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校的教育意义

从历史角度来考察学校的作用,不难看出学校是以时代的社会理想来育人的。经过贵族学校、宗教学校、资产阶级学校和民主学校的演变,学校总是按照时代的要求和统治阶层的需要来教育孩子。现如今,学校要随着社会理想的变化而做出改变。因此,如果当今社会理想的成年人是以独立、自主和勇敢的人为典范的话,那么学校也应该做出相应调整,以此为教育目标来培养人才。

换句话说,学校不能将自己的需求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学校是为社会服务的,必须按照社会的标准来培养学生。对于那些“自甘堕落”的差生,学校也不应该坐视不管。这些孩子追求优越感的欲望不一定比其他人少,只是他们把精力放在了让自己更轻松的事情上,而且他们相信不管这些事情是对是错,至少成功会来得更加容易。这可能要归因于他们之前曾经无意识地进行过其他训练。他们或许不能成为杰出的数学家,但能够在体育项目上大显身手。教师千万不能轻视孩子在某些方面的优势,而是要把这些优势当作教育的突破口,鼓励孩子在其他方面也能有所进步。如果教师一开始就发掘到孩子的闪光点,并且让他们相信自己在其他方面也能取得同样的成绩,那么教师的任务也会变得轻松很多。这就如同把孩子从一块沃土引到另一块沃土。既然所有孩子(智力低下的儿童除外)都具备完成学业的能力,那么学校的任务就是引导孩子克服各种人为障碍。这些人为障碍源于学校往往以学生阶段性的成绩作为判断标准,而不是参照教育和社会的终极目标。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些障碍会摧毁他们的自信心,因此,为了追求优越感,他们放弃从事对社会有益的活动,原因是他们很难从中获得孜孜以求的优越感。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怎么做呢?首先他会想到逃避。我们经常会发现这些孩子会做出一些例如固执、无礼的古怪行为。这些行为虽然不能赢得教师的夸赞,但能成功吸引教师的注意,甚至获得其他孩子的崇拜。这些孩子会借自己制造的麻烦而将自己奉为小英雄或小巨人。

尽管孩子会在经受学校考察时暴露出来这些心理表现和偏离规范的行为,但孩子行为偏差的根源并不完全在学校。从积极的视角来看,除了肩负教育和纠正儿童行为偏差的义务,学校还是暴露儿童早期家庭教育弊端的场所。

一位称职、细心的教师在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就能从他们身上观察到许多东西。对孩子而言,新环境让他们感到痛苦不安,很快就暴露出饱受溺爱的种种迹象。这类孩子没有与人交往的经验,他们不愿或不能交到朋友。孩子最好在入学前就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例如不能过于依赖一个人而排斥其他人。家庭教育中的失误必须由学校来纠正。当然,孩子来学校时,这样的行为偏差越少越好。

我们不能期待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一到学校就能立刻专心于学业。这样的孩子是难以集中精力的。事实上,他们还没有“上学”的意识,宁可待在家里也不愿上学。孩子厌学的迹象总是能够被轻易察觉,比如父母不得不在早上哄他们起床,不断催促他们快一点,吃早饭的时候磨磨蹭蹭,等等。孩子的这种表现,如同在自己的进步面前构筑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从而阻止他取得进步。

这种问题类似于左撇子儿童,我们必须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去学习。若是上学迟到,我们也不能惩罚他们,因为惩罚只会让他们觉得上学是不幸福的,这会让孩子更加认定自己不属于学校。如果父母用体罚的手段强迫孩子去学校,他们不仅不想去上学,而且还会想方设法地在校内惹是生非。当然,他们选择的是逃避困难而不是面对困难。我们可以从孩子的每个手势、动作中看出他们对学校的厌恶,看出他们欠缺处理学校问题的能力。例如,一个孩子从来不将自己的书本放在一起,总是忘带或者弄丢。当一个孩子总是习惯性地忘记拿书本或丢书本时,我们可以肯定他并不是很适应学校生活。

进一步观察这些孩子,我们会无一例外地发现他们对学业上的成功通常不抱希望。这种自我低估并不完全是他们的错,而是周围的环境使他们在歧途上越走越远。家人在失望时会口出恶言,说他们没有出息,或者骂他们蠢笨无能。当这些孩子到了学校,发现那些话被一一证实,而他们自身又缺乏纠正这种错误看法的分析能力(他们的长辈通常也缺乏这种分析能力),因此,他们还没有努力过就已经放弃了。他们认为失败是不可自行跨越的障碍,是自己无能和自卑的证明。

错误一旦发生,得到纠正的可能性就很小。尽管这些孩子已经做出了努力,但依然落后于别人。这也使他们很快就放弃了学业,并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编造各种逃学理由。旷课或逃学,是这类孩子最直接的行为。逃学通常被视为非常恶劣的行径,要受到严厉惩罚。于是孩子们开始耍滑头、撒谎,以使自己免遭惩罚。他们还有其他一些花招,例如模仿家长签字,篡改学习成绩单,甚至还会编造自己在学校上课的谎言,来掩盖自己长期逃学的真相。在学校上课期间,他们会寻找一些藏身之处,而这些地方也经常隐匿着一些“志同道合”之辈。逃学以后,他们追求优越感的心理诉求无法得到满足。这就促使他们采取更为偏激的行动,也就是违法。这样一来,他们在错误的路上就会越走越远,最终滑入罪恶的深渊。他们拉帮结派、明抢暗偷、作奸犯罪,错以为这样的行为才是长大的标志。

一旦迈出犯罪的第一步,他们就会继续在满足其野心的路上前行,只要没有被人发现,他们就胆敢犯下更严重的罪行。他们在这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在其他方面难有建树。他们不想去做任何有意义的事情,在同伙的刺激下,争强好胜的心理驱使他们做出新的反社会行为。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犯罪倾向的孩子同时也会极端自负。这种自负和野心有着相似的根源,迫使孩子不断地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使自己与众不同。当他无法在生活的正面为自己找到一席之地时,他就会转向生活的负面。

有一个男孩弑师的案例。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个孩子身上拥有上述所有的人格特征。被杀的这位家庭女教师认为自己对孩子心理活动的表现和机制了如指掌,在她的掌控下,这个男孩在家里被严加管教,内心无比压抑,他也因此丧失了对自己的信心。曾经志向高远的他,现在已经完全灰心气馁了。生活和学习都没有达到他的预期,于是他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以此来逃脱教育者的管制。我们的社会还未形成将罪犯尤其是青少年视为教育问题,来纠正其心理偏差的相关机制。

教育工作者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奇怪的事实:教师、医生、律师的家庭里经常会养出任性的孩子。这就证明:无论是在职业声望不高还是职业声望较高的家庭里,对孩子管教不力都屡有发生。尽管有些家长拥有很高的职业地位,但他们似乎没有能力维持家庭的和平秩序。这归根到底是因为在上述所有家庭中,某些重要的教育观点要么被无视,要么被误解。举例来说,有些教育工作者往往将职业病带回家,将一些严格的规定强加给他们的孩子。他们威胁孩子要独立,但又常常剥夺孩子的独立权。这样一来,孩子们便开始反抗,唤起了他们记忆深处家长棍棒教育的暴力压迫,增强了他们的报复意识。家长应时刻牢记过于审慎的教育会导致对孩子过多的关注。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往往会使他们想要成为时刻被关注的焦点。如此一来,孩子们便会把自己看作一种用来展示的试验品,把其他人看作负责任和做决定的一方,认为其他人需要为自己扫除一切障碍,而自己却不用为此负任何责任。 uLb+KTg+yJbD4wQ74D9/km2l3X2PC8lr2dO6YUeofm4ojKY6D8aKRc1+ishwNrF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