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灰度创新的价值去向

专利是体现创新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对于灰度创新而言似乎是个例外。灰度创新并不以专利的形式作为知识表达的对象。而在生产现场来自不同组织的工程师相互碰撞、临场发挥,往往是灰度创新最重要的产生和表达方式。

德国西蒙教授在《隐形冠军》这本书中提到,一种创新只有被应用于市场才可以被称为是有意义的创新。专利是一个指示器,能够测量出创新的科研成果,但却不能测量出创新的经济成果。

有专利资产并不代表就有创新。2009年加拿大技术巨人北电网络陡然破产。爱立信以11.3亿美元买下码分多址(CDMA)和长期演进(LTE)资产;2011年7月,北电网络的6000项专利被苹果、微软、爱立信等组成的财团以45亿美元收购。很显然,专利并不能左右市场竞争的胜负,市场竞争的成败还受到诸多条件的影响。

2012年,中国全年向国外企业支付约180亿美元的专利费,而中国的专利收入只有10亿美元,年度专利许可方面有170亿美元的进出口贸易逆差 。在当时,全世界每年技术许可权交易额超过1000亿美元 。如果加上中国国内的技术许可费,中国的技术许可费在世界占比将超过20%。这个巨大的需求既意味着中国知识经济和创新能力的崛起,也表明了全球知识资源在中国得到了充分的使用,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全球技术的活跃度。

2017年,中国企业向国外企业支付的知识产权使用费更是达到280多亿美元 ,逆差超过了200亿美元;而到了2018年,中国企业向国外企业支付的知识产权使用费已达到358亿美元,其中向美国支付的知识产权使用费高达86.4亿美元,也就是说,将近四分之一的费用交给了美国。中国的专利进出口贸易逆差,则达到了302亿美元

然而,在巨大的专利进出口贸易逆差面前,应该对中国制造有更清晰的研究,对制造环节中灰度创新的贡献进行正确的认识。由于大量创新发生在结合部,它往往以双方约定的方式,“静悄悄”地进入制造的现场,成为工厂里那些喧鸣机器背后的秘密。在中国的制造现场,存在着大量的创新,但是很多技术并没有转化为专利。这些场合产生的创新,一旦被描述出来,经常迅速地被模仿。因此,很多企业并不愿意披露这些创新内容。那么这些灰度创新的价值,到底去向何处?

这背后,是一个供应链超级节点的诞生。

中国从2010年开始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2018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超过四分之一。规模增长的同时,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2018年货物进出口额为4.6万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11.8%。无论是需求端还是供给端,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生产和消费供应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意味着,中国制造远远不是“世界工厂”那么简单,而是成为世界供应链的中心枢纽,大量中间产品从这里发出。根据2019年麦肯锡的报告估计,中国中间产品贸易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二。许多国外的工厂,都需要依靠中国的原材料、零部件。这也意味着,即使成品在韩国生产,或者在越南组装,零部件依然深深依赖于中国。

实际上,中国供应链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深层网状结构,漫长的产业链条在这里留有多个不同的节点,从而形成了颇具护城河效应的供应链结网效应。即使有东南亚的制造转移,或者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回流,这种深层网状结构都使得中国供应链的网络优势一时半会儿很难消失。这其中灰度创新的贡献功不可没。正是企业结合节点上的知识交换,以及专利的深度嵌入,使得中国制造通过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稳固地成为全球供应链网络中的超级节点。

灰度创新具有加固节点结合部位的属性,也能起到完善供应链的作用。 L+ZCiSFj6rNX9FTtxlXSl92WIE/dKXTszKQyt1uNTVDP2oQb4nw6feWmONv+Ke0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