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你把好人缘和地位搞混了

最近,跟一群高中老朋友聚会,聊着聊着,说起了以前在学校的那些风云人物。

“欸,你们还记得那个×××吗?”

另外一个人说:“哼!怎么可能忘得掉,当年他是篮球校队的,跩得二五八万的,看到他我就来气!”

其他人就笑他:“那是因为你羡慕嫉妒恨啊!当年,哇,哪个女生不喜欢他啊!你暗恋的那个女生后来不是也跟他告白了吗?”

“好啦!过去式了!那家伙现在在干吗?”

大家彼此看了一眼,没人知道。是的,大家都记得这家伙,但没有人跟他保持联络。

当年的风云人物,后来的发展好吗?在校园曾经是根葱,未来社会上是否还是一条龙?

答案我想你应该也能猜到,关系并不密切。当年校园里功课最好的,未必是未来收入最高的。

美国最近的研究也发现,当年高中功课第一名毕业的,入社会后发展虽然在中上,但几乎没有到顶尖的。

但同时,我们在校园里的社交经历也会有很深层的影响。

心理学家John D. Coie和Kenneth A. Dodge就发现,一个孩子受不受欢迎,人气高低,在非常早期的时候,也就是7岁左右就已经形成了。

有些人似乎就是天生的“人气王”,总是有同学想要跟他玩,跟他同一队。能够得到他的微笑或关注,同学就觉得很荣幸。有一些同学,只要有活动,大家都想坐在他们旁边,有些却总是被排挤到角落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军方大量研究心理健康问题,有一个研究重点是,为什么有些军人表现良好,而有些军人却表现不好,甚至蒙羞退伍呢?

1960年在 US Army Forces Medical Journal (《美国陆军军医杂志》)发表的研究发现,军人服役时能否称职,其中最高关联的一个指标,竟然是这个军人小学时期在班上的受欢迎程度。

显然,受到别人欢迎,不只是在小学的游乐场、在初中的球场上有用而已,甚至在未来你的人生,在职场、在办公室里,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受不受欢迎,还会影响到你的人生观。根据心理学家Mitch Prinstein(米奇·普林斯坦)的研究,记忆中童年受到欢迎的年轻人,最有可能表示他自己的婚姻生活比较幸福美满、职场关系比较稳固,并且认为自己在社会上比较有发展。但是回忆中在童年不受欢迎的那些人,则是相反。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说:哇,受到欢迎原来这么重要,那我一定要想方设法让我小孩变得很受欢迎啊!

但是等等,你还记得我说的那位朋友吗?那些风云人物,为什么好像发展得不怎么样呢?受欢迎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吗?为什么风云人物却并不一定会一帆风顺呢?

前面提到的那位学者Mitch Prinstein是专门研究儿童与青少年心理的,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临床心理学担任主任。他出了一本书叫 Popular The Power of Likability in a Status-Obsessed World (《欢迎度:引爆个人成功与幸福的人气心理学》)。这本书就是专门探讨“受欢迎”这件事情的。

他在研究过程之中,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受欢迎这么重要,但那些学校里的风云人物毕业后并不一定平步青云?为什么有些人被很多人崇拜的同时,却也同时被很多人讨厌呢?

那是因为所谓的“受欢迎”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受欢迎,可被称为“地位”(Status),这指的是个人有名气、有才气、穿着时髦、长得帅、家里有钱、爸妈有关系的那种同学。

另外一种受欢迎,则是“好人缘”(Likability),这指的是那些让我们感觉到很容易亲近、信任,相处的时候,能让别人快乐的同学的特质。

回想一下,青少年时期有很大一部分的精力好像都是在寻找归属感、认同感,想要别人喜欢我们,我们都在追求“受到别人的瞩目和肯定”。往往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在追求这种肯定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看到风云人物的表面条件,也开始跟他们一样追求一些很容易看见的东西,像名气、地位、名牌等等。而且,因为“耍帅”甚至“耍坏”也是初高中风云人物的一个特点,所以有些青少年也因此会模仿他们的行为。

这种“地位象征”的追求,看起来像是在“表达自我”,也可能被长辈视为“叛逆期”的表现。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自我认知和群体归属的协商,但从一个社交的角度来说,这算是一种追求肯定的行为。只不过在追求肯定的过程中,许多人把“地位”和“人缘”搞混了。

如果你盲目地追求地位,必然会有竞争,会有角力,就算得到了地位和名声,可能也多了几个敌人。况且,出了校园的小世界之后,你的“地位”可能就没什么价值了,但如果你还是以同样的地位心态来与外界交涉,那就迟早会踢到铁板。

但相反地,如果你追求的是好人缘,那后面的结果也会不同。

请你回想一个过去班上人缘最好,你最想要跟他相处,也最想念的同学。

是不是一个人的形象已经慢慢爬进你脑海当中了呢?人缘好的人,会给人留下一种好的感觉。

他们温和有礼、宽厚乐观,他们不常发脾气,公平地对待所有人,似乎也善于解读现场气氛。更重要的是,你在他们身边,不觉得会受到他们的评论。在他们身边你没有压力。

乍看之下,你可能会以为所谓的好人缘,其实是一种行为。但好人缘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比较像是你“为什么这么做”,它是一种心态上的调整。

好消息是,这个心态是能够学习的。

首先,你不要太快去设想别人的动机。今天如果你约好了一个朋友,但他迟迟没有出现,也没回消息,你当下的第一个念头会是什么?如果你当下的第一个念头是:他一定是故意放我鸽子了,他可能不想跟我见面,他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那么你就会变得很愤怒,见到朋友时,你的反应就会变得尖酸刻薄。

但如果你的想法是:他可能出了什么事,或许他有困难需要帮忙,我应该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那么当你终于见到这位朋友的时候,也会比较愿意听他的解释。如果他的解释不合理,或完全不主动道歉,那你就留意以后不能太信任这个人。但起码你不会先入为主地给他定一个罪名,然后用一种“你不够尊重我”的“地位思考”来要求他的道歉。

这就带我们到第二点,不要假定他人怀有敌意。

有些人在情况不明的状况之下,会先假定别人是带有敌意的,这样的假设不仔细去思考的时候,甚至没有办法自觉。

下次当你遇到困难、误会的时候,请你先停下来想一下,自己是不是已经帮别人定下了预设立场,是不是已经假定别人想要害我们,对我们不好?你会发现,其实这样的想法非常频繁地出现,但察觉之后,你就会知道这样的想法必须经过查证,而往往是误会的产生点。

在这里我也要特别说明,我们许多人带着刺和盔甲面对人,是因为我们带着过去的创伤。

我们都会受过去的经历影响,所以我们以前曾经被排挤,或曾经被霸凌,在关系上遇到挫折,很容易就会误认为是自己的错。我们不够好,使我们容易受到他人拒绝,其他人一定对我们抱持敌意。

而这样的想法形成得非常快速,你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但这种心态会让你在关系当中一旦碰到一个挫折,就变得很敏感、很容易受伤,甚至会为了保护自己而引发自己内心的敌意。

有一个实验,学者放了一段校园霸凌的影片给400个青少年看,然后问他们:“如果你是里面被霸凌的人,你会做什么?”

结果发现,那些不受欢迎的青少年可能选择采取报复行为或回避。但那些有“好人缘”的学生,则可能会选择用修补、互动的方式来处理这种状况。

换句话来说,好人缘或坏人缘,是一个会自我加深的循环。校园的辅导老师也都知道,那些会霸凌同学的孩子,往往自己在家里或其他地方也是个被霸凌者,他把自己所遭受的痛,在校园里转嫁到别人身上。

这个负面旋涡能不能被破解?绝对可以,只要你愿意稍微冒个险,选择“善意”过于“敌意”。

Mitch Prinstein教授在他的书里提到一个很简单的实验,他让一些人缘不是太好的人穿上一件搞笑T shirt(T恤),上面写着“我人超好”或“给我你的微笑”,并且请那些人到路上跟别人聊天。

许多人后来发现,路人们居然开始跟他们微笑,甚至主动跟他们聊天。而经过一天之后,许多人也说这一天过后,他们感觉到更有自信、更健谈,甚至许多人还交了朋友。重要的是,这一天结束的时候,他们非常开心。

其中一个受试者说:“没想到一件T Shirt就可以做到如此多的改变。我希望我可以记住今天的感觉,就算没有T Shirt也可以像今天一样。”

其实,所谓的好人缘就是在每一次与别人的小小互动当中累积出来的,你一天可能会经历上百次这样的互动。而这表示,你一天当中其实有上百次的机会可以去练习怎么调整你的心态。记住这些原则,在每一次的互动当中提醒自己,让你看出去的世界更充满善意,而其他人也自然会更喜欢你。

穿上你的好人缘T shirt,带着微笑走出门吧! 9ODILMVGeNtI4NBopauI7WVEDO6g8UpgzBd0Nm9JikmMsxSQJgz9hVYKBELsKp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