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语言符号的反馈怪圈

在符号互动过程中,给予是容易操纵的,流露则不太容易控制。有个成语叫察言观色,观色比察言更能获得有效信息。在符号互动中,信息发送者(说话人)的注意力会更多地放在给予上,而接收者(受话人)则同时关注两者,甚至天然地更关注流露。这就会造成第一重不对称——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受话人明显处于优势地位。

在实际交往中,这种不对称会被迅速拉平,因为“说话人知道受话人知道”。我知道你知道观色重要,我便能利用这一点, 造虚假流露。 一旦我如此操作(我也一定会如此操作),我们就开启了一场极其复杂的信息游戏,用戈夫曼的话说就是:“双方为一种可能的隐匿、发现、虚假显示、再发现的无限循环设置了舞台。”

你知道我知道,我也知道你知道我知道。理论上,这个游戏是无限复杂的,复杂到任何交流都无法展开,一开口,双方便会被卷入一个无尽的猜疑链。但这只是理论上的,大部分时候,我们的交流是高效的,是因为“受话人优势”永远存在——操纵自己虚假流露的难度和代价总是高于识别一个虚假信息的难度和代价。这就使得人们在博弈层面达成了默契。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正是受话人的永恒优势,使沟通成了可能。

关于语言活动中伴随的紧张感,有一个开脑洞的答案——说话人感到紧张,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觉察到了自己的永恒劣势。

紧张感的理论模型是这样的:说话人在说话,也意识到了他在流露,更意识到了受话人接收到了他的流露,于是他刻意减少这种流露,减少这种流露的表现成了另一种流露,说话人意识到了这种流露,也意识到了受话人意识到了这种流露,于是他刻意减少这种流露,减少这种流露的表现成了另一种流露,于是他刻意减少这种流露……

说话人身为被观察者,感知到了这种令人绝望的永恒劣势,却怎么也逃离不了游戏机制设置的反馈怪圈,他无法用理智澄清这种状况,只能感到持续强化的恐慌和紧张。这显示了一切符号互动的根本性悖论——自我指涉循环。

这个悖论是导致社交活动中诸多紧张现象的根本原因。比如,世俗智慧总是教导我们要察言观色,意在简化交往行为,获得更多掌控感,但结果往往背道而驰:当你观色时,也正在被当成色来观,你意识到你观色的行为被观色,于是刻意减少这种流露,却因此流露出了新的色,被卷入紧张的增强回路……如果一个人在陌生的社交场合过于刻意地察言观色,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会把自己观得越来越紧张。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说,对自身与他人流露的过度关注以及补救行为会激活大脑中的行为抑制系统,当该系统被激活时,我们会感到焦虑、局促甚至惊恐,行动的积极性会被削弱。 相比之下,内向型性格的人会感受到更强烈的紧张感,因为他们更加敏感于给予与流露的二重性,敏感于这种反馈回路产生的张力,大脑中的行为抑制系统也更加活跃。

我们敏感于这种张力,却缺乏理解它们的知识,最终只能将这种结构性的紧张贬低为说话人的某种熟练度乃至心理素质问题,这种偏狭的归因会导致更多心理问题。殊不知,内向者敏感于复杂,可以是一种优势,而外向者钝感于复杂,也是一个需要补全的短板。若要将其中的诸多庞杂细节探讨清楚,需要我们对语言活动的根本逻辑有更深刻的理解。

说话既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活动,又是世间最难精通的信息游 戏。 一个事物,如果同时是最基本和最复杂的,它就会成为派生其他现象的复杂性的源头。这些复杂性充分体现在我们的社会活动、文化习俗、心智模式乃至自我意识之中,而我们极其缺乏专门的知识来处理这种复杂性。

敢于直面这种复杂性,是掌握说话之道的前提。通过阅读前面的内容,你应该注意到了一件事:当我们把这些在潜意识中拧成一团的紧张感在语言世界中掰开揉碎,平铺在思想界面上仔细检视时,你的紧张感就已经消散大半了。“喏,这些东西是绳子,不是蛇。”我把这种现象叫作理论的慰藉效应。

你很难在汗牛充栋的“如何好好说话”的方法里找到这些慰藉,它们太具体、太工具主义了,比如手把手教你在什么场合该怎么说话,用一套话术让你和任何人都聊得来……哪有这么容易的事?它们停留在技巧和方法层面,回避了最艰深的硬核部分,而那些硬核的学术知识(比如符号互动理论)又因为追求更好理解,不得不进行高度抽象的表达,却反而显得晦涩难懂,一眼望去,读者都不知道其与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本书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生的,希望你能借由它,先去到硬核中探索,再回到生活里。 RqnDe4DjqvUpAKE9B+bWLrnJWC954OwTSUIuEIM8t06DrvbUJBMmDPZH7luTx1K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