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最著名的清官自然是家喻户晓的包拯。然而人们并不熟知的还有另外一位清官,他执法如山、爱民如子,比包拯早了整整六十年。他就是从桂北恭城走出去的瑶乡赤子,大宋开国时期的贤臣周渭。
周渭官至监察御史,深得宋太祖赵匡胤的赏识与信任。若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周渭,最贴切的便是人们常说的那句话: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包拯将周渭视为前辈楷模。周渭不畏强权、公正廉明的品格,深深地影响着后来同样是监察御史的包拯。
周渭(约923~999),字得臣,恭城路口村人。历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周渭的官声政绩,是他以自己的良知与胆识,脚踏实地干出来的。从现存的资料看,周渭执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廉明果断,毫不留情。
他初任白马主簿时,上任伊始,就把贪赃枉法、民愤极大的县吏斩首示众。在任兴州(今陕西略阳)通判时,他把放纵部下为非作歹的监军就地正法,整肃了军纪,恢复了秩序,百姓安居乐业,万民称颂。周渭调职时,兴州百姓牵衣顿首,拦道挽留。
周渭每到一处,首先就是整顿吏治。任永济(今山东冠县)知县时,一上任即查明贪赃枉法、敲骨吸髓者,将他们全部逮捕。其中不少人有大名府(治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高官作后台。有人便按照官场“潜规则”,提醒周渭,先把名单通报大名府,否则将来吃罪不起。周渭也知道大名府的主帅符彦卿是权倾朝野的太师爷,还有魏王爵衔。对此,周渭偏偏与贪官污吏的保护伞对着干,行“替天行狩”之责,将这些罪大恶极的“害虫”就地正法,然后依程序上报。一时众官震怖,吏治肃然。
周渭曾调任两浙转运使、殿中监察御史,行监察百官、维护纲纪之职。太宗有感于周渭以身作则、恪尽职守,赐紫金袍一袭,以示嘉奖。
周渭心系故土,曾为家乡奏请减免赋税、重定田税,提倡办学,开发民智。恭城瑶乡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恭城原本叫茶城,每年向朝廷进贡的茶税让地方不堪重负。周渭怜悯百姓,遂将茶城改为恭城,免除了繁重茶税,解了百姓危厄。史上茶城改恭城确有其事,只不过是发生在宋以前的唐代。据光绪十五年(1889)重刊之《恭城县志》载:“隋末梁帝萧铣起兵巴陵,据粤境,始分平乐地置县,曰茶城。唐武德四年平萧铣,更名恭城县。”恭城人民把此事放在周渭身上,表达了对他的感念。
周渭一生以从政为主,间或也写诗词。其中收入《全宋诗》的几首颇受后人称道。其七律《游兼山》云:
插空峭壁白云迷,独上高巅万象低。
一路接天连楚界,两峰拔地镇南夷。
泉飞石涧游魂冷,风卷松涛匹马嘶。
踏破层崖心未折,凤凰山后鹧鸪啼。
兼山在恭城县境内,又名银殿山,海拔一千八百八十五米,是茶江的发源地。兼山离周渭家乡路口村不远,天气晴和时,它雄峙众山之上的英姿,激发了青年周渭的雄心壮志。“踏破层崖心未折,凤凰山后鹧鸪啼”,既表达了诗人百折不挠、勇攀绝顶的精神与抱负,又揭示了他对官场险恶、宦途艰辛的预感,让人想起辛弃疾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果然,在太宗朝末期,周渭因受冤案株连而遭贬。咸平二年(999),真宗正准备将他召回朝廷重新起用之际,一代名臣与世长辞。周渭一生为官清廉,以至家贫无力下葬,皇上闻之,赐钱十万,方才得以入土为安。今人每每读到史书所记载的“上闵其贫不克葬,赙钱十万,以其子建中为乘氏主簿”这一句,都会心生敬意,感慨良多。
恭城瑶乡人民一直感念着这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古贤,并为出了这样一位流芳百世的名臣而深感荣耀。明朝成化十四年(1478),恭城人民在城东建起一座祠堂,祭祀这位官居大宋监察御史的瑶乡赤子周渭。清朝雍正元年(1723)又重新修葺,殿阁更加雄伟堂皇。
周渭塑像
周渭的诞辰为农历六月十五,每逢此日,恭城县城及四乡百姓都有献演酬神活动。百姓心中有杆秤,为人民做了好事的人,人民自会铭感,直到千秋万代。
(彭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