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当真”在和你“开玩笑”

中文世界里有两句话特别能反映人们在无限衍义游戏中的机智表现。一句是:“你以为我在和你开玩笑?”另一句是它的镜像反转:“你怎么还当真了呢?”

若说话人认为他的意图被过少、过轻地解释了,他会用“你以为我在和你开玩笑吗”来强行纠正解释;若说话人认为他的意图被过多、过重地解释了,他依然能用“你怎么还当真了呢”来找补。你作为受话人,觉得这游戏太难了,于是问:“那你到底什么意思?”

实际情况是,对方既希望你对某些意义当真,又希望你对某些意义一笑置之,这取决于何种情况对他更有利。我们不知道如何才能准确地表达意义,只能在游戏中反复试探、来回摩擦。

为什么人们在和孩子互动时会非常放松?因为孩子总能在常识意义上解释你的意图,该当真的时候,他真的会当真。一个学前期的孩子学着大人模样说出“说实话”“你怎么还当真了呢”,你只会觉得非常逗趣,因为他并没有在元沟通的意义上使用这句话,不会使游戏变复杂。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被迫成为语言游戏的熟练玩家。按照发展心理学的说法,当进入儿童中期(6~12岁),孩子的元语言意识会逐渐成熟,他们会一脸严肃地、在大人的意义上说出“说实话”“你怎么还当真了呢”,变成招人烦的“坏小孩”。此时,你就需要更审慎地对他说“我真的是为了你好”这种话了。

明明是对意义漂移导致的复杂性的克服行为,最终却增加了复杂性,“你能不能把话说清楚……”的结果是越来越说不清楚。这是语言游戏的第一重复杂性:“ 无限衍义下的表意困境 ”。

此时你会生出疑问,虽然上述现象的确存在,但我们总有把话说清楚的时候,当时发生了什么?这里我们需要在前文示意图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元素。 RqnDe4DjqvUpAKE9B+bWLrnJWC954OwTSUIuEIM8t06DrvbUJBMmDPZH7luTx1K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