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美国亚裔文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郭英剑

一、何谓“美国亚裔文学”?

“美国亚裔文学”(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简言之,是指由美国社会中的亚裔群体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也有人称之为“亚裔美国文学”。

然而,“美国亚裔文学”这个由两个核心词汇——“美国亚裔”和“文学”——所组成的术语,远没有它看上去那么简单。说它极其复杂,一点也不为过。因此,要想对“美国亚裔文学”有基本的了解,就需要从其中的两个关键词入手。

首先,“美国亚裔”中的“亚裔”,是指具有亚裔血统的美国人,但其所指并非一个单一的族裔,其组成包括美国来自亚洲各国(或者与亚洲各国有关联)的人员群体及其后裔,比如美国华裔(Chinese Americans)、日裔(Japanese Americans)、菲律宾裔(Filipino Americans)、韩裔(Korean Americans)、越南裔(Vietnamese Americans)、印度裔(Indian Americans)、泰国裔(Thai Americans)等等。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亚洲总计有48个国家。因此,所谓“美国亚裔”自然包括在美国的所有这48个亚洲国家的后裔,或者有其血统的人员。由此所涉及的各国(以及地区)迥异的语言、不同的文化、独特的人生体验,以及群体交叉所产生的多样性,包括亚洲各国由于战争交恶所带给后裔及其有关人员的深刻影响,就构成了“美国亚裔”这一群体具有的极端复杂性。在美国统计局的定义中,美国亚裔是细分为“东亚”(East Asia)、“东南亚”(Southeast Asia)和南亚(South Asia)。 当然,也正由于其复杂性,到现在有些亚洲国家在美国的后裔或者移民,尚未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族裔群体。

其次,文学主要由作家创作而成,由于“美国亚裔”群体的复杂性,自然导致“美国亚裔”的“作家”群体同样处于极其复杂的状态,但也因此使这一群体的概念具有相当大的包容性。凡是身在美国的亚裔后裔、具有亚洲血统或者后来移民美国的亚裔作家,都可以称之为“美国亚裔作家”。

由于亚裔群体的语言众多,加上一些移民作家的母语并非英语,因此,“美国亚裔文学”一般指的是美国亚裔作家使用英语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术界也把最早进入美国时,亚裔用本国语言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口头作品还是文字作品——比如19世纪中期,华人进入美国时遭到拘禁时所创作的诗句,也都纳入“美国亚裔文学”的范畴之内。同时,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国之间的文学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加之移民日渐增加,因此,也将部分发表时为亚洲各国语言,但后来被翻译成英语的文学作品,同样纳入“美国亚裔文学”的范畴。

最后,“美国亚裔”的划分,除了语言、历史、文化之外,还有一个地理的因素需要考虑。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学术界研究【特别是离散研究(Diaspora Studies)】的进一步深化,“美国亚裔”中的“美国”(America),也不单单指“the United States”了。我们知道,由于全球化时代所带来的人口流动性的极度增加,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有时候变得模糊起来,人们的身份也变得日益具有多样性和流动性。比如,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原因,美国已不单单是一个地理概念上的美国。经济与文化的构成,造就了可口可乐、麦当劳等商业品牌,它们都已经变成了流动的美国的概念。这样的美国不断在“侵入”其他国家,并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一个作家的流动性,也无形中扩大了“美国”的概念。比如,一个亚洲作家可能移民到美国,但一个美国亚裔作家也可能移民到其他国家。这样的流动性拓展了“美国亚裔”的定义与范畴。

为此,“美国亚裔文学”这一概念,有时候也包括一些身在美洲地区,但与美国有关联的作家,他们用英语进行创作;或者被翻译成英语的文学作品,也会被纳入这一范畴之内。

应该指出的是,由于“亚裔”群体进入美国的时间早晚不同,加上“亚裔”群体的复杂性,那么,每一个“亚裔”群体,都有其独有的美国族裔特征,比如华裔与日裔有所不同,印度裔与日裔也有所不同。如此一来,正如一些学者所认为那样,各个族裔的特征最好应该分开来叙述和加以研究。 [1]

二、为何要研究“美国亚裔文学”?

虽然上文中提出,“美国亚裔”是个复杂而多元的群体,“美国亚裔文学”包含了极具多样化的亚裔群体作家,但是我们还是要把“美国亚裔文学”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理由有三:

首先,“美国亚裔文学”与“美国亚裔作家”(Asian American Writers)最早出现时,即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概念而提出的。1974年,赵健秀(Frank Chin)等学者出版了《哎咿!美国亚裔作家选集》。 [2] 作为首部划时代的“美国亚裔作家”的文学作品选集,该书通过发现和挖掘此前50年中被遗忘的华裔、日裔与菲律宾裔中的重要作家,选取其代表性作品,进而提出要建立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的“美国亚裔文学”(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3]

其次,在亚裔崛起的过程中,无论是亚裔的无心之为,还是美国主流社会与其他族裔的有意为之,亚裔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被安置在一起的。因此,亚裔文学也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近年来,我国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成为美国文学研究学界的一个热点。但在美国,虽然有“美国华裔文学”(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的说法,但真正作为学科存在的,则是“美国亚裔文学”(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甚至更多的则是“美国亚裔研究”(Asian American Studies)。

再次,1970年代之后,“美国亚裔文学”的发展在美国学术界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引发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为此,包括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常青藤盟校以及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系统的伯克利分校、洛杉矶分校等美国众多高校,都设置了“美国亚裔研究”(Asian American Studies)专业,也设置了“美国亚裔学系”(Department of Asian American Studies)或者“亚裔研究中心”,开设了丰富多彩的亚裔文学与亚裔研究方面的课程。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众多高校也都陆续开设了众多的美国亚裔研究以及美国亚裔文学的课程,学术研究成果丰富多彩。

那么,我们需要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在中国语境下,研究“美国亚裔文学”的意义与价值究竟何在?我的看法如下:

第一,“美国亚裔文学”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研究亚裔文学或者忽视甚至贬低亚裔文学,学术界对于美国文学的研究就是不完整的。如上文所说,亚裔文学的真正兴起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六七十年代特殊的时代背景极大促进了亚裔文学发展,自此,亚裔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包括小说、戏剧、传记、短篇小说、诗歌等各种文学形式。在当下的美国,亚裔文学及其研究与亚裔的整体生存状态息息相关;种族、历史、人口以及政治诉求等因素促使被总称为“亚裔”的各个少数族裔联合发声,以期在美国政治领域和主流社会达到最大的影响力与辐射度。对此,学术界不能视而不见。

第二,我国现有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无法替代更不能取代“美国亚裔文学”研究。自从1980年代开始译介美国亚裔文学以来,我国国内的研究就主要集中在华裔文学领域,研究对象也仅为少数知名华裔作家及长篇小说创作领域。相较于当代国外亚裔文学研究的全面与广博,国内对于亚裔的其他族裔作家的作品关注太少。即使是那些亚裔文学的经典之作,如菲律宾裔作家卡罗斯·布鲁桑(Carlos Bulosan)的《美国在我心中》( America Is in the Heart ,1946),日裔女作家山本久惠(Hisaye Yamamoto)的《第十七个音节及其他故事》( Seventeen Syllables and Other Stories ,1949)、日裔约翰·冈田(John Okada)的《不–不仔》( NO-NO Boy ,1959),以及如今在美国文学界如日中天的青年印度裔作家裘帕·拉希莉(Jhumpa Lahiri)的作品,专题研究均十分少见。即便是像华裔作家任璧莲(Gish Jen)这样已经受到学者很大关注和研究的作家,其长篇小说之外体裁的作品同样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更遑论国内学术界对亚裔文学在诗歌、戏剧方面的研究了。换句话说,我国学术界对于整个“美国亚裔文学”的研究来说还很匮乏,属于亟待开发的领域。实际上,在我看来,不研究“美国亚裔文学”,也无法真正理解“美国华裔文学”。

第三,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今天,作为美国文学研究的新型增长点,大力开展“美国亚裔文学”研究,特别是研究中国的亚洲周边国家如韩国、日本、印度等国在美国移民状况的文学表现,以及与华裔在美国的文学再现,使之与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美国亚裔文学”保持同步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

三、“美国亚裔文学”及其研究:历史与现状

历史上看,来自亚洲国家的移民进入美国,可以追溯到18世纪。但真正开始较大规模的移民则是到了19世纪中后期。然而,亚裔从进入美国一开始,就遭遇到来自美国社会与官方的阻力与法律限制。从1880年代到1940年代这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为了保护美国本土而出台的一系列移民法,都将亚洲各国人民排除在外,禁止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进入美国大陆地区。直到20世纪40至60年代移民法有所改革时,这种状况才有所改观。其中的改革措施之一就是取消了国家配额。如此一来,亚洲移民人数才开始大规模上升。2010年的美国国家统计局分析显示,亚裔是美国社会移民人数增长最快的少数族裔。

“美国亚裔”实际是个新兴词汇。这个词汇的创立与诞生实际上已经到了1960年代后期。在此之前,亚洲人或者具有亚洲血统者通常被称为“Oriental”(东方人)、“Asiatic”(亚洲人)和“Mongoloid”(蒙古人、黄种人)。 [4] 美国历史学家市冈裕次(Yuji Ichioka)在1960年代末期,开创性地开始使用Asian American这个术语, [5] 从此,这一词汇开始被人普遍接受和广泛使用。

与此时间同步,“美国亚裔文学”在随后的1970年代作为一个文学类别开始出现并逐步产生影响。1974年,有两部著作几乎同时出版,都以美国亚裔命名。一部是《美国亚裔传统:散文与诗歌选集》, [6] 另外一部则是前面提到过的《哎咿!美国亚裔作家选集》。 [7] 这两部著作,将过去长期被人遗忘的亚裔文学带到了聚光灯下,让人们仿佛看到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其后,新的亚裔作家不断涌现,文学作品层出不穷。

最初亚裔文学的主要主题与主要内容为种族(race)、身份(identity)、亚洲文化传统、亚洲与美国或者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冲突,当然也少不了性别(sexuality)、社会性别(gender)、性别歧视、社会歧视等。后来,随着移民作家的大规模出现,离散文学的兴起,亚裔文学也开始关注移民、语言、家国、想象、全球化、劳工、战争、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等问题。

如果说,上述1974年的两部著作代表着亚裔文学进入美国文学的世界版图之中,那么,1982年著名美国亚裔研究专家金惠经(Elaine Kim)的《美国亚裔文学的创作及其社会语境》 [8] 的出版,作为第一部学术著作,则代表着美国亚裔文学研究正式登上美国学术界的舞台。自此以后,不仅亚裔文学创作兴盛起来,而且亚裔文学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成果不断推陈出新。

同时,人们对于如何界定“美国亚裔文学”等众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进一步推动了这一学科向前发展。相关问题包括:究竟谁可以说自己是美国亚裔(an Asian America)?这里的America是不是就是单指“美国”(the United States)?是否可以包括“美洲”(Americas)?如果亚裔作家所写的内容与亚裔无关,能否算是“亚裔文学”?如果不是亚裔作家,但所写内容与亚裔有关,能否算在“亚裔文学”之内?

总体上看,早期的亚裔文学研究专注于美国身份的建构,即界定亚裔文学的范畴,以及争取其在美国文化与美国文学中应得的席位,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亚裔民权运动的前沿阵地。早期学者如赵健秀、徐忠雄 (Shawn Wong)等为领军人物。随后出现的金惠经、张敬珏(King-Kok Cheung)、骆里山(Lisa Lowe)等人均成为了亚裔文学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他/她们的著作影响并造就了第二代美国亚裔文学研究者。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亚裔文学研究逐渐淡化了早期研究中对于意识形态的侧重,开始向传统的学科分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理论靠拢,研究视角多集中在学术马克思主义(academic Marxism)、后结构主义、后殖民、女权主义以及心理分析等。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亚裔文学”研究开始向多元化、全球化与跨学科方向发展。随着亚裔文学作品爆炸式的增长,来自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族裔作家的作品开始受到关注,极大丰富与拓展了亚裔文学研究的领域。当代“美国亚裔文学”研究的视角与方法也不断创新,战争研究、帝国研究、跨国研究、视觉文化理论、空间理论、身体研究、环境理论等层出不穷。新的理论与常规性研究交叉进行,不但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对于经典问题(例如身份建构)的研究也提供了新的解读方式与方法。

四、作为课题的“美国亚裔文学”研究及其丛书

“美国亚裔文学”研究,是由我担任课题负责人的2017年度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重大规划项目。“美国亚裔文学研究丛书”,即是该项课题的结题成果。作为“美国亚裔文学”方面的系列丛书,将由文学史、文学作品选、文学评论集、学术论著等组成,由我担任该丛书的总主编。

“美国亚裔文学”研究在2017年4月立项。随后,该丛书的论证计划,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2017年5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重大规划项目“美国亚裔文学研究”开题报告会暨“美国亚裔文学研究高端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召开。参加此次会议的专家学者全部为美国亚裔文学研究领域中的顶尖学者,包括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张敬珏教授、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前院长程爱民教授、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院长赵文书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应用外语学院院长陆薇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潘志明教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石平萍教授等。在此次会议上,我向与会专家介绍了该项目的基本情况、未来研究方向与预计出版成果。与会专家对该项目的设立给予高度评价,强调在当今时代加强“美国亚裔文学”研究的必要性,针对该项目的预计研究及其成果,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

根据最初的计划,这套丛书将包括文学史2部:《美国亚裔文学史》和《美国华裔文学史》;文学选集2部:《美国亚裔文学作品选》和《美国华裔文学作品选》;批评文选2部:《美国亚裔文学评论集》和《美国华裔文学评论集》;访谈录1部:《美国亚裔作家访谈录》;学术论著3部,包括美国学者张敬珏教授的《静默留声》和《文心无界》。总计10部著作。

根据我的基本设想,《美国亚裔文学史》和《美国华裔文学史》的撰写,将力图体现研究者对美国亚裔文学的研究进入了较为深入的阶段。由于文学史是建立在研究者对该研究领域发展变化的总体认识上,涉及文学流派、创作方式、文学与社会变化的关系、作家间的关联等各方面的问题,我们试图通过对亚裔文学发展进行总结和评价,旨在为当前亚裔文学和华裔文学的研究和推广做出一定贡献。

《美国亚裔文学作品选》和《美国华裔文学作品选》,除了记录、介绍等基本功能,还将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形成民族认同、促进意识形态整合等功能。作品选编是民族共同体想象性构建的重要途径,也是作为文学经典得以确立和修正的最基本方式之一。因此,这样的作品选编,也要对美国亚裔文学的研究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美国亚裔文学评论集》和《美国华裔文学评论集》,将主要选编美国、中国以及世界上最有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虽然有些可能因为版权问题而不得不舍弃,但我们努力使之成为中国学术界研究“美国亚裔文学”和“美国华裔文学”的重要参考书目。

《美国亚裔作家访谈录》、美国学者的著作汉译、中国学者的美国亚裔文学学术专著等,将力图促使中美两国学者之间的学术对话,特别是希望中国的“美国亚裔文学”研究,既在中国的美国文学研究界,也要在美国和世界上的美国文学研究界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使得文学研究的关注发生了转变,从过分关注西方话语,到逐步转向关注中国(亚洲)话语,我们的美国亚裔(华裔)文学研究,正是从全球化视角切入,思考美国亚裔(华裔)文学的世界性。

2018年,我们按照原计划出版了《美国亚裔文学作品选》《美国华裔文学作品选》《美国亚裔文学评论集》《美国华裔文学评论集》。2022年上半年,我们出版了学术专著《文心无界——不拘性别、文类与形式的华美文学》。2022年下半年,还将出版《美国日裔文学作品选》《美国韩裔文学作品选》《美国越南裔文学作品选》《美国西亚裔文学作品选》《美国南亚裔文学作品选》等5部文学选集。

需要说明的是,这5部选集是在原有计划之外的产物。之所以在《美国亚裔文学作品选》之外又专门将其中最主要的国家与区域的文学作品结集出版,是因为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现有的《美国亚裔文学作品选》已经无法涵盖丰富多彩的亚裔文学。更重要的是,无论在国内还是在美国,像这样将美国亚裔按照国别与区域划分后的文学作品选全部是空白,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些国别与区域的文学创作的整体关注也较少,可以说它们都属于亟待开垦的新研究领域。通过这5部选集,可以让国内对于美国亚裔文学有更为完整的了解。我也希望借此填补国内外在这个领域的空白。

等到丛书全部完成出版,将会成为一套由15部著作所组成的系列丛书。2018年的时候,我曾经把这套丛书界定为“国内第一套较为完整的美国亚裔文学方面的系列丛书”。现在,时隔4年之后,特别是在有了这新出版的5部选集之后,我可以说这套丛书将是“国内外第一套最为完整的美国亚裔文学方面的系列丛书”。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对“美国亚裔文学”进行深入研究,并要编辑、撰写和翻译这套丛书呢?

首先,虽然“美国亚裔文学”在国外已有较大的影响,学术界也对此具有相当规模的研究,但在国内学术界,出于对“美国华裔文学”的偏爱与关注,“美国亚裔文学”相对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因此,本课题首次以“亚裔”集体的形式标示亚裔文学的存在,旨在介绍“美国亚裔文学”,推介具有族裔特色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其次,选择“美国亚裔文学”为研究对象,其中也有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希望能够体现我们对全球化视野中华裔文学的关注,也体现试图融合亚裔、深入亚裔文学研究的学术自觉。同时,在多元化多种族的美国社会语境中,我们力主打破国内长久以来专注“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固有模式,转而关注包括华裔作家在内的亚裔作家所具有的世界性眼光。

最后,顺应美国亚裔文学发展的趋势,对美国亚裔文学的研究不仅是文学研究界的关注热点,还是我国外语与文学教育的关注焦点。我们希望为高校未来“美国亚裔文学”的课程教学,提供一套高水平的参考丛书。

五、“美国亚裔文学”及其研究的未来

如前所述,“美国亚裔文学”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崛起后,使得亚裔文学从沉默走向了发声。到21世纪,亚裔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征,更重要的是,许多新生代作家开始崭露头角。单就这些新的亚裔作家群体,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话题。

2018年6月23日,“2018美国亚裔文学高端论坛——跨界:21世纪的美国亚裔文学”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召开。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将近150人。

在此次会议上,我提出来:今天,为什么要研究美国亚裔文学?我们要研究什么?

正如我们在会议通知上所说,美国亚裔文学在一百多年的风雨沧桑中历经“沉默”“觉醒”,走向“发声”,见证了美国亚裔族群的沉浮兴衰。21世纪以来,美国亚裔文学在全球冷战思维升温和战火硝烟不断的时空背景下,不囿于狭隘的种族主义藩篱,以“众声合奏”与“兼容并蓄”之势构筑出一道跨洋、跨国、跨种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媒介、跨学科的文学景观,呈现出鲜明的世界主义意识。为此,我们拟定了一些主要议题。包括:1.美国亚裔文学中的跨洋书写;2.美国亚裔文学中的跨国书写;3.美国亚裔文学中的跨种族书写;4.美国亚裔文学中的跨语言书写;5.美国亚裔文学中的跨文化书写;6.美国亚裔文学的翻译跨界研究;7.美国亚裔文学的跨媒介研究;8.美国亚裔文学的跨学科研究等。

2019年6月22日,“2019美国亚裔文学高端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会议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美国亚裔文学研究中的生命书写”。那次会议,依旧有来自中国的近80所高校的150余位教师和硕博研究生参加我们的论坛。

2020年年初,全球疫情大暴发,我们的“2020美国亚裔文学高端论坛”一直往后推迟,直到2020年12月5日在延边大学举行,会议的主题是“疫情之思:变局中的美国亚裔文学”。因为疫情原因,我们劝阻了很多愿意来参会的学者,但即便如此,也有近百位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与研究生前来参会。

2021年6月26—27日,“相遇与融合:2021首届华文/华裔文学研讨会”在西北师范大学举行。这次会议是由我在延边大学的会议上提出倡议,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赵稀方教授的积极响应,由他和我一起联合发起并主办,由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我们知道,长期以来,华裔文学和华文文学分属不同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其研究对象、传统和范式都有所不同,但血脉相承的天然联系终究会让两者相遇、走向融合。从时下的研究看,虽然两者的研究范式自成体系、独树一帜,但都面临着华裔作家用中文创作和华人作家用外文创作的新趋势,这给双方的学科发展与研究领域都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学科发展机遇。我们都相信,在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实现创新发展必然趋势的当下语境中,华裔/华文文学走到了相遇与融合的最佳时机。为此,我们倡议并搭建平台,希望两个领域的学者同台进行学术交流与对话,探讨文学研究的新发展,以求实现华裔文学和华文文学的跨界融通。

事实上,21世纪以来,亚裔群体、亚裔所面临的问题、亚裔研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过去较为单纯的亚裔走向了跨越太平洋(transpacific);从过去的彰显美国身份(claiming America)到今天的批评美国身份(critiquing America);过去单一的America,现在变成了复数的Americas,这些变化都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由此所引发的诸多问题,也需要我们去认真对待。比如:如何在“21世纪”这个特殊的时间区间内去理解“美国亚裔文学”这一概念?有关“美国亚裔文学”的概念构建,是否本身就存在着作家的身份焦虑与书写的界限划分?如何把握“美国亚裔文学”的整体性与区域性?“亚裔”身份是否是作家在表达过程中去主动拥抱的归属之地?等等。

2021年年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揭晓,我申请的“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共同体思想研究”喜获中标。这将进一步推动我目前所从事的美国亚裔文学研究,并在未来由现在的美国亚裔文学研究走向美国的整个族裔文学研究。

展望未来,“美国亚裔文学”呈现出更加生机勃勃的生命力,“美国亚裔文学”的研究也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前途。

2018年8月28日定稿于哈佛大学
2022年8月28日修改于北京

注释:

[1] 参见:Chin, Frank, et al. 1991. “Preface” to Aiiieeeee! An Anthology of Asian American Writers . Edited by Frank China, Jeffery Paul Chan, Lawson Fusao Inada, and Shawn Wong. A Mentor Book. p.xi.

[2] Chin, Frank, Chan, Jeffery Paul, Inada, Lawson Fusao, et al. 1974. Aiiieeeee! An Anthology of Asian-American Writers . Howard University Press.

[3] 参见:Chin, Frank, et al. 1991. “Preface” to Aiiieeeee! An Anthology of Asian American Writers . Edited by Frank China, Jeffery Paul Chan, Lawson Fusao Inada, and Shawn Wong. A Mentor Book. pp.xi-xxii.

[4] Mio, Jeffrey Scott, ed. 1999. Key Words in Multicultural Interventions: A Dictionary . ABC-Clio ebook.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p. 20.

[5] K. Connie Kang, “Yuji Ichioka, 66; Led Way in Studying Lives of Asian Americans,” Los Angeles Times , September 7, 2002. Reproduced at ucla.edu by the Asian American Studies Center.

[6] Wand, David Hsin-fu, ed. 1974. Asian American Heritage: An Anthology of Prose and Poetry . New York: Pocket Books.

[7] Chin, Frank, Chan, Jeffery, Paul, Inada, Lawson Fusao, et al. 1974. Aiiieeeee! An Anthology of Asian-American Writers . Howard University Press.

[8] Kim, Elaine. 1982.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ing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 .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p+s6bndA5LwDCQIQ9J3CAZDKvcWWhhnEWM13soWzLEn6JxCW9qXtUtYEwVMnrDz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