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理论背景与意义

国民经济体系是由众多产业相互交织、联系所形成的庞大网络,不同产业在其中所处的位置与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其中,一些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以及身处其中的每个企业具有战略性的影响。因此,有效识别具有关键带动作用的战略产业并大力支持其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在国家经济转型与结构优化调整的大背景下。

首先,对于战略产业这一学术话题,以往的学者做出了一些探讨,这些研究讨论了战略产业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概念的标准及意义 。通过梳理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本研究发现,相对于其他相关概念而言,战略产业具有更强的涵盖性与包容性,且更能反映各级政府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制定初衷。但是当前学界对于战略产业的概念理解较为模糊,往往将之与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等一系列相关概念混为一谈,导致战略产业自身的特殊属性没有被充分发掘,从而制约了相关理论的发展。与此同时,虽然国家有着明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详细地划定了具体的战略产业范畴,但是对于这些战略产业在现实中所发挥的影响力大小则缺乏足够的研究和检验。之所以存在上述不足,是因为已有研究较为缺乏系统检验和测量战略产业的手段和途径,缺乏完整的测度指标体系。

其次,战略产业的遴选与测量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产业关联理论的发展和产业溢出效应的研究为战略产业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然而,产业关联理论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无法直观地体现某一产业在整体国民经济中所处的上下游位置以及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且其复杂的分析过程增加了各类战略产业选择指标的整合难度。为解决上述问题,基于产业关联理论,学界提出了产业链这一概念,并进一步衍生出产业链位置的概念。本研究所关注的产业链是指一个由众多互相链接在一起的产业所构建的完整链条 ,而产业链位置具体描述某一产业在所有相关产业中所处的上下游相对位置,可以理解为该产业中的产品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的平均距离 。产业链上的企业具有一系列复杂的产品、技术、资金等协作关系,不同位置上的企业受上述关系的制约程度不同 ,准确识别企业所处的产业链位置是深入分析上述关系的基础。产业间距离反映的是两个产业所处产业链位置的距离。Antràs等基于已有研究,利用投入产出表,对产业链的前后端距离进行了测算,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测算方法 。有鉴于此,将产业链分析方法从国际贸易研究领域引入到产业经济学领域,以产业链位置及产业间距离为核心测量指标,并结合政府与企业这两个产业政策直接关联主体重点关注的情境化因素,来确定战略产业的选择标准,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理论命题。

最后,在明确了战略产业的重要性以及战略产业的选择标准之后,政府和企业如何基于此进行合适的投资策略的设计,也需要进行详细的论证和探讨。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在对战略产业进行政策扶持或者投资的过程中,一项基本的目的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都希望能够通过有效选择战略产业、对战略产业进行适时、恰当的投资,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提升 。选择了正确的战略产业,并不能保证一切的投资都能够有效通过产业间的关联关系对产业链中的企业产生正向溢出效应,选择何种投资手段与方式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因此,对于战略产业的研究,不能够忽视投资手段与战略产业之间的影响关系,只有将二者都纳入考量的范围,才能够对政府和企业所采取的举措起到更全面的理论指导作用

1.1.2 实践背景与意义

在国内经济社会改革稳步推进、国际局势发生快速变化的大背景下,基于产业链视角对战略产业的选择与投资进行深度研究,无论是对政府还是企业而言都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政府角度而言,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格局,如何提升产业竞争力,提高区域经济合作水平,实现中国经济的突围;面对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基本国情,如何维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序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战略计划。在这一系列战略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与挑战,而战略产业在其中扮演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企业角度而言,把握产业结构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的战略布局,既是依托政策红利提升企业自身发展水平的契机,也是服务于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企业与产业发展双赢的战略机遇。

1.国际形势层面

就国际形势而言,当前国际关系复杂多变,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正如火如荼地积极推进,沿线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往来频繁,但诸如中美经贸摩擦、新冠疫情爆发等事件也给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前景蒙上了不确定性的阴影。中国正积极运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手段来创造更加有利于自身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

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国的关键性战略产业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充分利用不同国家的资源、技术、市场等优势,共同构建起一套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在这一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明确国内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和影响关系,尤其是识别出其中处于战略地位的关键产业,这些产业对中国经济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时,也要从国际视角来考察这些处于战略地位的关键产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战略合作意义。在找到这些具有关键带动作用的产业之后,将其作为“走出去”战略的核心抓手,以产业发展拉动国内经济快速增长,从而降低潜在风险,提高国际合作效率,提升中国经济的全球影响力。

另一方面,在全球经贸摩擦时有发生的大背景下,贸易不平衡、一些国家对中国出口商品大幅加征关税、对华高科技产业实施制裁、纺织品特保、对华反倾销等问题给中国的外部经济环境蒙上了一层阴影。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也加剧了去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浪潮。从长期发展角度而言,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从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建立产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入手,打造产品国际品牌,提高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关键产业的领先地位,是应对全球经贸摩擦问题的有效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战略产业及其中核心企业的关键作用便不言而喻。这对有效识别战略产业、发挥战略产业的关键带动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上述国际背景下,中国需要有效识别和选择战略产业,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应积极推动战略产业优先走出去,从而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区域经济合作;同时,在应对经贸摩擦、国际突发情况的过程中,这些战略产业在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方面往往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表率作用,其健康快速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在当前国际局势下实现突围和升级。

2.国内政策层面

就国内政策而言,国家正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同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培育新的增长动能。而包括上述方面在内的诸多经济发展政策的顺利推进,都离不开战略产业的带动作用。这就要求必须有效识别战略产业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产业发展促进政策。

首先,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言,需要兼顾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需要借助结构性改革之力,保障经济在新常态环境下的有效增长 。特别是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经济增长动力这三个关键方面的优化改革,要求政策制定者对当前经济局势具备全面、清晰的认知,进而有效诊断病灶,界定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大任务的具体对象。同时,中国正在推进“制造强国”战略,提出“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建设制造强国,需要来自产业结构和创新资源的有效支撑,识别、选择和优先发展关键的具有技术带动和引领作用的产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因此,通过梳理产业链位置与产业间关系,识别战略产业所发挥的作用及其背后更具体的影响机制,确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重点、难点与优先顺序,关系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否高效、有序地推进。

其次,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而言,关键在于调动社会创业创新资源向那些真正能够提升国家整体创新实力的战略产业聚集,并且采取正确的投资方式促进战略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虽然“大众创业、万众创业”战略强调大众的全面参与,但这并不意味着鼓励创业创新资源向所有产业的全面涌入,而是应区分创业创新重点,顺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趋势,与国家政策导向相辅相成。在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业”战略的过程中,选择辐射能力较强、对经济拉动效果较为明显且受其他产业负面影响较小的战略产业予以支持,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加有效地提升国家的整体创新实力和技术水平,在推动创业创新的同时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只有了解不同产业间的关联关系,尤其是战略产业发挥关键带动作用的机制和过程,才能够更好地制定相关的政策来引导社会创业创新资源的流入,从而将社会创新活力最大化。而对于投身于创业创新活动的群体,也需要了解不同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差异,才能更好地确定企业的角色定位,选择与自己能力相匹配、与政府政策引导相呼应的创业创新方向,创造个人成就与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双赢局面。

最后,就区域经济一体化而言,中国提出坚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道路。落实到产业层面,则更加需要有效规划不同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的产业分工,识别并充分发挥具有关键带动作用的战略产业的价值,借助战略产业和龙头企业入驻,带动不同区域的协同发展和整体创新实力的提升。这一过程离不开深入剖析战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具体影响机制,以及找到能够发挥这一带动作用的合适政策与投资方式。

由此可见,在整个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战略产业凭借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及带动作用,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抓手。因此,基于产业链的视角,建立一套简便易行、便于操作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深入分析战略产业投资的具体影响因素以及实际影响效果,科学、合理地揭示战略产业发挥其带动作用的机制和过程,对战略产业投资进行合理的政策支持与引导,就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不仅有助于宏观层面经济结构的转型优化,也有助于微观层面企业战略的创新优化,为激发中国经济的活力、确保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创造有利的条件。

3.企业发展层面

在企业发展层面,企业战略选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拟投资产业类型的选择,尤其是在当前日益变化莫测的产业环境下,不同产业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各产业之间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导致企业主动或被动地面临着各种产业选择的决策,希望通过多元化来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而在多元化产业选择的过程中,最关键的目标就是找到既能顺应国家整体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又能满足市场需求变化趋势的战略产业,进行前瞻性布局。例如,在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等众多互联网巨头纷纷入股,体现了上述企业对积极布局政府大力鼓励、支持的战略产业的高度重视。企业在顺应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引导政策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企业自身利益与产业整体发展上的双赢。一方面,企业通过顺应国家战略产业发展政策,能够有效地将自身的发展与整体产业优化升级趋势绑定在一起,从而获得诸多政策支持和优惠条件,有效地分散单一业务经营所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对于国家而言,则能够充分借助企业的资本、技术等力量,更有效地推动战略产业的发展,进而辐射、带动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助力整体经济平稳运行和持续发展。 lwt9iAxbuCSaNlhW/S5IOfKiNGT4TL8bxaR5genu0pHsunTYP5T5VlorSzc+qp5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