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有自知之明、自觉之感,方有慧心之悟

我们学中医也好,学道家文化也罢,我认为都有初始阶段、中间阶段和高级阶段。初始阶段是意识层面上的认和识,形成知,也就是认识和认知,形成知识;中间阶段是“修习”,通过修身训练,先恢复自觉,唤醒灵感;最后是高级阶段,就是去感悟、捕捉、感受、接受自然和师长心授的玄妙。如果没有自知之明、自觉之感,就很难有慧心之悟。

1. 学习中医的收获:在目前的生活状态下做贵人

如果大家真正关爱自己的身心健康,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我个人认为学中医是个很好的入门的途径和方法。

中国现在的趋势是由富向贵的阶段,以前咱们是贫穷。这就说到“贫”和“穷”这两个字了,以前的白话文运动把这两个字混为一谈了。“我没钱”叫“贫”,为什么叫“穷”了?“人穷志短”是对的,人没钱了就志短吗?马云创业的时候也没钱,“穷寇莫追”难道是别追没钱的敌军?“山穷水尽”“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穷是走投无路的意思,现在两个字都混用了,没钱也叫“穷”,其实不是。北京人说一个人嘴“贫”,你又说了:“贫”是没钱的意思啊,怎么也叫嘴贫了?因为“贫”和“贱”总是一起用,而嘴贫的意思是说这个人嘴“贱”,所以现在中国人之间的交流存在很大的困难,我说的意思和你认为的意思是两码事。平时我们厚朴的学生在训练的时候都必须明确所说的意思,精准地表达。

“富”和“贵”有什么区别?“富”是有田、有余粮,富和贫是反义词,贵和贱是反义词。你去饭馆点菜:“把最贵的菜上一遍。”这叫“富”,是土豪,不是“贵”;根据今天是什么节气、请什么人吃饭、不同体质的客人点菜,这叫“贵”。

“贵”有个特点是个性,现在是商品社会,薄利多销铺货的时代,哪讲究个性?在这个时代,中医居然被诋毁、诟病,中医治好的病为什么不能重复?当然了,世界上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吗?因此,中医的“贵族范”反而被一帮人诋毁。但中医的春天为什么来了?因为现在人有钱了开始追求“我”——“我是谁”,“我”需要什么,什么是适合“我”的……“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是迎合楚王的需要,“我”不喜欢勒裤腰带,就是贵族。

人们在追求个性和品位的过程中,中医被发现了,中医的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个性化的治疗,让中医的人文和人情关怀更加可贵,这是从其他医学那里体会不到的。

希望大家看完本书后至少有以下收获:在目前的生活状态下怎么做“贵人”?记住,这个“贵人”不是穿名牌、开豪车、住豪宅,而是活出自己。中国人遗传的身体物质的基因和文化的基因,注定我们应该成为这样的人,如果抛弃了这些特点成为那样的人,就是在“犯贱”。我经常问美丽的女性患者:“你穿衣服是为了让自己觉得舒服,还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看?”她们的回答一般是:“当别人觉得我好看的时候,我就舒服了!”别人怎么说然后我怎么反应,其实,这种活法还是在“犯贱”。

2.学中医要先认繁体字

199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校庆,我们请启功老先生题写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匾额,用大理石镶在校门上边。启功老先生写的“医”是“醫”,镶上去不久,来了一个人说这个“醫”字不对。最后生生地把这个字敲掉了,从启功老先生其他的字里找了简体字镶上去。我建议大家学中医的话先认繁体字,因为很多简化字把文字的真正意思抹杀了大半。有人说我是危言耸听,那我举个例子看看。

五脏六腑的“脏”,这个字还念zāng,现在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肿瘤患者那么多,都把内脏弄脏了,因此人们看见这个字就觉得很恶心。它是从哪来的呢?是把两个字合并成一个字了。其中“臟”是古字,不带“月”就是“藏”,这是我们古字里的脏 (zàng) ,对应肮脏的是“髒”,念 zāng。读古书的时候这俩字分得清清楚楚。

再看一个字:溪。中医有很多穴位跟“溪”有关,比如太溪穴、后溪穴。我们学针灸的时候就问老师:“什么叫太溪?是很大的一条小河吗?这解释不通啊。”老师说:“古人起的名我也不知道。”“溪”是从哪里简化来的呢?“谿”。它跟哪个字相对呢?“谷”。《黄帝内经》中讲:“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就是说在肌肉丰厚的地方有接缝,很宽的一道沟叫谷,很细的一条窄沟叫谿,它讲的是气。

古人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为六种形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叫汉字的六书。就是说你看到繁体字以后脑子里会出现一个全息的画面,这是中国人高于那些拼音文字民族思维的最大特点。我在美国讲这些东西要用英文翻译汉字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原来我们的祖宗是那么高明。

比如“靈”,描述了一个巫,以口念咒语,沟通天地祈雨,然后雨下来了的过程。中医说到最后是用心体会,汉字简化以后把所有的心全砍了。“愛”,有“心”吧?现在的“爱”还有“心”吗?还有“應”,现在的“应”有“心”吗?

再比如“頭”,为什么带“页”?“頸”“項”是不是也有“页”?颜面的“颜”是不是有“页”?为什么?“页”在这里发音为xiè,指的是头颅,所有跟头颅有关的汉字都带“页”。我建议大家去认繁体字是有道理的。

3. 现在我们活得很混沌

如果你认真研究汉字,会发现我们活得很混沌。举个例子,“元首”不分,元是零,首是一。故元旦、元宵应该叫“首旦”“首宵”。另外,国家元首应该是两个人,抛头露面的是首,隐藏在背后操纵的是元。就人体而言,每个人也有元首,头颅、头面是首 (首级) ,隐藏、包含在头颅内的脑髓是元 (元精) 。惭愧啊,汉人不识汉字。

中国人认字但不识字,“认”是知道字的发音、写法、表面含义,“识”是理解背后的来龙去脉、思维体系。 比如,“咳”不是“嗽”,“身”不是“体”,“疼”不是“痛”,“觉”不是“悟”。“记”不是“忆”,“记”是把外面的东西单线条地刻进脑袋,如“死记硬背”;“忆”是把经历的内在的体验鲜活地重现,如“忆苦思甜”。

秦汉以后汉字含义逐渐模糊,被混淆使用,连文人、士大夫也“消夜”“夜宵”不分了。苏东坡有“明月夜,短松冈”的词句,欧阳修有《生查子·元夕》一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消夜”“夜宵”不分的原因可能与平仄选字有关,宵为阳,夜为阴。

当字义模糊、词不达意的时候,很难想象操弄这门语言文字的人能清楚地理解、继承什么,表达、阐述什么。多少人习惯说“我咳嗽”,而不是说“我咳”,或“我嗽”;多少人说“疼痛”,但分辨不清“疼”还是“痛”。患者搞不清楚,可以理解;大夫分不清楚,就是失职。

学中医也好,学道家文化也罢,我认为都有初始阶段、中间阶段和高级阶段。初始阶段是意识层面上的“认”和“识”,形成“知”,也就是“认识”和“认知”,形成“知识”;中间阶段是“修习”,通过修身训练,先恢复“自觉”,唤醒“灵感”;最后是高级阶段,就是去感悟、捕捉、感受、接受自然和师长心授的玄妙。 如果没有自知之明、自觉之感,就很难有慧心之悟。

先说“认识”,我们现在有些白话文特别讨厌,把古文很精辟、言简意赅的一个字意思,搞得混沌而且复杂,甚至会把一些反义词当成同义词。比如现在说的“褒贬”是什么意思?“褒贬是买主”,就是说这个东西不好的人才是真正的买家。现在的意思就把“褒”抹掉了,只剩下“贬”。其实,“褒”“贬”互为反义词,“褒”是好,“贬”是不好。同样的情况还有我们现在说的“舍得”——“你这么不舍得”,把“舍得”变成了“舍”的意思。

“认”和“识”有什么区别?比如“认人”和“识人”,认人是指肉眼感官层次上对人的分辨、指认,但这会出现问题——如果这个人整了容,你就可能认不出来了。但常言道“剥了皮我也认得你的骨头”“烧成灰我也认得你”,这叫什么?这叫“识”。

“识”是什么意思?你看跟“识”相关的东西都是抽象的,我们经常说一句话:“等闲识得东风面。”把“东风”拿来让你认一认,你肉眼看不见,认不得,但你识得它,是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我出去以后,人家不认得我,但是一听声音,“哦,你是讲《黄帝内经》的那个人”。这叫什么?他识得我。这种“识”是什么?是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了解。

现在大家的问题是认字不识字,写出一个汉字,认得不?认得;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就开始抓耳挠腮。比如,前面讲过的“穷”,什么叫穷?现在一说人没钱,叫什么?叫穷人,可是为什么现在人们觉得没钱就是穷?因为都把“贫穷”两个字一起用。古代讲的没钱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这叫“贫”。“穷”是走投无路的意思,“穷寇莫追”是什么意思?不追走投无路的人,不要把人逼急了,而要围三阙一,给人出路。否则的话,把人逼到绝路上,人家会跟你拼命的。

另外,山穷水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什么意思?为追求理想自己都走投无路了,仍然不放弃。现在如果拿白话文去理解古人的意思,就是没钱的时候我也追求理想……现在都认钱了。

如果我们修炼到了高级层次,可以不借助文字传道。但我们没修炼到高级层次的时候,怎么办呢?只能踏踏实实地去认字、识字。我写过一本书叫《字里藏医》,教大家学中医先从识字入手。我们为什么要逐字逐句地讲《黄帝内经》?就是说,起码在识字这个层面上,先解读一下古人的意思。我们现在活得浅薄、粗鄙、糙,理解不了古人的那种深刻。因此,学道家、学中医,咱们先拿本书,把里面不认得的字,查查字典搞清楚是发什么音,是什么意思,然后听老师讲字本身的含义,先达到一种“认识”。

4.学中医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现在学习中医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们丢失了自己的传统。这个传统的其中一部分就是文化,比如我下面要讲的这几个字——“学”“习”“中”“医”。

“学”“习”本来是两个概念,“学”是什么意思?“人非生而知之者”,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习”是什么意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是两只小鸟在阳光下学飞。如果翻译成英文,“学”是study,“习”是practice。厚朴中医学堂的东面一部分是中医学堂,是干什么的?是study,去“认”、去“识”,去形成你的“知”,提高你的“智”;西面是诊所,是干什么的?是practice,实践学来的东西。我把它归结为“学习”中医。

我经常问,“中”是什么意思?很多人答不上来。“中”是“中原”的意思,关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自古有夷夏之说: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间是一个文明比较发达的地方,我们的文明是黄帝文明,是从中间来的。

“医”是什么意思?“矢”是箭,“匚”是一种容器,“医”的本义是盛弓弩矢的器具。古人打仗经常会用到弓箭,中箭了怎么办?就去找大夫。“医”的繁体是“醫”。“殳”是古代的剪刀和镊子,“酉”是用来消毒和麻醉的酒 (华佗的麻沸散必须用酒作溶剂) 。因此,“醫”就是外科手术的抢救画面。

汉字的造字法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方法,传达的意思都很充分。现在我们的“医”字就剩下“中箭”的事了,后面的事都没了。

因此,我们学习中医或传统文化,一定要先从文字入手。我大概用十年的时间写了一本书——《字里藏医》。为什么会写这本书?我在美国讲课以及给外国人治病时,需要把汉字翻译成英文说给他们听。翻译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自己不识字,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咳嗽”怎么翻译?cough,那是把“咳”翻译成cough,还是把“嗽”翻译成cough?为什么古人创造出两个字?患者找我看病说:“大夫,我咳嗽。”我问:“你是咳,还是嗽?”患者说:“啊,这有什么区别?”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这俩字是有区别的,不然古人为什么造出这两个字?第二,区别在哪儿?我去翻字典发现,咳者嗽也,嗽者咳也。这就像你问,男厕所在哪儿?在女厕所的边儿上;女厕所在哪儿?在男厕所的边儿上。没办法再往下深究了。

为什么要深究?因为 作为一个大夫,要知道每个症状的病机是不一样的,病机不一样,治则就不一样,用药就不一样。

我们不是为了研究字而研究字。我们上大学时说,有痰叫咳,没痰叫嗽。但咳也有干咳,如果有痰叫咳,那干咳算什么?你说没痰叫嗽,京剧老生出场之前都要痰嗽一声,那是干嘛呢?中国人把这个症状分得很清楚:如果你是通过气管的震动,把气管里不干净的气体、黏液、痰排出来,这叫咳;通过逆向运动把食道和胃里的黏液排出来,这叫嗽。

两个痰的来源不一样,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咳是肺的病,嗽是胃的病。 所以治咳要治肺,治嗽要治胃。 其实,古人把咳和嗽分得很清楚,我们现在都把它们混为一谈了。

很简单,认清了这两字,中医治病的方法就知道了。

5.不“识”字,吵架都没法吵

中国古人说话言简意赅,没有那么多废话。为什么?刻甲骨、竹简多费劲,能用一个字说完就不用俩字儿。这是古人的高明和严谨。白话文是什么意思?我们哄小孩儿,穿鞋不说穿鞋,说穿板板;吃饭不说吃饭,说吃饭饭。为什么这么说呢?对幼稚的人就要用幼稚的语言,很啰唆。但啰里啰唆还不可怕,怕的是用着用着就产生歧义了,最后搞得大家不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再比如“走”,古人说的“走”就是“跑”。什么叫“走狗”?翻译成英文是running dog,不是散步的walking dog。“走狗”就是屁颠屁颠跑着给别人办事的人。“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意思是扁鹊转身就跑了。这才符合当时的语境。以前陕北大生产运动中排了个剧目叫《夫妻识字》,我说不对,应该叫《夫妻认字》。因为“认”是指具象,能指认。把犯罪嫌疑人往那儿一摆,这人你认得不?认得,那你了解他吗?什么叫“知人知面不知心”?就是说你对这个人认而不识。识是什么?“识”是高度抽象,对本质、本性的把握,不是指具象。

我们现在吵架都没法吵,貌似我们说的都是汉语,用的都是汉字,但你表达的是你的意思,我表达的是我的意思,或者我作为一个老师想表达我的意思,到你那儿成你的意思了,最后没学好还说中医有问题。所以,大家碰到词的时候,求求你想一想,把它给分开,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识。

举一个例子:疼痛,翻译成英文单词是pain、suffering、ache……但没有一个英文单词能解释它俩的区别。平心堂的张主任研究诗词音律,点了我一下:汉字的发音有阴阳,一声、二声往上挑,属阳;三声、四声往下坠,属阴。因此,中国人把尖锐的、烧灼的、开放的感觉称为疼;把封闭的、沉闷的、阴寒的、闷重的感觉称为痛。阳性的可以用冷冻疗法,比如敷冰块,“疼”字里面有个“冬”;阴寒的可以用开通疗法,因为“痛”字里有个甬道的“甬”,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还有“身体”这两个字。经常有人问我:“徐大夫,锻炼身体好不好?”我说:“你是锻炼身,还是锻炼体?”“啊?这有什么区别?”人活到四五十岁居然连身和体都分不清楚。身是身躯,躯是躯干,体是分支。谁重要?

什么叫四体不勤?不是说胳膊、腿不动?没有胳膊、腿的人还能不能活啊?当然能。所以请问您是健身呢?还是健体?是本重要,还是末重要?但所有在健身房里的人都是在健体,也发生了很多猝死的事件。当气血不足的时候,人的本能肯定要牺牲末梢的血液循环,让血液留在躯干里,这是本能的自我保护。结果,这些人强迫自己的气血往四肢流,最后躯干里没血了,因此导致了猝死。某公司的CEO死在了跑步机上;某足球评论员死在了宾馆,为什么死在宾馆?他喝完酒以后去快走,说要把酒精分解掉。人喝完酒本来心跳就快,如果再让血往四肢流,心脏受不了,只能崩溃。我说这种人为什么死呢?因为不识字。

什么叫“健身”?内家拳健身的第一步就是站桩,胳膊、腿不动,跟树桩一样在那站着,然后所有的五脏六腑开始调整,胃肠开始蠕动,开始打嗝、放屁,这叫“健身”。《黄帝内经》里讲“独立守神”,神的根就在自己的身躯里。

6.反思自己为什么活得太糙

隔行如隔山,医这个行业,不论中医、西医,它的复杂性和变化都是很难驾驭和把握的。如果想学几年医就去治自己的病或给别人治病,很难。但还有一句话,“隔行不隔理”,不论你是做什么行业,你要给我讲清楚你治病的思路和道理,这是可以相通的。 学中医文化,不见得大家非要变成大夫,但要变成一个明事理的人。这样你将来得了病会有一个辩证的态度,有一个从正反面看的态度,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看法。 现在很多人就缺乏这种素养。

比如,很多患者问我:“徐大夫,我消化不好。”我说:“你是消不好,还是化不好?”

消是物理变化。吃块冰,嚼吧嚼吧,咽到肚子里变成零摄氏度的水,再变成跟体温一样的水,这个过程就叫“消”;吃块猪肉,到胃里成肉泥,它还是猪肉,这叫“消”;吃馒头、面条,这都叫“消”。但你吃一口馒头到嘴里突然变成甜味的了,这是化学变化,淀粉多糖变成单糖,你才能尝出甜味。化是化学变化,比如,在消化酶的参与下,把猪肉分解为最基本的氨基酸的单位,吃猪肉长人肉,这是化;庄周化蝶,人变成蝶,这是化……

简单地说,消的过程以口腔的咀嚼和胃的研磨为主,不消往往是狼吞虎咽或有胃病;不化往往是小肠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消化酶一般都在小肠里,包括胰液、蛋白酶、脂肪酶、胆汁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意思是所有质的变化都是在小肠完成的。小肠又叫赤肠,人应该有“热心肠”,小肠的温度一低,吃进东西就不化。不化的表现,第一个就是过敏,西医分析叫“异体蛋白”。为什么有人喝牛奶拉肚子?因为不化。

小肠的温度不高,这是个大问题。现在人们喝冷饮、穿露脐装、吹空调,搞得自己心寒齿冷,纷纷得怪病。因此,有患者说自己消化不好,我要让他把消化分得清清楚楚,消的问题去治胃,化的问题去治手少阳和足少阳,也就是三焦经和胆经。

再举个例子,辛弃疾说:“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就是说到秋风起了,鲈鱼下来的时候,这官我不做了,我回去吃我的生鱼片去。

生鱼片是生冷的东西,不好消化,那么生鱼片怎么吃?

第一,要蘸芥末,我们经常说“葱辣鼻子蒜辣心,芥末辣得鬼抽筋”,芥末是振奋三焦的阳气和元气的,能提高“化”的功能。

第二,生鱼片的底下都有一片绿色的叶子,中医称其为苏叶,性辛温,能解鱼蟹毒。很多人吃了河鲜或海鲜后会过敏,得荨麻疹或拉肚子,中医认为就是中了鱼蟹毒的表现。用苏叶裹着吃,就能解毒,不会得病。如果你已经得了荨麻疹或上吐下泻,赶紧煮一锅苏叶汤喝。

第三,生鱼片的盘子上都有白色的萝卜丝。干吗的?可以消食化积。

第四,还会配一碟红色的姜片。

吃生冷的生鱼片要配辛温辛热、消食化积、解毒的食物。有一个治疗寒痰哮喘的方子——三子养亲汤,也可以治疗食积不化,里面有白芥子、苏子、莱菔子。白芥子是植物白芥的干燥成熟种子,芥末是芥菜的种子研磨而成;苏子的叶子叫什么?苏叶;莱菔子的根叫什么?就是白萝卜。所以,吃生鱼片的三种食材——芥末、苏叶、白萝卜,其实就是我们中医化寒痰的药材。

你说中国人的药和食分吗?这么吃饭能不健康吗?可你看看现在,饭店上一碟生鱼片,里面哪有苏叶?拿个塑料片当装饰。以前人们吃螃蟹都要配姜、醋、黄酒,现在是冰镇啤酒加螃蟹,我说你不得痛风谁得痛风!没文化真可怕!

日本把学到的中国唐宋的文明保留了下来。日本人的特点:轴,你是什么样我就是什么样,不带变的,不耍小聪明。日本人研究《伤寒论》,把一百一十三个方子分析得清清楚楚,但他们不懂得背后的神韵,就研究字数,比如甘草出现了多少次,生甘草出现了多少次,生附子出现了多少次,炮附子出现了多少次……如果这么读书,就读傻了。

中国人讲的是意在言外,给你这些字是一个引导,让你去体会。有一首诗:“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吾乡文章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如果要按字去推,有哪个字说“老子天下第一”了?没有。四句连在一起背后产生的意境,这是其他民族掌握不了的。

炙是什么?就是烤肉?其实,烧、烤、炙都是有区别的。烧是放在火里,直接跟火焰接触;烤是利用火焰外围的辐射热;炙是利用火焰顶端的热。炙了以后一些水和油都能出来,你吃油煎的牛排吃半块就饱了,可是吃炙的肉你能吃好几块。为什么?炙的肉有点儿黑,是苦味的。我们都知道饭焦能消食,因此烤肉的那点黑能消肉积。因为肉本身是有咸味的,而苦能泻心。这就是我们中医的文化。

学完汉字你再去读古书,不由得不尊敬古人,不由得不反思自己活得太糙。

7. 从知其然,活到知其所以然这个境界

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什么呢?形成了我们的“知”,先做到知其然,就很不容易了。比如我爹传我的方子,我靠方子治了很多病,挣了钱,活下来,这已经很不容易了。问题是人有好奇心,他总是想,为什么能治好病?为什么没治好?我觉得,人活到知其所以然这个境界,就有一种快感。一种探索未知,与天地沟通、与古人沟通的那种快感。

如果学中医只活在这个层面上,姑且称之为儒医。儒医有什么特点?很多人夸我:“你真儒雅。”我说:“你这是骂我。”什么叫“儒医”?我说的不是正经的儒,正经的儒比如王阳明,他是要修身的。我说的是诸葛亮骂的腐儒,寻章摘句,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一说起话都是排比句。这种儒医被问到“水半夏、清半夏有什么区别?”就该给你查资料了。他就活在这个层次上,没有知其所以然。

我经常说要恢复“知觉”。吃早饭的时候,我一看旁边有人喝一杯牛奶、吃两个煮鸡蛋,新的一天就这么开始了。我特别想问一句,这么吃进去舒服吗?他们认为这就是补充蛋白质、补钙,关键的问题是他不知道这么吃进去以后舒不舒服。我们看,人家动物活得也挺高兴,挺愉快的,人家也不停地繁衍后代,存活在这个世界上。人家靠什么吃饭?你看你们家狗吃东西前,会先干什么?先闻一闻,因为香是添阳气的,先唤起你的魂,再往里吃,这是魄的事。

我们现在吃的很多东西,有味儿,没气。尝一尝有味儿,但是闻一闻不香,而且食物经过冰箱冷冻,真的把它那个气给消灭掉了,甚至会加邪气。你看一些餐馆卖的什么香辣蟹、麻辣香锅、水煮鱼等菜品里,加了很多调料,甚至一些菜里也有添加剂,加的都是邪味儿。

因此,我在临床上看的很多患者,第一,先教他正确的知识;第二,让他恢复“觉”。

8.称心的往往不如意,如意的往往不称心

前面讲过,在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知,知的汇总叫“智”,这是学中医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在意识层面上对中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个了解远远不够,因为你还缺乏“慧”。

智和慧有什么区别呢?这就说到了中医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一直当作唯心主义去否定的一个东西,即带“心”和不带“心”的问题。我们都说五脏六腑,其实是六脏六腑。为什么叫“六脏六腑”?因为心有两个,一个是手厥阴心包经,另外一个是手少阴心经。

所有的脏腑都带“月”字边,比如“胃”的底下是“月”,“肾”的底下是“月”,“肠”的左边是“月”,三焦的繁体字“膲”也带“月”……

我告诉大家,这里只有一个字不带“月”,而这个不带“月”的心,是指脱离了肉质器官的形而上——神。

中国人讲心和神从来是不分开的。禅宗有个故事:风动幡动。有个小和尚说风吹旗子动,另一个小和尚说就是旗子动,他们争了半天,师父出来说是你们的心在动。很多人听故事一下子就跳过去了,没有深入思考。谁让风动?地球自转;谁让地球转?太阳;谁让太阳发光?银河;银河为什么也在那儿转?宇宙……研究到最后,就是中国人的精气神学说。

神的意思是引出万物者。这不是我说的,是《说文解字》说的。什么叫“引出万物”?宇宙世间万物都是从那儿来的,翻译成英文应该就是god,造物主的意思。中国古代可是叫神州的啊。因此,小和尚的师父出来说是心动。也就是说,讨论世间万物的存在以及运动方式,到最后应该是神。中医讲,心藏神。

还有一个字叫“意”。人们说,“祝你称心如意”“祝你万事如意”。心和意是不一样的。

还有一个禅宗故事:有个小和尚在庙里长大,有一天被带到城里看见了姑娘,就问师父:“师父、师父,这是什么啊?”师父说:“这是老虎,老虎是吃人的。”晚上回庙里以后,小和尚翻来覆去睡不着。师父问:“你在干吗呢?”小和尚说:“我在想老虎。”

男人喜欢女人,这是本心;师父教他女人是老虎会吃人,这是后天培养的意识。小和尚之所以辗转反侧,是因为心和意在打架。现代人活得痛苦的原因也是如此,于是在人前装一套,回到家里是另外一套,心理素质差点的就会崩溃。

因此,称心的往往不如意,如意的往往不称心。如果顺从本心的话,将来会活得舒服一点。但我们现在都活在意识层面,做给大家看的。一些女同志穿的衣服不利于健康,我说:“你能不能把那个紧身衣、束身衣脱了,冬天你能不能别穿裙子?这样你会舒服一点,健康一点。”她说:“别人觉得我好看,我才舒服。”

现在的中医教科书把心藏神的“神”翻译成mind,这是不对的,mind是意,是可以变的,比如make up your mind,change your mind。但心是与生俱来的,不可以变的。很多人到死也不知道有两个“我”,一个是与生俱来的,另一个是后天塑造出来的。

一个姑娘找对象,她找的是能让她怦然心动的;而姑娘的妈妈替她找对象,动的是“意”,她要考虑这个男孩的收入怎么样,有没有房子,结没结过婚,如果离婚了有没有孩子……这都是后天意识层面的事。但合丈母娘意的,往往闺女不动心;闺女动心的,往往丈母娘不满意。很多家庭悲剧就这么发生了。

有些人没学好钢琴,非逼着孩子学钢琴,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结果孩子会很痛苦;有些人到父母死了以后,才去选自己喜欢的工作;有些人在退休以后,才找到自己发自内心喜欢的东西……

能活得完全从心所欲很难,我们只能在心和意之间尽量找一个平衡点。你要是完全为了爱活着,就不要结婚了,结婚完全是后天的意识行为,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我们要在其中找平衡,要了解自己。

以上“认”“识”“知”三个字还是意识层面的东西,离学好中医差了最关键的一步——动心。下面三个字就进入了“慧”的层次——“觉”“感”“悟”。

9.中医的本源是“巫”

中医的本源是“巫”。在古书中,巫是能沟通天地、鬼神,身体感觉能力非常强的人,但传到后世,人心逐渐涣散、没落,人逐渐退化,丧失了这种本能。这在《庄子》里有很多相关的论述。秦汉以后,“巫”分成了两支,一支进入了庙宇,成为现在所谓的道教;另一支入世,就变成了现在的中医。

在华佗、张仲景那个年代,还有陶弘景、葛洪、孙思邈等人都是道和医不分的,是一体的,从唐开始就变成儒医了。道家是讲修身的,处于静的状态。人只有在静的状态才能开慧,恢复敏锐的感觉能力。儒家是到唐宋的时候把道和佛的东西都拿过去了,全变成了纸面上的东西。

如果一个人没有修身的功夫,就体会不到经络、药性,怎么做大夫?只能寻章摘句,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就变成腐儒了。

最后道家隐居山野,中医也没落了。中医没落不是现在的事,从唐以后中医基本上就没落了,没落的标志就是中医和道的分离。

10.恢复“觉”,恢复魄力

“觉”是什么?我们经常说“感觉”,“感”的层次,其实要比“觉”高得多。从现代医学来讲,“觉”是基本的,就是神经和脊髓的反射。比如你的手碰到了装开水的杯子觉得烫,就会把手收回来,这叫“有觉”;如果手放在杯子上被烫伤了,这叫“无觉”。喝点凉水胃就不舒服,吃点冷饮胃就难受,这叫“有觉”。

现在很多胃病特别重的人,吃嘛嘛香,吃什么都没事,认为自己有一个铁胃。这种人更可怕,查出来都是很重的病。我一直讲,吃水果要吃应季、当地产的,因为水果本身有一种酶,会破坏我们的口腔黏膜和胃的黏膜。那些得病的人经过一些调理以后,慢慢觉得吃水果难受。但现在的人不停地吃水果,最后不难受了,这不是好了,而是“无觉”了。我培养学生,首先会让他们恢复“觉”。

怎么让他们恢复“觉”呢?通过学“茶道”课,我会请非常好的老师教学生们体会喝茶之道。同样的茶,同样的水,同样的杯子,不同人泡喝出的味道不一样。大家开始都不信。这有什么?都是水嘛。哪知道带着病气的人泡出来的茶,就带有一种很邪恶的味。

我一个乳腺癌患者,泡茶以后,让大家尝,结果我们的茶叶老师喝完很难受。总之,学完茶艺课以后,大家对“觉”的感觉就在逐渐恢复。

我们还有烹饪课。上烹饪课就告诉你:同样的材料,同样的程序,不同的人炒出来的味道不一样,甚至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炒出来的味道也不一样。这是中国人跟天地交流的基本条件。你这方面感觉都很迟钝,再往深处学,那不大可能。

我有一个学生,他以前打篮球被篮球砸到脸上,眼镜都碎了才反应过来。后来练了一段时间站桩后,他说:“我的眼镜再没被篮球砸坏过。”这是种本能的反应。换句话说,如果你的魄力好,一股邪风吹进来,你的腠理马上就闭合了,邪风进不来了;如果你的魄力差,邪风就灌进去了,在身体里游走,你还没反应。我们通过这个训练,可以让自己的觉恢复。

11.感和觉的区别是什么?是深层次动心

鉴别真假中医有个标准——给你号脉的时候,大夫的手是否是热乎乎的,因为手是热乎乎的代表气能过来。我希望大家能恢复觉,在觉的基础上体会中医讲的气。

再高一个层次——感,就不是低级的神经反射了,而是完全触动了我们的心神。这种感被我们称之为通感,是全息的,是一叶知秋,窥一斑而见全豹的,甚至是可以穿越时空的。也就是说,通过只言片语,通过你提供的一点信息,我可以知道你这个人的全态。这不是第六感,而是人的本能,是每个人都有的。只不过经过几千年的进化,我们把后天的意识培养得太强大,把先天的本能丢掉了。

感和觉的区别是什么?是深层次动心。以前流行一个段子:摸着老婆的手,好像左手摸右手,一点感觉都没有。其实用错字了,触觉还是有的,但是当年谈恋爱时怦然心动的感没了。如果大夫看病,能体会到患者描述的肉体的症状、体征背后的病机,就是感。说起来太容易了,但没有前面的认、识、知的积累,没有觉,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很难上升到这个层次。

我妈的老师原来住在四合院里,大门后有个影壁。患者到家里看病,一过影壁他就知道这个病该不该他治:患者一过影壁他就心慌,这个病是不治之症;多重的病,哪怕患者被担架抬着进来,过了影壁他没有心慌,这就能治。现在说起来,到感这个层次可以做无言的交流,可以口传心授,可以拈花微笑,可以不借助于文字,甚至语言都是多余的。

其实,每个人都有过这个层次,就是真正谈恋爱时的状态,情侣间默契、心心相印。这个东西没法用语言表达,love you more than I can say,接近于道。到这个层次,可以了解到人的魂魄、情绪,也就是我们说的身心疾病的“心”的状态,可以解决一些普通大夫解决不了的病,也就是说会挖到患者的病根,甚至会深入他的内心,把多年前深深刻在他脑海里的感情、情绪、情感伤害一点一点挖掘出来。

有些人我也不敢治。我很清楚地记得,我中学同学的夫人得了精神分裂症,大老远从大同跑来找我。他们一进诊室的门,我的左脸就发麻,他的夫人那会儿正处于不正常状态,说:“嘿嘿,徐大夫,你跟别的大夫一样,一见到我脸就抽。”这是一种感觉,你让我拿语言、逻辑表达,表达不出来。

科学是认识真理的一个方法和途径,中医也是认识真理的一个方法、途径,咱们互相配合、借鉴可以,如果你拿我符合不符合你的条件来评判我,你是有点一厢情愿。

12. 我们现在都是“宁信度,无自信也”

我现在给很多患者治病,都会让他先恢复知觉。 “知”是学习防病养生的基本道理,而“觉”只能靠自己,谁都替代不了。

什么叫“觉”?喝口水是冷的还是热的,吃个东西胃舒服不舒服,你应该是有觉的。动物无知但有觉,因此大部分活得很健康。我们现在无知无觉,动不动喝杯冰水再吃饭,不知道好不好吃,也不知道饱胀的感觉。美国为什么有那么多大胖子,因为无觉。

我治胃病,不怕患者说“我胃疼”“我反酸”“我胀气”“我打嗝”……我怕那种一摸肚子冰凉,但这个人吃嘛嘛香,这种患者赶紧去做胃镜。什么意思?家里着火了,报警器响了,这种人不是去灭火,而是把报警器摘了。同样的道理,受伤以后用冰块一敷,不疼了吧?那是觉没了,但伤口还在。疼痛是人体的报警信号,是要让人歇会儿,有的运动员却打封闭针接着跑。困了就该睡觉了,但现在的年轻人喝罐红牛接着熬。

前不久又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猝死了,开淘宝店熬夜熬的。厚朴一个学生的老岳父已经七十二周岁了,因为痛风来找我,我给他做检查的时候发现肚脐周围阴森森的,冷硬块从中脘到下脘都有。我就问老先生胃难不难受,老先生说:“我一天吃很多水果,吃饭不忌口,胃没毛病。”我开了两周的药,老先生吃完之后症状稍微有所缓解,但硬块不散,我说:“你去做个检查。”

老先生很倔,就是不去。但吃完第二次药,他开始胃疼,于是去医院做胃镜,做第一次,大夫说颜色不对,但取活检没查出问题;做第二次,在幽门附近取了九块,还是没查出来;大夫很负责地说不行,得做第三次,结果查出了胃癌。癌症肯定不是吃我开的药吃出来的吧?两周里我干了什么事?我把他胃里阴寒蒙蔽的东西刚化开,他的觉马上就回来了,觉得自己不对,但是一查还是晚了。

我们现在都是泛科学化了,都只相信仪器。其实,韩非子在两千年前就说:“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他宁愿相信尺子,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我们现在只相信仪器对自己的检查结果,不相信自己的感觉。现在出现了特怪的现象,一个人浑身不舒服,到医院查却什么都正常。

你要是相信老天爷造我们的时候,给我们匹配了很好的觉的系统,那请你呵护它、关心它,不要糟蹋它。多少人一头热汗,一盆冷水就浇上去了;有多少电视里播着孩子满头大汗跑回家,拿杯冷饮咕嘟咕嘟灌下去,这都会造成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13.中医是贵族,只能在小范围传播

中国人特别强调饮食。现在人总是琢磨吃什么好,这是分析化验的。其实,中国人有一句古话叫“胃喜为补”,你从小生活在哪里,有什么样的习惯,体内有什么样的消化分解菌群组织,就形成了这套系统,你吃的就跟别人不一样。我们现在都按照科学的方法给自己吃——每天要吃多少克蛋白粉、多少片维生素,吃到最后你感觉活着都没意思。因为这是人最基础的需要,控制它的东西叫魄。

魄比神相对低级,但这是自我保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一盆滚烫的开水,你把手放上去立即拿开,这就是本能的魄的反射;如果你把它提高到意识行为,心想“哎呀,水有100摄氏度吧,100摄氏度会烫伤表皮、真皮,起泡、留疤”,然后再把手拿回来,手就不能要了。我治过的很多患者说以前吃凉的没事,现在吃点凉的就不舒服,我说:“恭喜你变成‘贵族’了。”

通过站桩和静坐,人们能觉出经络气的运行,但从认、识、知的层面没法转达。你没吃过梨,我告诉你“梨者酸也,味似话梅加糖”,说了半天你有印象吗?红烧肉是什么滋味?你要去尝才知道。这种觉能体会到经络的运行,初期体会到的是十二正经的循行,练到高级的层次能体会到奇经八脉的运行。

14. 身体不调好,那情绪也好不到哪儿去

怎么训练一个人的“感”呢?这涉及道家修身的问题。其实,“感”是一个回神。怎么回神呢?“独立守神”。我的学生都要练内家拳、站桩。我不强调静坐,因为我坚定地认为,如果没有师父的护持和指引,静坐的人很多会出偏。而且我知道,很多病态的人练功,会加重他的病态。邪人信正法,能把正法闹邪。而且我认为, 如果一个人身体的疾病不调好,所有的念头和情绪都好不到哪去。 但现在很多人不调身体,上来就要入道求佛,上午拜了师父,下午就要得道。

《黄帝内经》讲了:“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 (qiè) 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因此,通过站桩的训练,这种貌似傻呆呆地在那儿站着的人会发现,自己开始有知觉了。感觉在恢复,身上有地方在发热,有地方在冒凉气,有地方在动……其实,这是运。平时,大家都在动,很少能运。通过站桩的训练,至少练习的人手会变得很温暖、很润。总之,人的气脉疏通以后,就会有感。

感是很神奇的,神奇到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从上班到办公室的路上,走到半截,突然想起一个多年不见的患者,这人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而我一进办公室,他就坐在那儿。我的学生说:“你是不是看见他了,或者看见他的车了?”没有,完全是一种感觉。有的患者往那儿一坐,我会对他说:“哎哟,你的膝盖太凉了。”“哦,你怎么知道?”如果在“觉”的层次上,你必须摸他才知道他凉。那么在“感”的层次上,他在那儿坐着你就知道。而且有的人你看一眼就讨厌,不想跟他多说话,就离他远远的。

你的神气强大以后,一些邪恶的人看你就躲。原来他会往你的身上扑,坑你一下、绊你一下,等你的神气足以后,他闹不动你,就往外跑。而且跟你的气、频率接近的人,会慢慢地聚在一起。总的来说,这种感真的是妙不可言。

我们经常讲一个成语叫“惟妙惟肖”,形似叫肖,神似叫妙。可是我们现在就长得一个中国的样,我们不是“不肖子孙”,而是“肖子孙”,但我们都是不妙子孙,因为我们的神的状态,跟祖先差得太远。

大道至简,还是那句话,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5. “道、理、德、法、术、器”

发展中医的层次应该有很多种,就像现在的中医粉学中医一样,最低的层次是从有形的物质——“器”的层次开始,他不管背后的道理,脑子也不够去理解背后的道理,就说:“直接告诉我吃啥吧。”这是最低层次的想法。

在“器”的背后有一个层次叫“术”,不依赖于物质,比如刮痧、艾灸、站桩,掌握一项技术,相对高级一些。

更高的一个层次是“法”,法是历法,“法于阴阳”的意思是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调节生活,昼夜、四季的变化是日的变化,阴晴圆缺是月的变化。古人是把人放在宇宙的状态下观察的,人的身体出问题不是人本身小范围的事。

西方有日心说、地心说,中国是什么心说?厚朴开设的课程有星象课、历法课,现在星象都是西方的星象,比如双子座、处女座,中国有二十八星宿,由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各七宿组成。

在我看来,天文学是一切科学的母学,不懂中国天文学,想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很扯的事。

中国有日历、月历,还有著名的北斗历,“斗柄东指,天下皆春”,因此,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能用北斗的勺子指出来,北极星其实是银河里的一部分。为什么叫汉族?其实是星汉,中国人认为自己是银河的子孙,星汉灿烂,汉是银河的意思。中国人的宇宙观远远超乎普通人的想象。

16.学中医的最高境界——悟

最后,学中医的最高境界——悟。悟是多年的积累、心性意志的磨炼在刹那间的爆发,类似道家讲的得道、佛家讲的开悟。我们经常说觉悟,觉和悟是两回事,觉在前面,悟在后面。

向来修佛、练佛的多,成佛的少,这个境界很难达到,但起码我们知道方向在哪儿。达到这个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黄帝内经》说得很清楚,这种人是“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还可以“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需要手机吗?需要飞机吗?道家从来是反对这种外来工具,讲究修身的,“宁可舍其巧而取其拙”。

很多人看不起我们。三个指头看病能看好了,说明咱有本事。现在如果你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大家会觉得你有水平;如果你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大家会认为你不值钱。

17. 为什么整篇《黄帝内经》不能被通俗地讲一遍

很多人说:“那你把《黄帝内经》给我们通俗地讲一遍。”我说有些篇章可以通俗地讲,绝大部分篇章不可能通俗地讲。你想拍出好的照片,一个是训练自己的技术,调光圈、对焦距,还要各种构图、取景等,你得去学。但大多数人不会去学,他说:“我就要拍。”那只能使用“傻瓜相机”。但世界上谁挣钱最多?肯定是生产“傻瓜相机”的人,因为大多数人不愿意去学。

现在这种知识付费追求流量的社会,很容易把课程做得偏通俗、庸俗。我还是坚持《黄帝内经》里的那句话:“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

我以前提过一个口号,叫“普及大众,服务小众”。我觉得这十年普及大众的事已经做得够多了,现在我在做一些服务小众的事,因此我们并不追求流量。我们之前对话的《黄帝内经》是收费节目,有人觉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不收费,其实也有成本。还有一些人在说收不收费,我觉得很多人小时候缺爱,长大后就需要无条件就能获得的东西。其实,厚朴已经做了三年的免费课程,可以供大家学习。另外,收费的目的是一个过滤手段,让听众的层次更加分明一些,为我们将来做一些更小众的事做铺垫,这就是我的初衷。

我从小跟母亲一块儿学中医,小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替我妈抄医书,这件事对我的影响特别大。通过抄书,第一,我认识了很多繁体字;第二,我也慢慢地接触了一些《黄帝内经》的思想。

记得我第一次抄书,抄的是《黄帝内经》里的“病机十九条”,这是学中医必考的,讲的是根据什么症状来判断疾病的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比如“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我当时认错了字,还以为抄的叫《黄帝肉经》,可能是那时很想吃肉的缘故。

真正开始读《黄帝内经》是上大学时,北京中医学院专门开有《黄帝内经》课,但是有点遗憾,我们不是按书的原样一章一节地读。我们的课程叫《〈黄帝内经〉选读》,一些老师把《黄帝内经》的某些语句、段落摘下来,放在一本书里,给这篇起个名叫《阴阳》,然后就开始讲《黄帝内经》。比如某章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样的话,前后没有连贯,就觉得有点断章取义了。

《黄帝内经》是讲道的,不讲术,甚至都不讲法。当时中医系培养的是大夫,我觉得它跟临床看病好像没多大关系,因此那时我就为了应付考试。基本上考完试,我就把它扔在一边,后来慢慢地我也就忘了。

到了毕业临床的时候,我更觉得它没啥用。但等我真正经历了一些人生的挫折、起伏、悲欢离合之后,突然某一天,我又拿起了《黄帝内经》来看,当时看得都想流眼泪。为什么?古人都给你说了,哪种症状是怎么回事、怎么应对,如果应对不好,你会得什么病。

像我们现在社会压力过大导致的狂躁症、抑郁症,打开《黄帝内经》一看,《灵枢》部分专门有《癫狂篇》。人癫的时候是抑郁,狂的时候是狂躁,古人分得很清楚。它说:“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然后说对付它要怎么治、用什么药、扎什么穴或灸什么穴,都写得清清楚楚。我突然发现,自个儿居然这么多年都是捧着金饭碗在要饭。

有人跟我说:“你解读的《黄帝内经》跟别人不一样。”我说:“这是我这些年来看病、讲课的经验总结。”经历了很多事以后,自己静下心来读书的时候,我才突然感觉《黄帝内经》原来是这样一本好书! 我劝大家学《黄帝内经》时不要着急,要反复看、反复琢磨、反复对照自己的生活去体会。中国人的学问是通神的学问,不是意识 学问。

大家都听过马三立的相声《逗你玩》,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可有的人还是一遍一遍地听,为什么?就是享受那种能触动你内心的感觉,包括看京剧或其他传统戏剧也是一样。很多人对整个故事情节了如指掌,为什么还坐在那一遍一遍地反复听?因为他们通的是神,调的也是神,这是另外一个层次的享受。

18. 《上古天真论》是一篇反映道家高屋建瓴的文章

有的读者说《黄帝内经》有很多地方读不懂,这样的话,大家可以找能看懂的地方看,反复看。随着你阅历的增加,某天你会觉得,原来看不懂的地方突然看得懂了,而原来貌似看懂了的地方,突然又不是以前理解的那个意思了。

《黄帝内经》为什么叫“经”?经是真人说的话。能写出《黄帝内经》这本书的人,都是达到了真人和至人的境界,并且他们已经帮我们落实到了文字。这样的经典之作值得每个人反复地读。

最后,稍微总结一下《黄帝内经》里最重要的一篇——《上古天真论》。

所谓“论”,大家要记住,在古代经典的书上,只要带“论”字的都有问答。没有问答的叫“篇”,比如《黄帝内经》中的《血气形志篇》。

《上古天真论》是反映道家或中医养生思想的一篇高屋建瓴的概括性文章,它可以分成三大段:第一段是黄帝问,为什么有些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就这个问题,黄帝的老师岐伯讲到了“上古之人,其知道者”,他们是怎样养生的,而当时的人又是怎样作践自己的。

黄帝关心的第二个问题是人的性功能和生殖能力,这也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岐伯又回答,关于人的生育功能,女人是以七年为一个变化周期,男人则是以八年为一个变化周期。如果一个人善于养肾精、养肾气,并且能保持“气脉常通”“肾气有余”,他就会享受到天赋的性快感,即使到了比较大的年龄,他也能保持生育能力。

最后一段是岐伯真正让黄帝灌顶、开窍的话,他告诉黄帝,在已经剿灭了蚩尤、打败了神农氏一统天下之后,他还应该有什么样的追求。这就是给他指路——争取做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这是做人的四层境界。

19.为什么不产在中国的药也叫中药

很多人说,出产在中国的药叫中药,我们中医讲地道药材,比如川芎、浙贝,山西的党参、黄芪,东北的野山参……其实,这种观点不对,中医有很多药是从外国进口的,不是产在中国,比如乳香、没药等。

为什么这些不产在中国的药我们也管它叫中药呢?什么叫中药?不管它长在哪儿,哪怕长在月球上,只要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下运用,就叫中药。很多人跟我抬杠:“这些药实实在在有效果啊,跟用什么理论指导有什么关系?”

从民国开始,就有人提倡“废医存药”,意思是中医没用,中药有用。那我问你,你跟厨子炒同一种菜,原料一样,为什么炒出来的味道不一样?下棋的棋子有用,棋手没用?那咱们上来就比谁的棋子多吧。

一些浅薄、粗陋的人只能看到有形的物质,看不到背后使用它的思想。抗日战争的时候为什么日本人有坦克、掷弹筒、三八大盖,我们只有红缨枪、“汉阳造”,但最后我们赢啦。同理,乐队要乐手就行,要乐队指挥干吗?足球队员上去就踢球就行,要教练干吗?因此,我们先讲中药,是想说明什么叫中医。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广义的中医包括很多民族的医药,比如藏医、蒙医、瑶医、傣医、壮医等。我在这里讲的是狭义的中医,也就是汉族的医学,源于中国最古老的道家传承。我们都知道《黄帝内经》,黄帝之前有神农,神农之前有伏羲,这是一脉传承下来的道家的哲学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诊断、用药,以及针灸、按摩、刮痧、推拿等方法,就是中医。

有些人总说中医是玄学,在中国,“玄学”是贬义词,但我觉得这是夸赞,为什么?因为研究抽象的人都很高级,摆上棋盘、棋子下棋,这是低级水平。高手干吗?下盲棋。

亲临战场第一线,这是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看不见具象的,这才高级。

20. 层次低的人上来就是比东西,层次高的人不看东西

大家首先要学中医的精气神理论,就会知道世界不仅是物质的;其次,阴阳五行理论解释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中国古人的智慧早把这些貌似不相干的东西联系了起来,而且发现了它们内在的规律。

另外,我们还要学习中医的藏象理论,藏象不是解剖,解剖看到的是有形有质的东西,比如我们切开一个胃,这是解剖,但回答不了胃为什么蠕动,为什么不蠕动;什么时候蠕动,什么时候不蠕动;为什么胃壁上会长溃疡……

有的人说中医不学解剖,我们也学,但我们发现只学解剖没有用,要能解释解剖背后的东西才有意义,这才是中医。

世界是物质的。但是我问大家一个问题:物质的背后是什么?如果把一支粉笔无限分下去,分到最后它是什么?人的身上长一个肿瘤是物质的,但它最初是什么状态?现在一说我们要研究到分子生物学的水平,那分子的背后是什么?分子再分是什么?原子再分呢?分到最后是什么?

前面讲过医的繁体字“醫”讲的是中医的治疗行为:一个人受了箭伤去找大夫做治疗,大夫用酒精麻醉、消毒这么一个完整的过程。医的异体字是“毉”,讲了谁来做这个事——巫。我们经过这么多年的教育,已经成功地把“巫”当成了一个贬义词——巫婆、神汉装神弄鬼。其实,我认为能沟通天地鬼神的人是很高级的。

很多人说:“要批判地学习中医,要扬弃。”我说你们把自己当成谁了?还有一些中医说:“我太自卑了,我们的祖先居然是巫。”但在我的定义里, 巫是中华民族或炎黄子孙值得骄傲的高级的智慧分子。

21.学中医要坐而论,起而行

讲到“文化”二字,人们都认得;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就说不清楚了。我把这两个字简单解释为文字和教化,意思是它是两个概念。文以载道,“道”可以通过文字的方法表达出来一小部分,但更大的部分连文字都表达不了,因此古人说圣人教化是口传心授,不著文字,直指人心。

想学中医的文化,有两个方法:第一,借助现在残存下来的中医古籍去认字、识字、读书,但是别以为把《黄帝内经》都背下来就懂中医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时候说过,有一帮腐儒,“寻章摘句,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就是一些纸上谈兵的人,因此第二个方法就是,还需要教化。什么叫“教”?就需要老师去“传帮带”,言传身教地感染学生。古代学医为什么要给老师打杂三年,你以为是虐待童工?那是在教,是一种无形的感染,是一种对心灵的震撼和影响。

从我学医的经验来说,学习中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从文字、读书着手;另一方面要去拜师、见习、实习、锻炼。我们经常说学习,翻译成英语就是study,之前说过,学和习是不一样的,学是我讲你听,你看书;习是实践。

很多中医一说就是“我能治癌症”,我说别说治癌症,我今儿个感冒发热,明天你给我退了。别想着说是别人不承认你,就总想干一票大的。你看儿童医院排着长队,抱着孩子的爹妈那焦灼的表情。我当时跟裴永清老师抄方的原因,就是发现裴老师在门诊治疗发热没有超过三服药的,基本上半服药下去热就退了。老师说了一句很逗的话,“《伤寒论》是治什么的?《伤寒论》的开始就是抗感冒,学了半天《伤寒论》结果不会治感冒?”大家学习中医要坐而论,起而行。

学中医别好高骛远,别指着我今天告诉你一个什么方,你就出去说能治什么病,别害人了。以前有个秀才去考武,结果没射中靶子,把报靶子的射死了;后来改学文,屡试不第;最后学医,有天自己病了,“自拟其方,服之,遂卒”。

22.中医能把人根本意识不到的东西找出来

我们现在看病的痛苦是什么?排了三小时的队,看病只有三分钟,这种用户体验是很失败的。语言是打开心灵的钥匙,西汉枚乘写过一篇汉赋叫《七发》,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楚太子有疾,一个说客前来看望,通过相互问答,之后说客带着楚太子神游,说哪有美丽的风景、哪有好吃的、哪有好玩的……结果说了七段后,楚太子豁然汗出而愈。

为什么大家那么喜欢听郭德纲的相声,他有一种气场能带你跟他去神游,这是巫的一种本事。巫在古代都是戴着面具的,南方有傩戏,京剧有脸谱,古代好的戏剧表演艺术家能把人带入一种气场、状态,让你跟着他哭,跟着他笑。包括现在优秀的影视剧演员 (老戏骨) ,就很入戏。入戏是一种什么状态?就是所谓附体的状态,就是你想表达的东西在某种特定状态下不是你的意识想出来的。

我有个患者是这么描述他失眠的症状的:“徐大夫,我知道自己在睡觉。”大家体会一下这种感觉,这是典型的“心”和“意”的分离。人活一辈子最幸福的事是心和意的合一,如果心和意总打架,这个人就活得很纠结、很痛苦。

如果一个老师知道自己在讲课,那么他肯定讲不好,因为没有进入状态。我讲课从来不用讲稿或PPT,因为是发自内心地讲我相信的东西,这是装不出来的。如果你讲的是发自内心相信的东西,就会有种感染力。为什么现在很多老师讲课没人听?因为他在讲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

咨询说白了就是通过语言的诱导让你改变想法,说得更高级点,如果这个人进入状态了,再和你说话,这就叫祝由。

祝由的本义是祝说病由——你的病是怎么回事,我帮你搞清楚。我们发现,现在的患者对病的好奇心远远大于被治好的兴趣,治不治好没关系,就想搞清楚这个病是怎么回事。中医是最讲道理的,能告诉患者的病是怎么回事。如果中医解释不清楚,就说明他没学明白。

中医能把人根本意识不到的东西找出来。举个例子,有个大夫给患者看胃疼,一号脉说:“你受到了惊吓。”原来患者前一天晚上吃饭的时候,他们家孩子乱跑把大衣柜的玻璃撞碎了,他受到了惊吓,一口饭堵在胃里就开始胃疼。

当你安静地进入某个状态时,当时的原因、原景会重现,就能体会到当时的状态。

有的患者找我看病,我会拿纸或本子记录下他的症状,然后逐条解释。厚朴中医看病是三级医师负责制——接诊的是助理医师,出诊的是医师,我在最后。2010年8月份以后我就不接受挂号了,因为看不过来,厚朴中医有个口号是“服务小众,普及大众”,我只服务一小部分人,只给我的学生和学生的直系亲属看病 (直系亲属包括生你的、你生的) 。为什么只包括直系亲属呢?因为中医还要处理患者和家属的关系,而且只有直系亲属我才能负得起责任,什么七大姑、八大姨、丈母娘,轮不到我说话,治好了没功,治不好还有过。整个咨询过程是由助理医师和医师完成的,详细地给你回答所有的问题,给你负责咨询的医师是坚定不移相信中医的人,是由厚朴培养的三四年的学生来完成这个工作。

23.身心健康评估

这也是厚朴中医的一个特点。西医有体检,我本来想起个名字叫身检,后来想想还有心的问题,身检、体检都不合适,干脆就叫身心健康评估。我的《字里藏医》里的第一篇文章就叫“健康”,临床上能见到不健也不康的、健而不康的、康而不健的患者,因此我这套系统叫身心健康评估。身心健康评估的流程是由两个医师接待一个患者,耗时一小时至一个半小时,把全身检查一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关注三个问题:第一个是自觉症状,告诉我哪里不舒服;第二个我们更关心的是体征,体征是什么?比如你去体验的时候,感觉没什么不舒服,但我能检查出你的不舒服。

体征有两种,一种是阳性体征,一种是阴性体征。阳性体征是身体觉得没什么不舒服,但一摸某个穴位就觉得很疼,你没意识到但身体已经有感觉了,一般西医叫压痛点,中医叫阿是穴;另一种更可怕的是阴性体征,比如说身上长了脂肪瘤、乳腺结节,我们摸到这个地方不应该有东西,而且摸上去你一点也不疼。阴性的更可怕,当借助外力感觉到疼的时候,说明人的气还能关注到那,怕的是阴性反应。这些反应我们都要检查出来。

我们用的是古法,叫三部九候,即上、中、下三个部位都要找三个动脉搏动点 (一共九个动脉搏动点) ,来查看患者气血的虚实、阴阳的情况。古代的中医看病要摸一遍患者的全身,现在的中医没有这么干的吧?现在的中医号脉都是独取寸口,然后开药。独取寸口是扁鹊用的方法,在扁鹊之前或和他同时代的人用的都是三部九候。我们恢复的古法叫三部九侯。我们检查患者的身、体,检查胳膊和腿上的经络,检查胸、腹、后背、躯干上的穴位,然后找出他的反应点。举个例子,你有抑郁症,但假装没有,你骗不了我;反过来,你挺健康的,但为了骗病假条就说自己抑郁了,我一摸:“别装了,回去好好上班!”

大家都认为中医好像玩虚的、玄的,我给你落到实处,让看不见气、体会不到气的人得到指标,而且指标消除了,你的症状也就都好了。在身心健康评估中,我们还涉及一个问题就是要关心你每天做不做梦,都做什么样的梦,因为梦境是人放弃意识以后最真实的内心流露。凡是白天做什么事,晚上就做什么梦的人不是睡着了,而是昏过去了,因为心神根本没有得到真正的休息,这是考察内心的一个方式。在我治病的过程中,患者的梦境会改变。

举个简单的例子,抑郁症患者都会梦到很脏的厕所,进去以后没法下脚,随着治疗的进行,厕所会变得越来越干净。是谁“打扫”的厕所呢?是大夫!因此,大夫干的是“刀尖上舔血”,又脏又累的活。人们都不愿意跟衣服脏的人待在一起,其实我们看的患者都挺“脏”,这种“脏”体现在痰湿、污浊、瘀血等方面。

另外,我们问梦境的同时还要问患者的饮食习惯、出生地和久居地,为什么?异法方宜。比如给四川人开附子就得多开点,因为他每天吃麻辣的东西,炖肉都放附子,而你给北京人这么开就不起作用。

经过这么一个详细的身心健康评估过程后,我们会告诉患者一些天命的东西——你生下来就是这样,改变不了,这不是唯心主义。比如,我们会告诉他有艺术范儿,细腻、敏感 (有的人表现为小心眼儿) ,这种人特别容易受伤害;还有些人心胸宽广,但后天在江湖漂、挨刀太多,受伤太大……这些我们都会给出非常详细的书面报告,告诉患者应该注意什么,还有相应的饮食宜忌、运动方案;还会提醒大夫,我们已经做了全面检查,患者身体上哪有阳性和阴性的反应点,在治疗上应该注意这些事项。

24.养生的最高境界——养心

养生,可不是吃点什么的问题,而是你要如何过好这一生。

我个人认为,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很多人达不到。雍正办公的地方就叫养心殿,什么叫“养心”?

从意识层面来说,很多得抑郁症的人生活各方面条件都挺好,但就是高兴不起来。身边也没人分析为什么,就说“你应该高兴啊”“你为什么不高兴”,这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内心的东西。我们现在的教育都是意识层面的教育,都是顺应后天形成的意识。

道家讲,要回归本心。什么叫“本心”?我们的爹妈都是为我们好,可他们怎么为我们好呢?其实是按照他们的价值观认为的对我们好,从来不问我们喜不喜欢。比如,有些小孩得了厌食症,家人说孩子厌食,可小孩怎么说?小孩说:“为什么大人不厌食?因为饭都是大人做的,他们做的饭都是他们喜欢吃的。”大人从来不考虑孩子想吃什么,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给孩子做饭,孩子可不就厌食了。

养心是什么?养的意思就是顺应,养心就是发现自己的本心,知道自己最需要的东西。带孩子也是一样,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之前观察孩子的天性,他是什么样的人,他对什么有兴趣,他讨厌什么,然后你再教育他。我们现在不是这样教育,而是爹妈喜欢什么就给孩子什么。

25.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养性就是涉及本性的东西,也是要顺应。道家讲:“各从其欲,皆得所愿。”这是《黄帝内经》里的话,如果你非要把一个左撇子改成右手,这对他来说很痛苦,为什么这么要求他?你认为大众是这样,因此他也应该这样。这就是暴力,会把他的个性给抹杀掉的。

养心和养神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古代的“心”字本身就不指肉质的心脏,我们管肉质的心脏叫心包。你看中医讲的五脏六腑,这些器官的字都带肉月旁,“胃”的“月”在底下,“肠”“胆”的“月”在边上,只有一个脏没有肉月旁,就是心。这说明什么?说明心就不是一个有形有质的东西,而是一个形而上的东西,因此,心和神一般都是画等号的,养心跟养神是一样的。

养心和养神,就是反观内心,首先知道自己的欲望。 我们现在都是为孩子定点,比如几点让孩子吃饭,他就得吃,从来不问那会儿他饥不饥、饿不饿。现在都说吃早餐有利于健康,不吃早餐容易得胆结石,可从来不问早晨起来你饿不饿。昨天吃的东西还没消化完,打个嗝还泛着味,吃什么早餐?观察一下内心的欲望、心愿,然后顺应它,这样人一辈子就活得不痛苦。

26.身心不二

现在的日本特别有意思,日本以前都学的是中医——汉方医学,全盘西化后改学西医,因此,现在在日本中医是没有合法地位的。现在日本人长寿,平均寿命全世界第一,但还有一个问题——日本的自杀率也很高。

这说明什么?说明 现代医学解决了一个人的肉身能够长时间存在的问题,但没有解决人的心理问题。这一点中医、道家是有自己特长的,我们从来认为身心不二,你保护好自己的肉身,本身也是养你的心和神待的宅子,把这个宅子维护好,做到心有所居、心有所安。

道家跟儒家最大的区别是道家讲道理,道家不讲他们规定的那些东西,而后世儒家有个最大的问题——他们把自己人为规定的东西当天理,因此宋明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这种观点太可恶了,什么叫“天理”?人欲就是天理。

最可恶的就是传下来的《二十四孝》中那些极端的事,比如刨个坑把自己的孩子埋了,割下一块自己的肉给爹妈吃了……这叫孝?这叫愚孝,我特别反对留下来的这些糟粕的东西。

27. 诊病、治病要大夫与患者面对面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对中医的传播和发展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中医诊病、看病需要大夫对患者那种敏锐的感知力,大夫需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准确诊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只有诊断准确,大夫才有可能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

互联网可以让大夫看到图像、听到声音,但不能获得切诊时手下的感觉,不能准确感知患者的精神状态,而且通过屏幕显示出来的颜色和在自然光线下看到的颜色是有区别的,这些都会影响大夫对患者病情的准确判断,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西医治病需要借助各种检查仪器来获得患者的各项指标,从而做出诊断并选择治疗方案。但如果通过远程诊疗,患者不和这些检查仪器接触,怎么获得指标呢?中西医看病的诊断方法虽然不同,但道理是相通的。

因此,我认为推广、发展、传播中医文化要靠互联网,但诊病、治病还是要大夫和患者面对面进行诊断,诊断准确后再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还有,如果大夫需要给患者针刺、艾灸、刮痧等,互联网远程怎么操作呢? x1unrPMzTVF4rFzQxL+hV3H8ABPDs9duXK2W9K+8wIusXmKaWzXtJTH6NglhvZK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