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儿童的行为模式

人的心理另一奇妙之处在于,决定我们人生走向的是我们的观点,而不是事实本身。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用观点来指导自身的行动,构建自身的人格。有一个经典案例可以看出主观的观点在人类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这就是凯撒大帝登陆埃及的故事。凯撒刚踏上埃及的海岸时,不小心被绊倒在地,罗马士兵将其视为不祥之兆。若不是凯撒张开双臂,大声呼喊道:“非洲,你是我的啦!”这些英勇的罗马士兵一定会掉头返回。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现实结构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微乎其微,既定的完整人格才是影响和决定事件走向的因素。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大众心理及理性常识之间的关系:如果大众心理让位于理性常识,这并不是因为社会环境决定了大众心理或理性常识,而是因为两者观点恰好相同。通常情况下,人们错误的观点经历了反复验证之后,才会形成理性常识。

回到前面那个男孩的故事。我们可以想象,小男孩很快发现自己陷入了困境,没有人再喜欢他,他在学校没什么进步,行为举止还是我行我素。他不断给别人带来困扰,这已成为他人格的全部表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他一旦打扰到别人,就会受到惩罚,他的行为会被记录在案,父母会收到学校的投诉。如果还是屡教不改,学校最终会建议他的父母带他回去,理由是他显然不适应学校生活。

对于这样的结果,小男孩求之不得,比任何人都高兴,没有比这更好的解决方案了。这样的态度再次体现了其行为模式的逻辑连贯性。男孩的态度存在问题,这种态度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男孩总想成为众人眼中的焦点,一旦为自己设定了这样的目标,就犯了根本性错误。倘若他因为犯错而受到惩罚,那么应当惩罚的就是这种错误认知。正是因为错误认知,他才不断地试图让母亲以他为中心。也是因为错误认知,他俨然一位国王,享受了长达八年的绝对权力,却突然间被废黜了王位。在被废黜之前,他一直都是母亲的唯一,母亲也是他的唯一。后来妹妹出生了,占据了他在家里的绝对地位,他拼命地想夺回自己失去的王位。这是他的另一个错误,但我们必须承认,他本性并不坏。当孩子进入一个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境中,在没有任何引导的情况下,他只能独自挣扎应付,这时就会萌生邪念(Viciousness)。举个例子,一个孩子本来习惯了别人对他全身心投入,结果情形突然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到了学校,教师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当这个孩子要求更多关注时,自然会惹怒教师。对于娇生惯养但并非品行恶劣、无可救药的孩子来说,这种情况极为危险。

在这个男孩的案例中,他的个人生活方式和学校要求的生活方式之间发生了冲突。如果用图示来呈现这种冲突,包括儿童人格的目标以及学校生活的目标,我们会发现二者并不一致。儿童生活中的所有活动都是由其目标驱动的,可以说,他所有的行动都朝着自己的目标行进。而另一方面,学校则希望每个孩子都有正常的生活方式。因此两个目标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但学校并没有认识到这种情境下的儿童心理,既没有宽容他们的行为,也没有努力消除冲突的根源。

我们知道,男孩的生活被一种支配性的欲望驱动,就是让母亲为他服务且只为他一人服务。在他的心理预期中,一切想法的重心就是:我必须独占母亲。但学校对他有其他期待,学校期望他能自主学习,能整理好自己的课本和作业,收拾好自己的物品。人们形象地将其称为给桀骜不驯的赛马套上马车。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男孩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如果我们理解了真实情况,就更愿意去同情他。惩罚孩子是没有用的,只会让他更想逃离学校。学校开除他,或者要求家长带走他,那样只会正中他下怀。他的错觉欺骗了他,让他觉得自己成功了,他现在可以真正地控制母亲了。母亲必须再次全心全意地为他服务,而这正是他的目的所在。

了解了真实情况后,我们必须承认,责备或者惩罚儿童的错误毫无用处。假如他忘记带课本,母亲就会为他操心。这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其整体人格体系的一部分。当我们明白一个人的所有表现都息息相关,都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这个男孩只是在按照他的生活方式行事。事实上,他始终按照他的人格逻辑行事,这也反驳了一种假设——他无法完成学校功课是因为智力发育迟缓。一个智力发育迟缓的人是无法一直遵循自己的生活方式做事的。

这个案例还告诉我们,所有人的处境或多或少都和这个男孩相似。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从来都不可能与既定的社会传统完全保持一致。过去,人们认为社会传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的社会制度并没有什么神圣之处,也并非亘古不变。相反,社会制度总是在个体不断的抗争中发展变化着。社会制度是为个体服务的,但个体并非因为社会制度而存在。的确,个体的救赎在于接受社会意识,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强迫个体接受千篇一律的社会模式。

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个体心理学理论的基础,在制定学校制度,应对不适应学校生活的儿童时,也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学校必须学会把孩子视为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视为有待雕琢打磨的璞玉,同时必须学会用心理学的观点来评判其特定的行为。综上所述,我们必须不再把这些特定的行为看作孤立的音符,而是将其放在整个乐谱,即人格的统一性的情境中进行解析。 ufaT+uFti6fLvYkxF0ujhWQhW+Y2eLpr/DIeVzIbEAepRrYneHmBwuacBVpyKFt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