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我们来到三角关系中的内容侧,探讨“一句话是如何说到点子上的”。我们从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尴尬情境切入——有些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一件事,当想要把它说清楚时,却发现自己“下不了嘴”。
将这个课题展开,其实是在问:
在“自动生成的理解”和“刻意组织的表达”之间,到底隔着什么?(从经验到理解。)
在“从脑子到嘴皮子”的过程中,心智是如何运作的?(从理解到表达。)
那些精准的、简练的、富有启发意义的话语是如何被组织出来,又是如何作用于受话人的心智的?(从你的表达到对他人的启发。)
换句话说, 我们必须搞清楚从经验到理解、从理解到表达、 从表达到启发这一路到底发生了什么 。
本章试图论证如下观点:
思考是一切表达的原点,而一切思考都是从问题出发的,所有能启发他人的话语,本质上都是通透且深刻的好答案,它们必然来自关切着听众心智盲区和认识成见的“好问题”。
在本章的最后,我们会得到如下这幅概念图,它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结论:语言世界中基于真问题思辨得来的好答案,帮我们调和了现实世界与经验世界的不对称。
有经验的读者一定会发现,我在此处做了“问题先行”与“结论先行”的安排。几乎所有表达教程都会建议你,要问题先行、结论先行,却闭口不谈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好结论到底从哪儿来?
结论先行也好,重点前置也罢,都属于文本的外观功能,像是一种“造型技巧”。所有外观功能和造型技巧,都属于注意力管理的范畴。当你成功引起了听众的注意,接下来你要给人家看什么?好看皮囊下的有趣灵魂在哪儿?
如果是 平庸的结论,先行或后置都没意义 ;有启发性的观点,开门见山或娓娓道来都能收获认可。在上一章中,我们区分了关系侧和内容侧,这还不够。在内容侧中,还要区分外观造型维度和内涵意义维度,同时要将绝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后者身上。搞定了万里挑一的灵魂内核,千篇一律的皮相造型几百字就能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