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药物治疗疾病的三套“组合拳”

有一种常见病叫消化性溃疡,它多位于胃或十二指肠,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反酸,还有些人的上腹会有周期性、节律性疼痛,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胃出血或胃穿孔。

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以前有个说法,叫作“无酸无溃疡”(no pH,no ulcer),意思是发生溃疡是由酸分泌过多导致的。另外,顾名思义,“消化性溃疡”就是和“消化”有关的“溃疡”。“消化”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溃疡发生在消化道;第二是分泌的过多胃酸导致胃蛋白酶活性增高,由于胃蛋白酶就是消化蛋白质的酶,胃黏膜也是由蛋白质构成的,于是胃黏膜就被胃蛋白酶“消化”了。这种“自体消化”导致了溃疡。

氢氧化铝、铝碳酸镁这类抗酸剂,都是碱性物质。当这类药进入胃里,就和胃酸发生了中和反应,从而减小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缓解疼痛等症状。同时,胃酸被中和,pH值升高,降低了胃蛋白酶的活性,促进溃疡愈合。这个过程中发生的酸碱中和反应就是化学效应。

胃黏膜保护剂枸橼酸铋钾,通过在胃黏膜上面形成一层胶质保护膜,把胃酸和胃黏膜隔离开来,从而避免胃酸对胃黏膜的进一步刺激,减小胃蛋白酶对溃疡面的自体消化作用,促进溃疡面愈合。这就像给露天停放的汽车罩上一件车衣,防止阳光和风霜雨雪损坏漆面一样。这是物理学效应。

药物作用除了表现为化学和物理学效应之外,主要表现为生物学效应,这就涉及药理学中经典的受体学说。通过受体作用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抑酸剂,和抗酸剂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相去甚远。抗酸是用药物去中和已经产生的太多的酸,而抑酸则是从源头抑制和减少酸的产生。这就是人类对疾病认知的深化带来的药物治疗学的进步。

最早上市的抑酸剂是一种叫作H 2 受体(组胺 受体2)拮抗剂 的药物。胃酸的产生与体内一种叫作组胺的物质有关,当人体内的组胺与胃黏膜的壁细胞相遇时,准确地说,是当组胺和壁细胞上面的H 2 受体结合时,就会促进胃酸分泌。那么,能不能发明一种化学结构特别像组胺的药物,来“冒充”组胺,可又没有组胺那样的作用呢?沿着这个思路,美国史克制药公司研发了第一种H 2 受体拮抗剂泰胃美(西咪替丁)。西咪替丁的化学结构和组胺特别像,打个比方,《水浒传》里有个好汉李逵,而李鬼长得特别像李逵,于是李鬼把脸抹黑,剪径劫财,坏了李逵的名声。这里西咪替丁就是“李鬼”,抡着两把和“李逵”(组胺)一样的假斧头,这些“李鬼”混在“李逵”里,搞得H 2 受体“傻傻分不清”,好多H 2 受体就跟西咪替丁结合在一起了,结果导致胃酸分泌减少。所以,抑酸剂是通过组胺受体影响机体泌酸机制的运转发挥作用的,这种药对初发的消化性溃疡疗效非常好。有了第一种H 2 受体拮抗剂的成功,比西咪替丁作用更强的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被先后研发出来,人类治疗消化性溃疡有了更多的新型武器。

西咪替丁冒充组胺与H 2 受体结合

再看质子泵抑制剂。在胃酸分泌的最后一个环节,有一种被称为“质子泵”的酶(H+–K+–ATP酶),这种酶其实掌控了胃酸分泌的最后一个环节,只有这种酶正常发挥作用,胃酸才能正常分泌。而抑制这种酶的药物,就是质子泵抑制剂,其上市的第一种药物叫奥美拉唑 。由于奥美拉唑通过抑制H+–K+–ATP酶阻断了胃酸分泌的最后一个环节,对胃酸分泌的拦截更加彻底,所以它的作用远超H 2 受体拮抗剂。你看,抑酸剂是不是通过这些生物学效应发挥作用的? Co29G/rrGPy2R0SvN7s22qu1kgTXvV4A1NZq/cL+SCusK7J9QfdsssHPKH+3461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