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用关键概念来“打开”思路

在上一章里,我们通过一系列推演重新处理了“自信”这个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经验。本章我将以它为例,进一步阐明语言具体能如何整理经验,带来启发。

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谈论“自信”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先不管它是什么,“自信”首先是个词语,所有词语都是我们对特定经验范畴的标出,我们可以把这个标出过程称为范畴化或概念化,是对具体经验的抽象把握。

请注意,我们不是在纯粹理性的真空中划出一部分经验范畴,然后为其安排概念标记的,我们只能在经验中理解经验:只有在更大范畴经验的牵引之下,我们才能顺利地抹掉经验对象的诸多细节,为其贴上标签,使其成为概念,最终将其言说出来。

我们能在常识的意义上讨论自信这个概念,是因为自信背后的常识性经验框架本身不用讨论,这些常识框架是“自我和他人的独立存在”,这个常识似乎必然正确。将它默认为真理,是我们理解自信的前提、背景和条件。

但这个前提并没有被推到头,“用思想辨认思想”的工作还能继续。智者们发现,“自我与他人”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对而立的,这是那个更隐蔽的前提,没有他人就没有自我,没有自我,也就没有所谓的他人,由此得到了“互为主体”的说法。在逻辑上,它是“自我”与“他人”这两个范畴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此一来,它当然可以成为自信的前提的前提。

意识到这一点,就是时候展现真正的技术了。我们用思辨超越既有的常识性框架,是为了得到一个更精致的启发性框架,然后用它来重新整理经验——从基本概念开始推演,我们马上就会发现:自我—他人框架不能解释的,互为主体框架能解释;自我—他人框架能解释的,互为主体框架解释得更深刻。

比如,在“自我和他人的独立存在”的框架下,“自信理应来自自身,却总是来自他人反馈”的心理经验是一种“何以会如此”的困惑,但在“互为主体”的框架下,它居然摇身一变成了“理应会如此”的例证。虽然“互为主体”和“自我和他人的独立存在”一样,都不是真理,但前者是一种更融贯的说法,它让我们的经验系统变得更有序。

所有使得含混经验变得清晰的知识都符合这个特征——包含能映射更精致框架的 基本概念 。类似的例子俯拾皆是:光怪陆离的商业现象,总是可以在 分工 供需 的意义上得到理解;纷繁复杂的生物圈,抽象到极点,居然只有 演化 二字;万年漫长的人类史,都可以落于 故事与技术 挑战与应战 的框架下。

在某种意义上,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很强,是因为他的信息处理能力很强,更具体地说,是指他的“符号加工能力”很强。意思是:相比其他人,他不仅掌握了更多的基本概念,而且能更有意识地、更无碍地把经验拽进符号世界,利用这些基本概念进行整理加工,从而在相同的智力条件、阅历水平下,具备更强的感受、理解和表达能力。

譬如对供需理论烂熟于心的你,面对一个从来没听过供需理论的经济学“小白”,谈笑风生地解释着各种看似毫无关联的经济现象,在他看来,你俨然智慧的化身。这里的基本原理是:越基础的概念,它的外延越广,能激活的经验范畴越大;而在更大的经验范畴中,原本相对小的框架和背景被穿透,我们因此看见了事物间更普遍的规律和更广泛的因果关联,有思路打开了的感觉。

“思路打开了”这句话很形象。如果有脑成像技术,你应该会发现此时大脑被点亮的区域更多,更多神经元被激活,原来无关的事物,居然也有某种底层的同构性,到处都是可以用来说明的例子。

总之,心理世界中的经验永远是更广泛经验中的经验,符号世界中的概念永远是在某个前提之下被理解的概念,我们永远可以回头看,找到更抽象、更奠基的概念,在最广泛的背景中理解眼下的经验。 智识成长,就是不断地用更抽象的概念,理解更广 泛的经验的过程

如果把人脑类比成计算机,你会发现此时大脑(中央处理器)的计算速度没有变快,记忆容量(内存)也没有增加,但语言组织的效率(代码效率)更高了。人们的智商和记忆水平呈正态分布,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人在不借助纸和笔的情况下,他的工作记忆 都只允许他同时处理4个左右的概念单位。换句话说,我们打腹稿的能力其实差不多,但我能用更少的符号笼络更多的经验,我谈论一个点,却能激活你经验中的一个面,这让我在相同智力、阅历水平下,相比你有更强的感知、理解和表达能力。

如何才能把握更基本的概念,提高语言组织效率呢?我们需要在心里放一把 抽象之梯 RqnDe4DjqvUpAKE9B+bWLrnJWC954OwTSUIuEIM8t06DrvbUJBMmDPZH7luTx1K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