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言中,我提到了语言的三大功能——评价、告知和请求,并论证了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三角测量——通过评价第三方来明确你与对方的相对关系。结合三角测量带来的启发,我们要为上一章的模型引入“事”的维度。“事”可以泛指一切可以被双方共同认识的对象。虽然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但你有你的意思,我有我的意思,如此一来,交流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样,我们能为语言活动分出两个维度,“人与人”一侧属于权力关系维度,“人与事”一侧属于内容维度。
我们更关心内容侧,如何向他人说清楚一件事,似乎是一个如何组织语言的问题,一个机械的结构工程学问题,有很多规范、公式和套路,易上手,好操作。等到学完这些套路和公式后才发现,我们无法仅凭沟通公式说清楚一件事,或者即便说清楚了一件事,也无法达成沟通的目的。
因为我们总是在权力关系中言说,作为孩子、作为学生、作为员工言说。我们能领会一句话背后的深意,并不是因为我们有逻辑、懂语法,而是因为我们作为主体,天然敏感于与对象的关系。如果你对关系侧不闻不问,只关心如何在内容层面组织出一个得体的评价、请求或告知的话语,无疑是舍本逐末了。
在内容侧,沟通的目标是让他人对一件事达成深刻理解;在关系侧,则是与他人建立亲和关系。最理想的情况,是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所谓“既说到点子上,又说进心坎里”。
上一章提到的“运用权力,建立关系”是语言活动动机背后的动机、目的背后的目的。如果忽视它们,人类的语言游戏就会呈现出难以理解的复杂性;反之,一旦重视,语言活动便会呈现出某种简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