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追求优越感的错误方式2:口吃

还有一些因某种缺陷而需要特别照顾的孩子,他们的心理也属于上述这种类型,比如口吃的孩子。那些经常和小孩子相处的人会发现,几乎所有儿童在刚开始学说话时,都有轻微的口吃。众所周知,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快慢受多重因素影响,首要因素就是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状况。与社会情感较弱、不愿与人接触的儿童相比,那些社会情感较强、乐于与人交往的儿童,其语言能力发展得会更快,也更容易一些。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对于孩子来说,说话是多余的。例如,一个被过分保护和溺爱的孩子往往在说出自己的愿望之前,他的家人就已经猜到并满足了他的要求(就像人们对待聋哑儿童那样)。

如果孩子在四五岁前还没有学会说话,家长就会开始担心孩子是否有听力、发声障碍。但他们很快发现,孩子的听力相当好,聋哑的可能性自然也就被排除了。继而人们会注意到,这些儿童确实生活在一个“说话是多余”的环境中。如果我们把一切都放在“银盘子”里,为他们奉上,他们就不会迫切地想要开口说话。如此一来,孩子自然很晚才开始学说话。孩子的话语体现了他们对优越感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的发展方向。因此,儿童需要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优越感的追求,无论这种表达的形式是会给家人带来欢乐,还是能帮助他满足日常需求。如果这两种表达形式都未得以实现,那我们自然就会猜测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否出现了障碍。

有些孩子可能还存在其他方面的语言障碍。例如,他们不能正确发r、k和s等辅音,但这些语言障碍都是可以矫正的。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人在成年后仍然会口吃、咬舌,或者吐字不清。

随着年龄增长,绝大多数儿童的口吃会逐渐消失,只有少部分孩子仍需要接受矫正治疗。从下面这个13岁男孩的案例中,我们就会发现治疗的过程十分困难。男孩在6岁时开始接受治疗。治疗持续了整整一年,但并没有成功。接下来的一年,男孩停止了专业治疗。直到第三年又接受了另一名医生的治疗,这一整年的治疗依然没有使男孩的口吃得到根除。第四年再次停止了治疗。第五年的前两个月,父母又请了一个语言教育家对男孩进行治疗,结果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一段时间以后,这个男孩又被送到专门的机构矫正口吃。这次治疗持续了两个月,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六个月后,男孩的口吃又复发了。

后来,男孩又在另一个语言教育家那里接受了八个月的治疗,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开始逐渐恶化。后来又请了一名医生,同样没有效果。在第二年夏天时,他的情况有所好转,但在暑假结束时,又恢复了原样。

治疗期间,医生采取的主要方法是高声朗读、说话时放慢语速、做口头练习等。人们注意到,一定程度的亢奋可以短暂地改善口吃,但持续不了多久,口吃又会复发。这个男孩并没有器官缺陷,只是幼年时从二楼摔下来过,因此得了脑震荡。

曾教过这个男孩一年的教师是这样形容他的:“教养良好、勤奋、容易脸红、有点易怒。”据该教师说,男孩在学习法语和地理的时候非常吃力。每逢考试,男孩就会异常紧张。教师发现,他特别喜欢体操和体育竞赛,并对技术性的活动有浓厚的兴趣。虽然没有领导者的特质,但是他能与同学和谐相处,只是偶尔会和弟弟吵架。他是一个左撇子,12岁时他的右半边脸曾因中风而面瘫。

家庭环境方面,男孩的父亲是个脾气暴躁的商人,每当男孩口吃时,父亲就会严厉地斥责他。即便如此,男孩还是更怕母亲。男孩有一个私人家庭教师,因此他很少有自由玩耍时间,这令他非常苦恼。而且,他觉得妈妈偏心,原因是他认为妈妈更爱弟弟。

基于这些事实,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设:男孩脸红和他的口吃习惯密切相关。男孩容易脸红表明他一旦和别人相处,就会开始紧张。他的口吃习惯已经内化为他大脑系统的一部分了,因此即使是他喜欢的教师也无法治愈他的口吃,他也拒绝让任何人来改变自己的这种习惯。

综上所述,口吃的根源并不是口吃者所处的外在环境,而是他对外在环境的感知方式。男孩的敏感易怒在其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口吃并不代表男孩的性格就是消极被动的,相反,这恰恰佐证了他对优越感的承认和追求,只不过是通过敏感易怒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个性脆弱的人大多如此。只和弟弟吵架证明了男孩的灰心和气馁,考试前的紧张则显示出他内心积压的紧张感,他担心自己技不如人,又害怕与成功失之交臂。强烈的自卑感使他为追求优越感而不惜走上了歧途。

相比于家庭环境的不顺心、不如意,男孩更愿意待在学校里。因为在家里,弟弟才是家庭关注的重心与焦点。男孩身体受伤或受到惊吓的经历虽不大可能导致他的口吃,但也的确挫伤了他的勇气。弟弟对他的影响很大,正因为弟弟,他受到了冷落,被排挤到家庭的边缘地位。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男孩8岁时还在尿床。这一症状一般出现在那些一开始深受父母宠爱,后来被“篡夺了王位”的孩子身上。尿床表明男孩无法接受被冷落的境遇,即使在夜间也要通过尿床来引起大人的关注。

男孩的口吃是可以治愈的,只要我们鼓励他,教他学会独立。通过给他发布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帮助他树立自信心。男孩也承认,弟弟的出生让他不快。因此,我们必须让他明白,是嫉妒让他迷失了方向。

对于伴随口吃出现的其他症状,还有许多事实有待阐释。当口吃者情绪激动的时候,情况又会如何呢?很多口吃者在发怒骂人时语言流利,完全不口吃。年长一点儿的口吃者在背诵和恋爱时口齿伶俐。这些事实说明,口吃者与别人的关系是导致口吃的关键性因素。也就是说,当孩子必须与其他人接触并建立联系,且必须借助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时候,他的紧张情绪就会随之而来(口吃的症状则会出现)。

如果孩子在学习说话的过程中没有遇到任何困难,就没有人会对他的进步予以特别的关注了。而如果孩子在这方面遇到了困难,他就会成为家里谈论的焦点、关注的中心。家里会特别为这个孩子操心,孩子自己也会过分关注这个问题。他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表达,而正常说话的儿童不会这样。我们知道,对本应自动运行的功能进行有意识的控制往往会引起功能的紊乱。梅林克的童话故事《癞蛤蟆的逃脱》就说明了这种现象。癞蛤蟆遇到一个长有千足的动物,并对这一动物的千足大加赞赏。癞蛤蟆问:“你能告诉我,你走路的时候最先迈出哪只脚,又是以怎样的先后顺序迈出其他999只脚的吗?”于是千足动物开始思考,并观察起自己的脚是如何运动的,结果反而被弄糊涂了,竟连一只脚也迈不出去了。

尽管有意识地去控制我们生活的进程很重要,但试图控制每一个步骤和细节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只有任凭身体肆意发挥,才能创造出生命中的艺术作品。

虽然口吃对于孩子将来的发展有诸多消极的影响,虽然家庭对口吃儿童的同情和额外关注不利于其成长,但还是有许多人一味地找借口逃避问题,不愿努力改变现状。这种现象在孩子和家长身上都有所体现,他们对未来丧失了信心。孩子特别喜欢依赖别人,并想以明显的劣势来为自己赢得优势地位。

巴尔扎克的一个故事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故事中的两个商人都想尽办法占对方的便宜。在相互讨价还价的时候,其中一个商人说话时开始变得结结巴巴的。他的对手惊讶地意识到,对方想通过口吃来换取计算盈利的时间。他灵机一动,想到了对策——装耳聋,假装自己突然间什么都听不到了。假装口吃的商人不得不努力说话,好让对方听明白,因而便处于劣势,落了下风。这样一来,双方就扯平了。

尽管口吃者有时会利用口吃的习惯来争取时间,或是强迫别人等他把话说完,但是我们也不应该苛待他们。对于口吃的孩子,我们更应该鼓励他们,友好温柔地对待他们。只有通过正向善意的启蒙和持续的积极鼓励,他们的勇气才能增加,口吃的毛病才能被完全治愈。 JJ2HtBddZu9LfAnmjTqo5/NnZQp6a+iE2n2IstyKMz1/b2SPdFtA2TB1Tj9kv/x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