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互联网的社交原则

今天你八成也跟绝大部分人一样,会使用Facebook(脸书)、Instagram(照片墙,常简称为IG),Snapchat(色拉布),LINE(连我)之类的平台,也很有可能你自己已经很清楚地感受到了这些平台的好与坏。

它们帮助你联系许多不同时期结交的朋友,让你可以跟不在身边的家人实时沟通,联结了许多有相同嗜好与兴趣的人,互相交流。

但同时,你的个人信息则成了这些平台的商品,用来卖给广告商,也卖给你各种东西。这些算法也造成了同温层的聚集和意见的回声室,加深了社会上的对立,真实的新闻与假消息并存,让人已经难以分辨真假。

而且,近年来许多心理学的研究也发现,一个人大量使用Facebook或Instagram等社交软件,与“抑郁”和“负面心态”有很高的关联度。

为什么呢?有个道理很简单,一听就懂:“人比人,气死人。”社群网络,就是让人时时刻刻都在跟人比较的地方。比赞、比关注、比分享的精彩度。

大家在社交媒体上所呈现的,都是最好的自己。一下子看到同学去蒙特卡洛看赛车,一下子见到同事去那家超热门的新餐厅打卡。那家餐厅你怎么订都订不到位子,他怎么订到了?连邻居阿姨、大妈都去冰岛玩了,你还在办公室里点着鼠标,这不叫人沮丧吗?

而且,社交网络平台从本质上反映出所谓的“好生活”,很容易等同于“物质生活”。

但我们也知道,这是海市蜃楼。追求物质生活并不会带来快乐。我们只要看那些身家上亿,但整天暴躁发脾气的人就知道。我们也都见到一些网红经常晒出华丽的照片,他们似乎生活在一个不真实的完美梦境中。这些分享可以为他们快速累积很多追随者和点赞,他们也可以很有影响力,但这也并不表示他们有好人缘。

现在,有些人会选择离开这些平台,让自己活得简单一点。我并不是在推荐大家都要这么做,其实我认为社交网络和任何工具一样,若善于运用它,就可以是我们的好伙伴。像我现在的工作,就需要大量使用社交媒体,但因为我掌握了几个重点,所以我没有变成社交媒体的俘虏。重点是要找出彼此最舒服的相处之道。

今天,我想跟你分享几个我个人用来经营社交网络的方法。

第一,打造你的交友组合。

无论在工作上、生活上、创作上,你都能从身边的朋友组合当中,从交流当中,得到最好的帮助、新的想法和灵感。

许多人可能会想说,我要建立亲密的关系,所以我的交友组合当中应该要多一点死党、亲友,这样我才可以自在地分享。但实际上研究显示,这个比例反而应该是要倒过来的。也就是说,陌生人、泛泛之交的比例应该要多一点,而亲友团、死党的比例应该要少一点点。

这是知名创业家、企业顾问Richard Koch(理查德·科克)和创投业者Greg Lockwood(格雷格·洛克伍德)综合了许多分析之后所发现的现象。也就是当我们要寻找新的机会、要有所突破的时候,“泛泛之交”反而比我们的亲友团更有帮助。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与亲友和死党已经经常在交流了,有可能该交换的信息已经饱和了。另外,因为他们对你很熟,反而可能在分享知识的时候,自己做了筛选。这种筛选也可能让你无法接触到一些更不一样的信息。

这也是“同温层现象”的一个主要缺点,无法听到相反的声音,反而造成了偏见加深,或误判大局。

而泛泛之交就是因为生活在不同的圈子,接触的人、事、物不同,反而可能带来新的冲击和想法,或是新的机会。

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Mark Granovetter(马克·格兰诺维特)就发现,美国社会上绝大部分的人都还是靠关系找到工作的,但是其中靠亲友关系的人只占了总数的六分之一而已,其他都是透过比较不熟的朋友获得机会的。

所以,经营你的网络社交圈有一个很简单的技巧,就是常常问问题。只要问题不是太白痴,应该都能获得一些认真想帮助你的响应。你也可能会很惊讶,有多少不那么熟的朋友也会跳出来给建议。而且,说不定你的问题所造成的讨论能够集思广益,还能够帮助其他人呢。

像我最近就在为小孩找家教。我在个人的Facebook上发布了消息,有好多朋友响应。其中有好几个都是平常鲜少互动的,从他们的推荐之中,我获得了许多很棒的人选。而我身边几个最亲近的朋友发的留言竟然是“你自己教就好啦”。

更有趣的是,其中也有朋友说“我现在也正在找家教”,我跟这个朋友联络后,也把我这边的信息分享给她。你看,这整件事造成了多少良好的互动,全从一个“问题”开始。

难怪很多网友会戏称Facebook是他们的许愿池呢!

第二,礼尚往来,分享有用的信息。

网络上也像现实,一来一往,有得到,当然也需要付出。像我之前在社交媒体上得到了许多有用的信息之后,我开始思考,如果我是一个陌生人,看到我自己的版面的时候,会想要看到什么,或是看到什么之后,我会觉得这个人不错?应该不是什么大餐或旅游的美照吧。

我想了想,我会想要从这个人身上得到一些东西,或学到一些东西。自此之后,我给自己设定一个规则。那就是我只分享有用、有趣或有正面效果的信息。

结果你知道吗?当我这么做之后,我的Facebook页面的点赞人数在几个月之内就多了一倍,分享与互动也多了一倍以上。而我也从中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所以我建议你不妨花点时间,想一下你会想要在网络上看到什么,而什么样的信息对你来说也是有用的信息。然后就开始把对你有用的东西分享出去吧。毕竟这就是社交媒体的真谛,We share,We grow(我们分享,我们成长)!

第三,定期敲敲失联或不在你身边的老朋友吧。

前面我们提到,强连接提供给我们情感支持,弱连接提供给我们新鲜的信息,但其中还有一种连接,是又弱又强的。那就是你曾经失联的老朋友们。感谢社交媒体,让我得以重新找回这些人。

但往往随着你的好友数量越来越多,这些人很可能又会消失在你的版面上,你们再一次失联了。

我自己就会定期去找一些失联的老友。敲一敲他们,寒暄一下,我也会针对他们的专长向他们请教,甚至会虚实整合,约他们出来喝杯咖啡,吃个饭。当我这么做的时候,这一天通常都会很开心。

我建议你也可以好好利用社交媒体的力量,帮助你维系这些又弱又强的感情!

第四,无论如何,不要忘了真实的对话。

我的工作需要大量使用网络,所以只要手机叮叮响起来,我就会忍不住想要查看。而当我这么做的时候,就会与外界隔离。我的家人和小孩也常常说,当我在看手机的时候,感觉跟他们之间就隔起了一道墙,我的身体在这里,但我的心不在这里。

我还记得某一天参加一个饭局,有个长辈朋友带了自己十几岁的儿子。那个孩子从坐下来那一刻就在玩手机,整整两个小时没抬起头来,连吃饭的时候眼睛也盯着屏幕。饭局结束的时候,他默默起身,跟着父亲走出餐厅。我们连个眼神交会都没有,那个孩子回到家之后,连桌上坐了几个人搞不好都说不出来。

多悲哀啊!如果这个孩子与他家人产生了代沟,你会觉得惊讶吗?

当我意识到这件事情之后,就给自己设定了时间。每一天,我要有至少两小时的时间,是给我最亲密的家人和朋友的。而在这段时间,我会关掉手机,享受与朋友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

《在一起孤独》这本书的作者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Sherry Turkle(雪莉·特克)就认为,要建立长期且深度的关系,我们需要“真正的对话”,即时消息、电话,都少了某些真实性。而两个人面对面的交流,会让我们练习真正的社交技巧,让我们懂得体谅彼此的尴尬,让我们看进对方的眼睛,得到最真实的触动。所以我建议你,无论如何都不要忘了真实的对话。

以上,就是我对网络时代的人缘建议:多问好问题,多分享好信息,善用科技再度联系失联的朋友,而且别忘了真实的对话胜过一切。

我最近看了一部电影, Ready Player One (《头号玩家》),是一部探讨近未来人们的生活重心开始从现实移转到虚拟的电影。在那样的未来,人们的喜怒哀乐都在虚拟的网络当中,只是电影的最后,依旧强调真实的重要性。

我不知道我们会不会走向那样的未来,但肯定的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交媒体与网络还是会在我们生活当中占一大块重心。所以,我们要懂得如何在社交媒体上相处,学着使用它,与它共生共处,而不是被它使用。 oyXvyyg81tDoNjVxqFEV+WRtTvbCJzUBFuZZQiSKCf69enMGdxRzl0UEtvGCWiC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