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个世界

让我们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推演。

上图中有一个待表达的对象、一位说话人和一位受话人。惯常理解是,说话人基于对对象的观察和理解,组织出语言,传达给受话人。

首先要深究的是,将 现实世界 的客观对象,变成 心理世界 的经验内容,需要经过何种加工;其次要追问的是,我们的心智是如何将心理世界的经验内容处理成 语言世界 中的词汇、句子和篇章的;最后,我们才能搞清楚,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障和错漏,才导致我们有这样的经验——自以为知道,却“无从下嘴”。

注意,我在上面这段表述中悄悄引入了“三个世界框架”。

简单说明一下,基于心物二元对立的哲学传统,人们习惯性地把世界分成物质现实的和心理主观的。后来的哲人发现,有必要加入一个符号/观念/语言世界——只要世界上出现第二个能使用抽象概念的人,就会存在第三个世界,人类的交往活动、文化生活都在这个世界中展开。三个世界框架在处理人文社科类课题时相当好用,在不同理论家那里有不同的版本 ,但分类逻辑基本一致。

首先, 现实世界 的经验对象是无限复杂的,必须经过我们感官和心智的简化,才能成为 心理世界 的经验内容。这种简化,必须结合心理学中的完形理论 和认知科学中的框架理论 才能得到解释。我们的认知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完形行为,而完形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我们心中存在着大量的原型框架,我们通过这些原型框架来简化外部世界的庞杂现象。

举个例子,你去电影院看完电影,你说好看,朋友问哪里好看,你支支吾吾半天,说了一堆空话套话,体验到了一种强烈的阻塞感,终于不耐烦地说: 总之 就是好看啊。

哪里好看?背景的设定、故事的寓意、构图的美感、运镜的精妙……一名普通观众并不能分辨清楚,我们虽然把握了无数细节,但它们隐晦而模糊。大部分情况下,“好看”是一个总括性评价:总之,它就是符合我心中“好电影的样子”(好电影的原型框架)。

认知语言学中有一个流派,被称为框架语义学,相关学者将框架定义为“能与典型情境相联系的语言选择的任何系统”。原型框架大大减少了认知活动所需的能量,使得我们只需少数能联系典型情境的关键信息,就能对事物形成“整体性理解”。这种高效且无意识的认知过程,其副作用很明显:一旦我们想在语言世界中具体澄清这些整体性理解时,就会发现根本“无从下嘴”,类似于让一个一直做完形填空题的学生写一篇命题作文—— 自发地理 解有多顺畅,刻意地表达就有多困难 ,表达的阻塞感因此而生。

我们可以发现心理世界与语言世界的落差所在:在 心理世 得到“总之”非常容易,我们的观念系统就是由无数个“总之”构成的。但在 语言世界 ,“总之”有一个更正式的名字,叫结论(或结果),根据这个世界的法则,结论(或结果)必须和前提(或起因)结伴出现,并被一种叫推理或经过的东西关联起来,还必须受一种叫逻辑或常识的东西约束。最终,这些东西共同构成了我们言说的主要内容:论题和故事。按内容划分,我们的言说活动大致可以分为说理和叙事两类。

我们之所以不能自在地说理或叙事,是因为我们无意中在脑子里完成了一次认知“大跃进”,跨度太大以至太多经验被遗留在了心理世界的深处,它们晦涩不明,在暗处涌动。当想在语言世界将其还原,并传达给另一个人时,我们才发现能调动的经验材料远远不够,与之对应的概念符号也严重短缺。只有在另一个人吐出某些“魔法词汇”把它们点亮时,你才会惊呼:“没错,你说到点子上了,的确就是这么回事!”本质上,是这个说出魔法词汇的人,替你给出了能调动经验材料的概念符号,帮你开启了一次从语言世界经由心理世界,最终返回现实世界的“启发之旅”——原本含混的外部现象和内部经验被语言澄清了。

以上是对“为什么下不了嘴”最根本的解释,如果这个解释本身就让你感叹“下不了嘴的状况,的确就是这么回事”,那么我们就抓住问题的关键了。请你回头检查一下我们是如何展开这段表述的,其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操作,叫“ 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 推演 ”。

为什么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推演是关键?在下图中,三个世界的大小是不同的,其中现实世界面积最大,心理世界次之,它是现实世界可经验的那部分,而符号世界最小,是可经验世界中可言说的那部分。这种缩小是 逐级简化 的结果,主观经验是对客观对象的简化把握,抽象概念则是对经验范畴的进一步压缩。

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把话说明白了,在最朴素的意义上,无非是把因、果、关系三者给讲清楚了。而讲清楚它们之所以很难,是因为无意识的逐级简化压缩了我们的经验材料。如前所述—— 经验中有大量的默认框架和预设前提帮我们跨越了关于因 果关系的思考,让我们直接得出了结论。 我们以为自己是清楚的,而一旦要表达,才发现我们是糊涂的。

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推演,是一种刻意的 原路返回 ,在理性的匡扶下,在概念词汇的牵引下,回头细看一遍之前匆忙略过的风景。比如好看的本质是什么?你凭什么用一个名为“好看”的标记遮蔽经验世界里的半边天?

这种“刻意的原路返回”的另一种说法叫“思辨”——用(刻意的)思维来辨认(自发的)思维。这样做能减少默认框架对我们的干扰,幸运的话,我们会得到一些深刻的简单命题。所谓深刻,是在心理世界的深处仔细琢磨的结果。我们会琢磨出一系列准确映射出特定经验范畴的概念,并将它们结成句子。如果有些心理经验此前没有被有序地整理过,这些句子便会带来极大的智力愉悦感,这种愉悦感本质上来自心理经验被澄清之后产生的确定性和秩序感。这些句子如果恰好兼具了内容的概括力与修辞的美感,就会被称作金句。 RqnDe4DjqvUpAKE9B+bWLrnJWC954OwTSUIuEIM8t06DrvbUJBMmDPZH7luTx1K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