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好心态的修炼

成功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前提,那就是单纯。单纯地理解环境,单纯地做事,单纯地对待变化。

不一样的态度会造就不一样的人生,很多时候人们都期望生活产生更好的变化,而你开始改变自己的态度时,这种变化就会发生。

当你对别人采取更友善的态度,就会觉得他们变得更加亲切;面对挫折采用更积极的态度,就会发现原来在损失之外还有很大的收获……其实态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也许我的认识会有些偏颇,很多人始终觉得中国人在任何地方都没有输给别人,其实就输在心态上。中国人非常聪明,也是最勤劳和最能吃苦的,并且最善于学习,但是从最终的结果上看,中国人所取得的成就和所付出的努力之间没有成正比。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中国的GDP水平以飞快的速度增长,但是中国的企业表现又如何呢?

中国企业五百强的分布中制造型企业超过60%,而世界企业五百强中服务型企业超过60%,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不同?

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因为中国搞市场经济的时间还短,中国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些理由我基本上可以接受。但是深入研究美国企业时,曾有机会与美国企业的员工和管理者交流,我才发现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市场化的程度、经济发展的时间,甚至也不是核心技术,关键的原因之一是从业人员的职业心态。

如果从业人员拥有良好的职业心态,能够创造性地工作,能够彼此合作并分享成果,就可以创造出奇迹。所有今天我们称之为一流的企业,在它们成长的过程中都经历过低谷,能走出低谷、走向辉煌,最终还是取决于人的能力,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创造性发挥。

当面对困难、波折、挑战时,人们往往容易冲动,无法调整自己,那么怎样才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呢?这就需要刻意培养自己,如果不刻意培养,当需要承担更大责任,当有了压力时,你就没有时间培养了。

在大学时期的学生,还没有承受太大的压力,环境还允许年轻人犯错,时间还允许年轻人从头来过,所以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培养心态。

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在拥有了一定的职位和责任时,再培养心态就有些来不及,因为你的压力太大、欲望太多:要成就事业,要成家立业,要有所作为,要出人头地。人在读书时毕竟还单纯,所以这个时候是你培养心态最好的一个时期,可惜学生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 01 一切从零开始,一切从眼前开始

第一个正确的心态就是心态归零。一切从零开始,无论何时,不管以往多成功、多辉煌,都要放弃,一切从眼前开始。

只有心像雪一样平静才会有双倍的吸收,学会归零,就是指无论你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无论你获得什么样的知识,得到了之后就要把这一切变成过去,把这一切忘掉,保留自己面对现实的习惯,保持自己面向未来的习惯,这个时候你的心态会归零。

我在总结中国的企业文化特点时讲过这样一个观点:在中国难的不是接受新的观点,而是忘记旧的观点。

比如中国人一直以来都以自己的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取得的成就为骄傲,无论是四大发明还是“丝绸之路”,但是当我们还在念念不忘前人取得的成绩时,却恰恰失去了现代的竞争优势。

有一次一个英国记者去访问已经很老的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先生,记者说:“先生,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认识您这位著名的首相了,您会不会觉得很失望?”丘吉尔回答说:“我很高兴年轻人这样,一个善于遗忘的民族就是一个年轻的民族,一个年轻的民族就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

一个能够回归为零的人,他一定有成功的心态。但现实生活中,你是不是对很多东西都耿耿于怀?

与年轻的朋友探讨关于错误的看法时,他们会以为不断地检讨、深刻检讨就是对的。当他意识到错误时,他会一次一次地反省、一次一次地批评自己,表面上看好像他做得很对,因为知道自己是错的而且能够反省,但是这样的做法我反而认为不是最好的,为什么呢?

因为一个人在做错事情之后不断反省,不断检讨,心态就不能回归为零。做错事情就要承认错误,而且要真心实意地承认,承认完了就要丢掉、改正。比如你迟到,唯一要做的就是先说声“对不起”,之后投入工作,而不是不断道歉或者反省、寻找迟到的原因,当你不断寻找原因时,时间再一次浪费。

同样的道理,当你发现自己对时,你也要真心诚意地欣赏自己是对的,但是欣赏完了就好了,不要再一次一次地回味和欢喜,有回归为零的心态才会不断地往前看。

心态归零还需要人们学会超越自我。变化的环境最为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你有机会超越任何人,前提是你首先能够超越自己。

我确信今天的年轻人一定会超越我们,因为今天的年轻人有很好的自我意识、很明确的需求以及强大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今天的年轻人勇于向前、愿意冒险并能够承担。

有一次我与学生们确定讲座的题目,他们给我的建议是“我思、我行、我精彩”,我说这不是我的风格,但是他们却坚持,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不是强调“我”,就不符合听众的特征。

今天的年轻人的自我意识是非常强的,这是非常好的优点,但是也请大家了解,强的自我意识必须在一个条件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个条件就是心态必须正确。

如果有非常强的自我意识但是没有一个正确的心态,你会变得独断专行、我行我素,你会难以合作,更可怕的是你可能会走到固执的方向上去,甚至最后可能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

超越自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尤其是自我意识强的朋友,学会放弃以往,学会超越自己,学会突破自己的极限,是一个人获得正确心态的必要条件。

回归为零的心态还是舍得的心态。有舍才有得,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接受,但是能够这样去做的人并不多。其实一旦能够回归为零,你得到的正是你所付出的,舍得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

一些人喜欢把自己的过错归结为社会的原因,归结为金钱、权力、名誉、地位的诱惑,还有人把竞争也算在其中,并美其名曰适应时代的要求。只是当这一切成为手段和目的时,结果却对社会造成了伤害,并让自己受到伤害。

中国的佛学讲求“舍得”,没有舍,就不会有得。这个见地建立了某种价值的标尺。无论是对世事的认识,对知识的把握,还是对人生的了解,人们都以此为人生价值的标准,它说明人们好恶、取舍和喜悦之心。

♦ 这个人生的价值标准本能地引导人们确定行为的选择标准。

♦ 这个人生的价值标准本能地引导人们把精神的价值与物质的价值分离,却又能够更热情地享受各自本分中的生活,可能这也是人们天生愉快而幽默的原因。

♦ 这个人生的价值标准本能地引导人们怀疑金钱的功能而倡导“大丈夫”的精神,贫贱、富贵、威武不屈、不移之风,并将此种理想输入人们的生活准则之中。

♦ 这个人生的价值标准本能地引导人们怀疑对物质世界的追求,而提倡精神世界的追求,并将此融入生活的艺术与文化的艺术,它教导人们基本的道德标准,如忍耐、勤俭、谦恭、平和。

♦ 这个人生的价值标准本能地给人们价值的意识而教导人们接受人生的物质与精神的优缺点,它告诉人们,无论人生的目标如何设定,人的最终目标是为人类的幸福,是“小我”与“大我”的关系。

▶ 02 积极的心态,享受工作的乐趣

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事时,一切皆有可能。积极的心态完全取决于你看问题的角度和看法。

有一次我到华南农业大学开讲座,学生们问我农业大学毕业的学生是否会有出息,甚至很多学生希望把学校名字里面的“农”字换掉。

我曾经在农业企业工作过,我为自己曾经与农业接触过而高兴。如何看待农业这一领域,这就要看你的心态如何了。其实,中国将来真正成功的企业可能来自农业,中国的农业新技术企业最有可能成为全球化的企业,因为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无论是市场还是资源。更重要的是政府让八亿农民走上致富道路的决心,这一切都会给企业提供其他行业所不具备的便利条件,使农业企业更有机会取得成功。

所以我对华南农业大学的学生们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应该会在农业上有所成就的,你们今天本身就在农业领域里面,得先天优势,农业本身就是一个最有希望的名词,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工业对国家做出很大贡献,后二十年就是农业对国家做贡献的时候。”

我这样说并不是因为到了农业大学就说农业好,而是我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这个行业和领域。

记得我刚到一家饲料公司任总裁时,我并没有太高远的想法,只是想尽总裁应该承担的职责,但是当公司的创业团队和经营团队一起努力之后,我和企业一起走到了中国饲料行业前列。

这个时候我们发现,中国饲料企业有机会接近世界第一位的泰国正大饲料公司,之后我所服务的六和集团与新希望集团合并,组建成为中国最大的饲料公司。

如果这家企业一直稳步前进,那么用不了多久就会有一个真正的中国企业位居世界前列,这个新的联合体提出“打造世界级农牧企业”的目标。因为是在农业领域,故而可以用很短的时间追赶跨国企业,如果在工业领域,可能不会这么容易,也没有这么好的机会和条件。

其实无论什么专业,保有积极的心态就会找到发挥作用的空间,取得成功的条件。

积极的心态可以让人拥有良好的职业心态,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

我讲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2004年,我曾以企业管理者的身份到美国企业考察学习,发现中国企业与美国企业之间的差距太大了,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差距呢?起初我以为是技术、资本、管理、品牌或者人力资源,等等,但是后来我发现,真正的差距是积极的职业心态。

那次我在美国待了二十多天,考察团租用当地的一辆巴士,巴士司机每天都高高兴兴地拉着我们去这里去那里,虽然我们老是不按计划走,但他总是很高兴地接受这一切,而且非常专业和细心地照顾我们。

我们就问他:“你为什么这么高兴啊?”他说:“在我们公司,之前只有一个同事为三位中国人服务过,现在我为你们二十三个人服务,我成了公司里的明星,这样我很快乐!”

他这样说,我们也很高兴。之后的很多天他还是非常高兴,我们都觉得奇怪,继续问他为什么这么高兴,结果他说:“我舅妈去世了,留给我六百万美元的遗产。”这样一说,我们都明白了。

但是他接着说:“这六百万美元我都买了巴士公司的股票,公司有个规定,公司永远不能开除买了股票的员工,而我最大的乐趣就是开着巴士拉客人,这样我只要安安稳稳地开我的车就行了。”

大家明白中国企业与美国企业的差距在哪里了吧?巴士司机的这种心态就叫作积极的职业心态。

我自己熟悉的朋友也发生了一件类似的事情。这个朋友是一个厨师,买福利彩票中了九十六万元,中了彩票之后他就辞职了。

我劝他还是留在公司,可是他说:“我要去开饭店,我已经算过了,回家乡开一个饭店只要十万元,我还可以把二十万元放在银行里面,再拿几十万元做流动资金。”他还告诉我他是一个很出色的厨师,开饭店肯定有经验,请我不用担心。我劝他说:“你会把九十六万元亏完的,到时候工作也没有了。”

他还是坚持辞职,回家乡开饭店去了。几个月后他回来找工作,因为那九十六万元不但没有了,还欠了一些钱。

我有机会与他聊天,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就不行了,他告诉我说:“原来以为厨师开饭店是很简单的事情,菜炒好了饭店就开起来了,可是没想到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又因为在自己的家乡开,客人都是熟人,更加无法经营,亲戚朋友都需要照顾,成本无法控制,很快就亏损了。”

其实问题出在他自己身上,他以为有钱就可以开饭店了,以为自己可以做老板,不想再做厨师,这样的心态害了他,不但原有的工作没有了,能够保留的财富也没有了,反而需要自己从头再来。

并不是所有的事情有钱就可以做到,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把自己能做的职业做好,让自己安于这个职业并能够热爱这个职业,这就叫积极的职业心态。

一个人拥有积极的心态,热爱他所从事的事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拥有这样的心态会让你的事业和生活得到和谐、统一。

有一次我到一家很出色的公司去做调研,我问公司人力资源部的经理:什么样的人在公司里会得到顺利的发展?这个经理告诉我,公司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但又同时安于职位的人,这样的人在公司会得到顺利发展。

观察了更多的经理人发展的过程,我发现这个公司的用人标准是非常正确的,凡是能够安于职位并热爱这个职位的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取得成绩。而安于职位的人,就是可以快乐地面对工作的人。具有积极的心态、热爱本职工作是成功的前提条件。

▶ 03 境由心造,学会心定

我曾经在北京师范大学进修哲学课程,最近两年又开始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听国学课程,在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时,我被“安心”的命题感动。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心定”的境界,但是这句禅语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人不能够了无欲望,任何意义都是“心的”感受的延伸。

想起慧能禅师,暮夜,风过幡有声,两个和尚正在辩论,一个说是幡动,一个说是风动,争论不息,慧能禅师便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境由心造,的确如此。

也许生活有时是一件令人惆怅的事情,但是如果惆怅可以让人细细地体会,本身也是一件好事。

成功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前提,那就是单纯。单纯地理解环境,单纯地做事,单纯地对待变化。

我曾与学生谈论今天做管理的困境,同学们不断地谈论着他们遭遇的困难:环境的多变,政策的多变,人员素质不尽如人意,中国文化中的糟粕根深蒂固……

我很能够理解他们的困难,只是还是坚持交流自己的观点,管理者总是可以超越环境、顺应政策、超越人员的素质、超越中国文化的糟粕,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个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心定”——单纯地做事,单纯地对待变化,沿着自己对规律的理解,找到成功的轨迹。

年轻人对环境的理解实在是太过现实主义了,环境固然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东西,但正如慧能禅师的智慧,非风动,非幡动,而是心动。

相比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认知能否超越环境的变化。其实,变化最成功的方式是改变自己而非改变环境。所有的变化只是源于自己的心态,如果自己的心态能接受变化,那么环境的变化只是一个因素而已,因为自己的心态可以使环境的每一次变化都变成自己成功的因素。

其实“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德鲁克给企业家的定义是这样说的:他们总是发现变化,通常他们并不引起变化,他们能够利用变化并获得商机。

人的根本就是要静静地观察和了解自己内在的思想和意识,反观内心来感受世事。

正如南怀瑾所言,人们所感受到东西,一部分是由于感觉所生的思想和观念,如痛苦、快感、饱暖、饥饿,等等,都是属于感觉的范围,由它而引发知觉的联想和幻想等活动;一部分是由知觉所产生的意识思想,如莫名其妙的情绪、郁闷、苦恼、对于自己和别人之间所产生的各种事情的不同思维,等等,当然包括知识学问的思维以及自己能够观察自己这种心理作用的功能。

你应该知道,你的感觉和知觉两部分的思想意识在作怪,所以痛苦也好,快乐也好,莫名其妙郁闷也好,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的感觉和知觉。

如果我们愿意放弃对这些思想意识的刻意追逐,就会有一种雁过长空、风来水面的体验,所谓踏雪飞鸿,了无踪迹可得,才知平生所思所为的,都只是一片浮尘光影而已,根本是无根可依的。

因此,你会知道,心中的一切,都是庸人自扰。由此再进一步,你就会明白慧能禅师所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心得境界了,你也就能够体会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身不是身、心不是心,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你的想象沉浮在世间而已。

做出这样的解释,只是想告诉大家,对于环境的理解实际上是自己心态的一个折射。学会放下自己,学会心定,才会真正理解环境和世事。就如对慧能禅师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公案,并不是禅宗指示明心见性的法要一样。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恰恰能够让我们明白,如何把自己与环境联系在一起,如何看待环境所带来的价值:境风吹识浪,一切情感、思绪,都是从外境之风吹起的,“依他起”之理,才是“仁者心动”的真实感悟,没有自己,只有本心,只有境遇,结果看到风动、幡动,这才是对成功者认知的要求。

今天的诱惑实在是太多了,使得年轻人甚至无法做出选择和判断,各种机会、挑战让年轻人跃跃欲试,这些现象看起来很好,但是需要你们冷静下来。

做学生的阶段,学习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在这个阶段连学习都处理不好,很难想象将来的你是否可以做得更好。慧能禅师言: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这就是禅定。什么时候就应该做什么事情。

有时我也怀疑自己能否适应这个“变是唯一不变的法则”的世界,后来知道这是自己的误区,不是这个世界是否改变,而是自己的心态无法调适过来。人需要有定力,定力是面对今天的变化环境所必需的境界。

▶ 04 学会感恩,理解生命的真谛

人的一生需要多种要素组合才可以实现理想并取得成功,没有人可以完全独立地完成事情,也没有可以完全不借外力帮助就能做成的事。很多时候人们并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事物本身的规律,获得支持与欣赏、相互扶持和帮助,才有机会超越自己。

人生在世会有很多选择和机遇,也会有很多不同的文化和价值判断,但是这个世界还是会有一些普世的价值,超越这些界定,最珍贵的就是感恩的心。感恩,是一种美德,是获得持续成长的动力来源,是获得信任的基础,更是一种境界。当你拥有了感恩的心,你会理解生命的真谛。

过去我是一个非常害怕海水的人,一直以来我都不能面对一望无尽的海面,感觉那是浩瀚和不可测的,感觉那是无尽的变化。每一次面对大海,我都有很深的孤独感。我曾经也很清晰地知道,自己更喜欢草原,因为可以坚实地踏在地上,与土地接近和依靠,大海没有给我这份安全和依靠。

然而,2007年的冬天,三亚的海给了我特殊的感受,人行水中,忽然就有了浮起的感觉,那种漂浮和温柔,好像生命第一次展开,这样生长的感觉,使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尊严和变化,竟然会觉得自己就是张横渠所说的可以“为天地立心”的那个人!

人间有许多事情,真是无法讲得清楚。如果不是这个充满阳光的下午,如果不是亚龙湾的温柔,我想自己是无法改变对海水的认知的。

其实,这正像是我们自己,我们一直以为了解外物,了解内心,我们一直以为能够表明的、能够把握的、能够认识的就是了解。可是,就如2007年冬日的那个下午我在海水里的感受,亚龙湾一切的优美,全是那一片游人内心中未凿的天真、堆砌的沙雕、戏水的人群、阳光浴中自然的体态、追赶排球和水浪的笑声,这恢复天真的一切,与伊甸园一样,那样的质朴、自然和深邃……

人身上许多与生俱来的高贵品质,似乎在一路的追追赶赶中遗失了,追赶什么,却又说不上来,或者只是沿着过去的路重复地走来走去。人们一直让自己融入人群中,这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如果仅以此来理解人生,会让我们无法窥见人生的真实情况。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只是看到了自己,当需要真正体认自己时,回归到单纯的感激之中,就如人在万千的生物中一样,才可以又恢复为真正的尊者。

我庆幸自己有一位可以用一生来感念的老师,老师离开已经十多年了,这么长的日子一定有很多改变,但是和老师交流的习惯却依然保留。

记得当初独自一个人从黑龙江到广州上大学,每个星期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给老师写信,每次写信都有“万籁俱寂”的感觉,就是这样想着老师,都觉得幸福得要流眼泪。总是想到《共同度过》这首歌的歌词:“……没什么可给你,但求凭这阕歌,谢谢你风雨内,都不退愿陪着我……分开也像同度过。”

2008年回到母校,熟悉的校门,铺着沙土的跑道,高大的杨树围绕在校园的四周,母校用心留下我们读书时的一小栋教学楼,但是斑驳的墙体、生锈的门窗刻记着岁月的痕迹。

陪我来的朋友说,想不到我的学校是这个样子。经历了快三十年的改变,我也没有想到,再看到母校时,也惊讶于它的古朴和简陋。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很难想象要如何坚持心意去承诺一份对学生尽心尽力的爱,但是宁老师做到了。

眼前简陋的教室一瞬间化作洁净的玻璃、富有诗情的墙画、每天早上的朗读声、欢快的小乐队……

在我所有关于中学的记忆里,都是歌声、书画、竞赛以及朗朗的读书声,我所有的生活情趣都源于这个简陋而又丰富的教室。

在冰冷的深冬,暖暖的火炉释放出来的,竟然是江南的三月,铮铮咚咚的古筝声中,流出来的仿佛是云鬓宫妆的西子的浅笑轻颦,冬的坚毅和老师所带来的柔美结合在一起,让幼小的我们知道了天地之美。人是可以超越环境而创造的,在陈旧的教室面前,我再一次在内心里敬仰老师。

站在依旧是沙土的跑道旁,只想远远地欣赏,作为一幅画般,回想曾经那么美丽的心情,我突然意识到我更喜欢在这里的自己,这样才觉得找回了真正的自己,不再迷失。

在这样的氛围中,心底最深处的东西会慢慢涌现到眼前,我想象自己仿佛正迎着清风在跑道上奔跑,无拘无束,耳边传来的是声声的欢呼,我只是需要不断地向前奔跑就可以了,终点一定就是胜利!

记得一段话:“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理解每天太阳升起来的意义,活着要让生命获得独立的意义。”人应该和四季过,和大自然过,让我们每天都感恩大自然的赐予,让春夏秋冬到你的窗前报到。老师教给我的这一切,我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体会。

日常的生活的确平淡,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找到释放心灵的空间,如果能够珍惜此刻拥有,以快乐的心情去接受,一切都是美好的。

就如老师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就来到这个偏远的小镇的中学,她欣然接受,并沉下心来教书育人,从不放弃梦想,因为她知道,在前行的路上,一份美丽在等待着她,而这份美丽就是学生们丰富的人生。正是老师这份安然,使得她在这个小镇里依然保持着极高的品质标准,从而成就了我的价值追求。

拥有一个可以真正和你内心做交流的良师是多么幸福的事情!生命的幸福不在于人的环境、地位、财富,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老师和我都是极其幸福的人,老师能够让心灵和生活对应,而我因为可以和老师做内心的交流,也拥有了和生活对应的心灵。

生命中因最简单的情境而产生的感动帮助我具有创造价值的基础。很多时候,年轻人会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与生俱来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这样的理解恰恰是错的,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你所拥有的任何一个条件,都是别人做出了贡献的。学会感恩,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真谛,也才能获得生命的价值。 0MkNSHksUAm6pqz+DDofeyPiaHvE2BJrvRZEPd7ZDQg/hFeIfxQhdBNh3Y9yNqL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