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 海 经》(《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
《山海经》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展示的是远古的文化,记录的是大荒时期的生活状况与人们的思想活动,勾勒出了上古时期的文明与文化状态,为后世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
在《吴越春秋》中:“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招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族,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命曰《山海经》。”
从《汉书》到《新唐书》的记载,《山海经》一直被视为具有实用价值的地理书。汉代刘歆在其《上<山海经>表》中他指出:“《山海经》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后世的《隋书·经籍志》以及不少史书,也把它列入地理类。
从汉朝到唐朝,《山海经》的内容被认为是真实的,里面记载的山川河流甚至异物都是可信的。
明清时期,《山海经》有着“古今语怪之祖”、“小说之最古”的评价;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中称它为专讲神怪之书,即“古之语怪之祖”。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称它是最古的小说,云:“究其本旨,实非黄老之言。……诸家以为地理书之冠,亦为未允。核实定名,则小说之最古者尔。”
在该时期,《山海经》逐渐被看作是虚构的作品,由于明清小说盛行的影响,《山海经》的可信度逐步降低,被归入小说之流。
而在近代至当代,《山海经》会根据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和理论,有着不同的性质,其中,该文献最具代表的性质为“上古时期的百科全书”,但在图书分类中又往往被归结为志怪小说。
根据前文《《山海经》有异兽吗?》研究,由于对古人描述生物采用对比的方式理解上的错误 误读《山海经》两千年,使得这本珍贵的古文献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脱离了应有的本质。
《五藏山经》是《山海经》中最古老、地理学价值最大的部分。《五藏山经》全文 15000 多字,山名 347 个,它把我国的山地分为南、西、北、东、中五个走向系统,每个系统中的许多山又被分成若干行列,即若干次经,依次分 2 别叙述它们的起首、走向、相距里数和结尾。“山经”含有今天所说的“山脉”之意,不过当时还只有把山隔成行列的概念,和我们认识的山脉系统不同,没有山势连绵的意义。
从五藏山经来讲,描述了北至贝加尔湖以北,南至岭南,东至辽东,西至阿富汗和缅甸的广大区域的山川地理,山系走向,地形地貌,河流的发源地和流向分布,具体到两座山之间的距离和方向,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上古时期,这一点只有强大的国家机器才能实现。因此,禹王使伯益询问各地山神(掌管各山的部落巫师)土地里数,动植物昆虫,河流分布,神话传说等等从而记录得到《山海经》是可信的。
《山海经》的来源是可信的,那么山海经中记录的山川就是大体可信的。具体到五藏山经,其中记载的山系走向和里程以及河流的发源地都是大体可信的。当然,历经三千多年,很多地方地形地貌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比如由于造山运动古代西海现在已经消失,黄河中下游多次黄河改道,黄河下游的支流都不再可信。
本文《山经考》建立在《五藏山经》可信的基础之上,考证山经的主要方法是以下两个步骤:
(一)、确认山经描述的里程和走向
《山海经》中的里程到底相当于现代多少米?
中次七经记载:又东五十里,曰少室之山,百草木成囷。又东三十里,曰泰室之山。
少室山就是河南嵩山的少室山,泰室山也就是现在的太室山,中次七经记载这两座山相隔三十里;现在里程计算,太室山在少室山东面 10 公里,所以《山海经》中的计量单位里是现在里的三分之二。也就是说《山海经》中的 3 里等于一公里,也就是一千米。有了这样一把尺子,所有五藏山经的长度和形状都可以确定下来了,后边的考证会逐步验证山经的描述是非常准确的。
(二)、对山经进行精确定位
在确定了山系的长度和走向后,理论上只需要确认山系上的一座山就可以让山系回归本位,从而得到一系列山的方位;再通过得到的山与水系来验证,在有了就
两三个确认的证据就可以算作可信的考证结果了。
在考证过程中,有一些明确的河流和山脉可以作为定位的根据。
可以明确的水系有:
(1) 河 即黄河
(2) 江 即长江
(3) 泾 即泾河,渭河的支流
(4) 渭 即渭河,黄河的支流
(5) 洛 是渭河的支流 并不是流经洛阳的洛河
(6) 雒 流经洛阳的洛河发源地在陕西省洛南县洛源镇的龙潭泉。洛河在古代称之为雒水,是黄河右岸重要的一条支流。
(7) 伊水 即伊河,是中国黄河南岸支流洛河的支流之一,源于熊耳山南麓的栾川县陶湾镇。
(8) 汾 即汾河,发源于山西省西北部宁武县境内管涔山脉南麓
(9) 睢水 即濉河,中国古代著名河流,《水经注》有载。睢水故道始自今河南省开封陈留镇浪荡渠。
(10) 济水 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
(11) 湍水 即湍河,长江支流汉江支流唐白河支流的支流, 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翼望山。
(12) 泜水 即泜河,在河北省南部,源出内丘西北,东流入滏阳河。
(13) 丹水 即丹江
(14) 汉水 即汉江
(15) 澧水 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发源地为桑植县
(16) 幼海 即渤海 《山海经》中的渤海指向孟加拉湾。
不明确的水体有:
(1) 西海 很多人认为是青海湖
(2) 东海 并非现在的东海
(3) 具区 有人认为是太湖
(4) 稷泽 因后稷葬于此处而得名
(5) 北海 很多人认为是贝加尔湖
比较明确的山:
(1) 管涔山
(2) 泰戏山
(3) 青要山
(4) 熊耳山 指全宝山
(5) 少室山
(6) 泰室山
(7) 霍山 又名霍泰山,古代四镇之首
(8) 翼望山
不能用于考证的山名:
(1)太行山 现代山系名,古指某个山峰
(2)王屋山 现代山系名,古指某个山峰
(3)天山 现代山系名,古指某个山峰
(4)阴山 现代山系名,古指某个山峰
(5)泰山 古时候没有五岳概念
(6)衡山 古时候没有五岳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