把缺失的信息补全,给出一个完美的结局。记住,最后“要让那只靴子落地”。
一般而言,悬念要放在讲书的开头,有助于一开始就创造氛围,引出下文。中间也可以设置悬念,承上启下,不断吸引听众跟着你的思路走。不过,也有极少数情况,悬念是在结尾设置的。
就像小说《雪山飞狐》的结局,胡斐最后这一刀到底是劈还是不劈,连作者金庸本人都坦言,他自己也不确定。正如倪匡所评价的:“对于一个已经走进死胡同的剧情,金庸选择不再描述,在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空间的同时,也平添了些许奇趣,这正是金庸的成功之处。”
可能你自己也没有确切的答案,这就相当于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还有一种可能,这是为了你下一次分享做铺垫,类似于“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前提是,你做的是一个系列讲书,这有点像传统曲艺说评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