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格的统一性发展

儿童有着奇妙而丰富的心理世界,无论哪个方面都引人入胜,令人着迷。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了解他们的全部生活。儿童的言行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和人格。因此如果不了解行为背后的隐含意义,就无法理解其行为。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人格的统一性。

人格的统一性发展,就是把人的行动和表达相协调成一种统一模式,这从孩童时期就开始萌芽了。面对生活,儿童需要以统一的方式应变,这种应变方式与其人格相统一,不仅构成了儿童的性格,而且使其行为带有鲜明的个性,以此与其他儿童区别开来。

大多数心理学派通常忽视了这种人格的统一性,即使没有完全忽视,也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因此,在心理学理论和精神病学方法中,某个特定的手势或特定的表情常常被孤立出来,被当作一个独立的整体来研究。有时,这种状况被称作是一种情结,人们认为这些特定的手势或表情是能够从个人的其他活动中抽离出来,进行单独分析的。但是,这就如同从完整的乐谱中单独挑出一个音符,然后脱离乐谱来理解这个音符的意义。这种做法并不合理,却又普遍存在。

个体心理学认为必须抵制这种普遍存在的错误做法,尤其是当其应用于儿童教育,例如儿童惩罚理论时,危害更大。当儿童做了错事并招致惩戒后,通常会有什么后果呢?的确,在惩戒时,大人会考虑到孩子人格的整体印象,但这种做法往往弊大于利。因为如果孩子总是犯错,教师或父母就容易产生偏见,认为他屡教不改。同样,如果这个孩子在其他方面表现不错,那么人们基于这种印象,就不会特别苛责他。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都没有触及问题的真正根源——我们应该做的是在全面理解儿童人格统一性的基础上,探究问题是怎么出现的。而现实却是人们脱离乐谱,试图孤立地理解几个音符的意义。

当问孩子为什么偷懒时,我们别指望他能意识到我们想知道的根本原因。同样,我们也不要指望他能告诉我们他为什么撒谎。深谙人性的苏格拉底曾说过这样一句流传千年的话:“认识自己是多么困难啊!”那么,我们又有什么权利要求一个孩子回答如此深刻复杂的问题呢?毕竟让心理学家回答这些问题都有些为难。要理解个人行为的意义,就必须使用一定的方法来认识他的整体人格。这种方法不是去描述具体行为,而是去理解儿童在面对任务时的态度。

为了更好地说明儿童整体生活环境的重要性,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子。一个13岁的男孩,他有一个妹妹。5岁前,作为家里的独子,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乐于满足他的任何要求,因为此时妹妹还没有出生——这是一段美好时光,妈妈宠爱着他,对他悉心照顾。父亲为人温和,性格沉稳,十分享受儿子对他的依赖。但儿子本能地对母亲更为亲近,再加上父亲是一名军官,长时间不在家,聪明善良的母亲总是尽力满足这个骄纵而又固执的儿子。当儿子做出没有教养、威胁恐吓的行为时,母亲又常常很生气,所以母子关系变得紧张了起来。这种紧张关系主要表现为男孩在母亲面前横行霸道,比如对母亲呼来唤去、冷嘲热讽,总之就是随时随地以自己的方式引起母亲注意,以彰显他的存在。

虽然男孩总是给母亲制造各种麻烦,但他本性并不坏,所以母亲一再忍让,仍旧把衣物整理妥当,帮他辅导功课。男孩总是自信地认为母亲能帮他解决任何困难。他是个聪明的孩子,这一点毋庸置疑,和其他孩子一样,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8岁前,他在校成绩都相当不错。但有了妹妹之后,男孩性情大变,让父母都有些难以忍受。他开始自暴自弃,懒散邋遢,对什么都不上心,几乎让母亲崩溃。一旦母亲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他就拉扯她的头发,揪她的耳朵,扒拉她的手,不让她有片刻安宁。他拒绝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并且随着妹妹的长大,他愈发坚持自己既定的行为模式。年幼的妹妹很快成为他捉弄的对象。虽然他还不至于伤害妹妹,但对妹妹的嫉妒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种种恶劣行径源于妹妹的出生,因为从那时起,妹妹成了家庭关注的焦点。

尤其要强调的是,当儿童的行为逐渐失控或者首次出现了某些坏苗头时,我们不仅要考虑这些情况出现的时间,还要考虑其产生的原因。这里勉强使用“原因”这个词,是因为我们不能说妹妹的出生就是哥哥变成问题儿童的理由。这种情况时有发生,不能将其简单地归结为孩子的心态不对。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物理学的因果关系,我们不能说一个婴儿的出生,就一定会导致另一个儿童变坏。但可以肯定的是,下落的石头必然以一定的方向和速度下落。根据个体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在精神的“堕落”中,严格的因果关系并不起作用,而是那些大大小小的错误在起作用,错误产生后,才会影响到个体的未来发展。

人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会犯错,这是无可厚非的。这些错误及其后果相互关联,体现出某种行为上的失败或错误的人生取向。这些错误的根源在于心理目标的设定,而这种设定与人的判断有关,人的判断是有可能犯错的。在孩童时期,心理目标的设定就已经开始了。一般情况下,儿童在2~3岁时就开始为自己设定目标,目标永远指引着行动,激励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朝着目标奋斗。错误的目标通常基于错误的判断。目标一旦确定,就不会轻易改变,这或多或少约束、控制着儿童。儿童会把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对生活做出调整,不断努力以实现目标。

因此,儿童自身对事物的理解决定着他的成长,这一点非常重要。当儿童陷入新的困境,他的行为总是受制于自身已经形成的错误认知,这一点也很重要。众所周知,客观情境给儿童留下的印象,并不取决于客观事实(比如另一个孩子的出生),而是取决于他们如何看待事实。这一点足以反驳因果论:客观事实与其绝对含义间存在必然联系,但是客观事实和对客观事实的错误认知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Fnqb/MubXbMZe2Gbj1+2+SsgyZzSbLkAAhHKQRKn0wPkU60OysRJAiMa2qTtWfy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