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意义
无限复杂的语言游戏

我们常常面临这样一种状况:一说话就紧张。于是跑到知乎上问:“说话紧张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说话才不会紧张?”得到的答案通常是:你对说话的对象不了解,对想要表达的内容不熟悉,所在的场景没有给你安全感……

解决方案一般会归结为“提高熟练度”——通过练习,让内容烂熟于心,让交谈的客场变成主场。一个优秀的销售员在与你碰面之前,可能已经在镜子前把谈话内容演练过很多遍了。罗永浩(也许是中国最会演讲的公众人物之一)曾透露,一场2个小时的演讲,他要准备200个小时以上。

于是我们有了一种印象:说话能力就像肌肉力量一样,是一种可训练的能力,只要练习量充足, 你就可以在任何场景中,面 对任何对象,谈论任何话题。 必须指出的是,这是一种“工具主义+还原论视角”的粗糙简化版观点,我们把说话这件事想得太片面、太静态、太孤立了。

关于语言活动中伴随的紧张感,有一个更抽象、更具普适性的解释:这种紧张在根本上来自一种“不对称性”,而且这种不对称是永远无法找齐的。你也许有些蒙,不对称?是什么东西不对称?这里有必要援引一些符号学和语言学的知识。

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符号互动理论 ,专门研究社会互动中的符号互动,代表人物之一欧文·戈夫曼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指出,在我们的日常表达中,包含着两类完全不同的符号互动,一类是“给予”的表达,另一类是“流露”的表达。

给予是主动的,而流露是被动的。举例来说,你给朋友做了一道菜。他吃完点头称赞,这是给予;而他的神情却告诉你,并不是真的好吃,这是流露。你向老板汇报方案,他说“还不错”是给予,眉头一皱是流露。我们可以将给予和流露的区别理解为表意信息与生俱来的二重性。 RqnDe4DjqvUpAKE9B+bWLrnJWC954OwTSUIuEIM8t06DrvbUJBMmDPZH7luTx1K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