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姜镛讫 (Younghill Kang,1898—1972)出生于朝鲜咸镜南道(South Hamg yong),是少数来自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姜镛讫幼年时便受到儒学熏陶,广泛吸纳儒家基本理念,奠定了其后期的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意旨。出于此原因,早期学界曾将其划归中国学者之列。姜镛讫十二岁时偷渡到日本求学,之后回到祖国,进入美国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1921年朝鲜内政动荡,姜镛讫离开家乡先后前往加拿大和美国求学,于1925年在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27年在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获得英语教育学硕士学位。
姜镛讫是首位获得古根海姆奖学金(Guggenheim Scholarship)资助的亚洲人,担任过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的策展人以及美国政府部门(U.S. Military Office of Publications, the Corps Office of Civil Information)的亚洲专家,参与编辑《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并多次在《纽约时报》( The New York Times )发表书评。姜镛讫荣誉等身,包括哈柏林·卡明斯基奖(Halperine Kaminsky Prize)、圣路易斯·魏斯纪念奖(Louis S. Weiss Memorial Prize)、高丽大学(Korea University)荣誉博士等。
虽然姜镛讫一生大都在异国他乡游学奔波,但他时刻挂念祖国,积极参加演讲并外译朝鲜文学作品以向世界宣传朝鲜,为美国亚裔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姜镛讫最初用朝鲜语和日语写作,1928年在美国妻子的鼓励下改用英语创作。其自传体长篇小说《草堂》( The Grass Roof , 1931)以朝鲜三一运动为背景,揭示了保守怀旧、不思变革的社会终将会被现代化所冲袭的规律。它的姊妹篇《从东方到西方》( East Goes West , 1937)则记述了主人公韩青坡(Chungpa Han)移居美国的涅槃之旅,身份的位移性与复杂性促使他在新奇与革新的环境中思考拯救母国的良方。
选文摘自《从东方到西方》第一章。韩青坡在朝鲜“感觉正望着死亡,一个古老星球的死亡”,于是踏上西行之旅。初到纽约后的他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并在探索新世界的同时不断回溯反思故国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