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关系推理

关系推理是根据前提至少有一个是关系命题,并按其关系的逻辑性质而进行推演的演绎推理。其中,关系命题是断定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命题。

关系命题由关系、关系项和量项三个部分组成。关系项是关系命题所陈述的对象。关系项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三个,甚至是三个以上,关系项有几个,就称为几项关系命题。

两项关系命题由两个关系项和一个关系组成,其逻辑形式如下。

aRb

读作“a与b有关系R”。

根据关系命题的关系的逻辑性质,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两种关系:对称性关系、传递性关系。

1.对称性关系

对称性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包括三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和反对称关系。

(1)当事物a与事物b有关系R时,并且b与a之间一定也有关系R,则R是对称关系。

对称关系为反过来一定有这个关系。如:

当a是b的亲戚、邻居时,b也是a的亲戚、邻居。用公式表示为:

aRb为真,bRa也为真。

对称性关系的表现,如对立关系、矛盾关系、交叉关系、相等关系、朋友关系、同乡关系等。

(2)当事物a和事物b有关系R,且b与a是否有关系R不定,即b与a既可能有关系R,也可能没有关系R时,关系R就是非对称关系。

非对称关系为反过来不一定有这个关系。如:

a喜欢b,b可能喜欢也可能不喜欢a。用公式表示就是:

aRb为真,则bRa真假不定。

非对称性关系的表现,如批评、信任、尊敬、想念、认识、喜欢等。

(3)当事物a与事物b有关系R,且b与a肯定没有关系R时,关系R就是反对称关系。

反对称关系为反过来一定没有这个关系。如:

甲是乙的父亲,乙一定不是甲的父亲。用公式表示为:

aRb为真,则bRa为假。

反对称关系的具体表现,如小于、多于、大于、重于、轻于、压迫等。

2.传递性关系

传递性关系(三者或三者以上的关系)包括三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和反传递关系。

(1)当事物a与事物b有关系R,事物b与事物c有关系R,且事物a与事物c也有关系R时,关系R就是传递关系。如:

a是b的祖先,b是c的祖先,a一定是c的祖先。用公式表示为:

aRb,并且bRc,则aRc。

如先于、早于、晚于、相等、平等、大于、小于等都是传递关系。

(2)当事物a与事物b有关系R,事物b与事物c有关系R,而事物a与事物c是否有关系R不定时,关系R就是非传递关系。如:

a与b相交,b与c相交,a与c可能相交也可能不相交。用公式表示是:

aRb,并且bRc,aRc真假不定。

如交叉、认得、喜欢、相邻、尊重等就是非传递关系。

(3)当事物a与事物b有关系R,事物b与事物c有关系R,而事物a与事物c没有关系R时,关系R就是反传递关系。如:

a是b的爷爷,b是c的爷爷,a一定不是c的爷爷。用公式表示为:

aRb,并且bRc,则非aRc。

如父子、高多少、低多少等都是反传递关系。

一、排序推理

排序推理题型一般在题干给出相关元素或元素组合的传递性关系,要求从中推出具体元素之间的确定性排序。解这类题型的主要思路是要把题干所给条件抽象成不等式关系,然后进行不等式推理。

1 王芳获得的奖学金比李梁的高。在获知田小野的奖学金比李大明的高后,可知王芳的奖学金也比李大明的高。

以下各项假设均能使上述推断成立,除了:

A.田小野的奖学金比王芳的高。

B.李梁的奖学金比李大明的高。

C.李梁的奖学金比田小野的高。

D.李梁的奖学金和田小野的一样。

E.王芳的奖学金和田小野的一样。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A

前提:王芳>李梁;田小野>李大明。

结论:王芳>李大明。

A项不能使上述推理必然成立,为正确答案。

其余选项如果成立,均能使上述推断成立。

2 在英语四级考试中,陈文的分数比朱利低,但是比李强的分数高;宋颖的分数比朱利和李强的分数低;王平的分数比宋颖的高,但是比朱利的低。

如果以上陈述为真,根据下列哪项能够推出张明的分数比陈文的分数低?

A.陈文的分数和王平的分数一样高。

B.王平的分数和张明的分数一样高。

C.张明的分数比宋颖的高,但比王平的低。

D.张明的分数比朱利的分数低。

E.王平的分数比张明的高,但比李强的分数低。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E

题干前提:李强比陈文的分数低。(陈文的分数比朱利低,但是比李强的分数高)

补充E项:张明比李强的分数低。(王平的分数比张明的高,但比李强的分数低)

得出结论:张明比陈文的分数低。

3 学校学习成绩排名前百分之五的同学要参加竞赛培训,后百分之五的同学要参加社会实践。小李的学习成绩高于小王的学习成绩,小王的学习成绩低于学校的平均成绩。

下列哪项最不可能发生?

A.小李和小王都要参加社会实践。

B.小王和小李都没有参加社会实践。

C.小李和小王都没有参加竞赛培训。

D.小李参加竞赛培训。

E.小王参加竞赛培训,小李没有参加竞赛培训。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E

题干断定:

(1)前百分之五的同学 参加竞赛培训。

(2)后百分之五的同学 参加社会实践。

(3)小李>小王。

(4)学校平均成绩>小王。

选项A、B、C、D都可能符合题干断定。

而E项,小王参加竞赛培训,小李没有参加竞赛培训,说明小王属于前百分之五的同学,小李不属于前百分之五的同学,这与(3)矛盾,所以,不可能发生。

4 有四个外表看起来没有分别的小球,它们的重量可能有所不同。取一个天平,将甲、乙归为一组,丙、丁归为另一组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天平是基本平衡的。将乙和丁对调一下,甲、丁一边明显地要比乙、丙一边重得多。可奇怪的是,我们在天平一边放上甲、丙,而另一边刚放上乙,还没有来得及放上丁时,天平就压向了乙一边。

请你判断,这四个球中由重到轻的顺序是什么?

A.丁、乙、甲、丙。

B.丁、乙、丙、甲。

C.乙、丙、丁、甲。

D.乙、甲、丁、丙。

E.乙、丁、甲、丙。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A

根据题意,可列出如下不等式关系:

(1)甲+乙=丙+丁。

(2)甲+丁>乙+丙。

(3)乙>甲+丙。

在不等式(2)的两边,分别减去等式(1)的两边,得:丁-乙>乙-丁,即推出:

(4)丁>乙。

由(1)和(2)相加,得:甲+乙+甲+丁>丙+丁+乙+丙,即推出:

(5)甲>丙。

再由(3)得:

(6)乙>甲。

综合(4)(5)(6)得:丁>乙>甲>丙。

二、关系推演

推演是指推论、推理和演绎,泛指从一个思想推移或过渡到另一个思想的逻辑活动。关系推演题型要求根据题干所给出的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推理和分析,从中推出明确的结论。

1 某学术会议正在举行分组会议。某一组有8人出席。分组会议主席问大家原来各自认识与否。结果是全组中仅有一个人认识小组中的三个人,有三个人认识小组中的两个人,有四个人认识小组中的一个人。

若以上统计是真实的,则最能得出以下哪项结论?

A.会议主席认识小组的人最多,其他人相互认识得少。

B.此类学术会议是第一次召开,大家都是生面孔。

C.有些成员所说的认识可能仅是在电视上或报告会上见过面而已。

D.虽然会议成员原来的熟人不多,但原来认识的都是至交。

E.通过这次会议,小组成员都相互认识了,以后见面就能直呼其名了。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C

在一组人群中,如果成员之间的认识都是相互的,则根据数学知识,全小组成员所认识人数的总和必为偶数。而本题中1×3+3×2+4×1=13(人)为奇数,则说明小组中至少有一个单方面认识,也即很可能的情况是C项。

2 某公司行政部人员手机使用情况如下:①小王拨打过行政部所有人的电话;②小李曾经拨打过小赵的电话,但是小赵不曾拨打过其他人的电话;③不曾接听来自行政部其他人电话的人也就不曾拨打过其他人的电话。

由此可以推出哪项?

A.小赵不曾接听过来自小李的电话。

B.小李曾经接听过来自小王的电话。

C.行政部曾有人拨打过小王的电话。

D.小王接听过来自行政部所有人的电话。

E.行政部的所有人都拨打过电话。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C

题干是某公司行政部人员手机使用情况,因此题干涉及的人都是行政部的。

根据题干条件③,其等价的逆否命题是,拨打过其他人电话的人一定曾接听过其他人的电话。

由①,小王拨打过行政部所有人的电话,因此,小王一定曾接听过其他人的电话,而接听了他人电话则意味着他人一定拨打过电话。所以,C项正确。

需要注意的是,拨打他人电话但对方未必接听,因此,B项不正确,在于由“小王拨打过行政部所有人的电话”不能直接推出“小李曾经接听过来自小王的电话”。

其余选项也推不出。 CRPUGz6/2j+jVxNXfDZPpwkFl1uRglTgwPJ0k9QTVrYXv3tF6Con0bvRWcPvbLz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