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疾病预防:防患于未然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人的一生中,或大或小的灾祸总是难以避免。人们还常说“防患于未然”,“患”也可以指病,“防”就是风险防控。说得更宽泛些,就是防控生理和健康方面的不良事件或自己不愿接受的后果。

那么防病的手段有哪些呢?概括地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行为预防,二是药物预防。行为预防其实就是通过控制个体的行为,使自己远离疾病。比如,不抽烟、少喝酒,就离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更远;多吃蔬菜、多锻炼,就能降低糖尿病和高脂血症风险;冬天出门戴上口罩,不去或少去人群集中的地方,就不易患感冒;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早熄灯,不熬夜,就不容易失眠。这些都是行为控制,行为控制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甚至是先行(首先采取的)手段。

药物预防的情况就要复杂一些了。说起药物预防,就不得不提起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了。传说有一次魏文王问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看到我用药、下针,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可见,至少从扁鹊时代,也就是公元前3–4世纪,人类就认识到预防用药的重要性了。他把自己比作“下医”,把大哥誉为比自己高明的“上医”。为什么呢?他说大哥在人们没得病之前就把病控制住了,让人们不得病,“上医治未病”,所以他更了不起。不过,扁鹊说的“治未病”稍有不妥。“未病”,应该是“防”而不是“治”。现代中医里的“上医”恐怕就是养生学说了,也就是研究如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

那么,现代医学“治未病”的概念是什么呢?我们举几个例子。比如,已婚女性暂时不想要孩子,那就服用避孕药;女性怀孕了,那就服叶酸预防新生儿缺陷;孩子出生了,为了预防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那就注射三联或五联疫苗;想在秋冬季节降低感冒风险,那就接种流感疫苗;年龄大了,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可能会常伴左右,而癌症也成了健康最大的威胁,那就要服用降脂药、补钙药,而癌症疫苗也快要问世了。你看,这不就是人生风险的防控旅程吗?而这个旅程中的每一站都有“上药”给我们保驾护航。不过,风险总归是个概率性事件,在上述情况下,如果我们没有预防,风险也不一定就会变为事件。但毫无疑问,预防会大大降低我们遭遇健康风险的可能。 NwrbCeMq5QATcegB4qUYeBPsF+E4Af5otlQ82lvYuplfD4uRUppM6sPLkDGdSZv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