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追求优越感的错误方式1:懒惰、装病等

在讨论正确和错误地追求优越感之间的差异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下一种似乎与我们的优越感理论相矛盾的行为——懒惰。乍看之下,懒惰似乎与“所有儿童天生都有追求优越感的心理”的观点相悖。我们责备懒惰的孩子,大体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表现出追求优越感的欲望和雄心。但是,如果仔细观察这些孩子,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普遍的观点并不正确。懒惰的孩子也有其长处。他不会为别人的期待所累,即使没有取得太多成绩,别人也不会对他过分苛责。他不够努力,总是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懒散。不过,正因为懒惰,却使他常常成为关注的焦点,父母不得不围着他转。想想看,有多少孩子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而不惜代价,这样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一些孩子会通过偷懒来达到博人眼球的目的了。

然而,心理学对孩子懒惰的解释往往过于片面。很多儿童偷懒是为了缓解自身的处境。他们把目前的无能和一事无成都归因于懒惰。这样一来,人们就很少指责他们能力不足。相反,孩子的家人甚至会说:“他就是懒,不然他什么都能干!”孩子对这种说法也暗自窃喜,而且认为,只要不偷懒,他就无所不能。对于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安慰。此外,懒惰也成了失败后的借口,对孩子和成人来说都是如此。这种自欺欺人的“条件句”(如果我不懒,我什么都能干)抚平了他们一事无成的挫败感。当这样的孩子真正去做一件事情时,他们的一举一动在自己眼中都会显得格外重要。一旦这个孩子取得了某些微不足道的成就,就会与他之前的毫无建树形成鲜明对比,因此总能受到人们的极力赞扬。而其他那些一直埋头努力的孩子即使取得了更大的成绩,也得不到更多的赞扬。

懒惰的背后通常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小心思”。懒惰的孩子就像走钢丝的人,钢丝下面有一张保护网,即使他们掉下去,所受的伤害也会大大减少。对比其他孩子,人们批评懒惰的孩子时要温和得多,自然这些批评对自尊心的伤害也会更小。显然,说他们懒惰要比说他们无能更容易被接受。简而言之,懒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的一道自我保护屏障,也成了他们遇到困难时选择逃避的借口。

而当下的教育方法恰好满足了这些孩子的期待。家长整日围着他转,不断的责骂转移了人们对孩子能力问题的注意,这样正合他意。对他来说,惩罚也是如此。教师相信惩罚可以让孩子改正懒惰的毛病,但这一尝试却总以失败告终,最严厉的惩罚也不能使懒惰的孩子变勤奋。

如果孩子真的发生了转变,那也只是因为他的处境发生了改变。例如,这个孩子意外取得了成功,或是新来的教师相较于原来严厉的教师更为温和,同时又愿意理解他。新教师会和他认真谈话,重新给予他勇气,而不是削弱和打压他本就所剩无几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突然从懒惰变得勤奋起来。我们还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些孩子在入学头几年学业一直停滞不前,但换到一个新学校后竟变得异常努力,这主要是因为外在环境改变了。

有些孩子不用懒惰,而是用装病的方式来逃避学业任务。有些孩子在考试期间会表现得异常紧张,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会因此受到教师的特殊照顾。一些爱哭的孩子存在着相同的心理,哭喊和紧张都是他们获取特权的手段。 4AQ/GtktAiUIGtdtNzOfMnsbSTjO8/PSGl7sgMcpnko+jpbNPHHSUeKPpiCx0Y8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