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卑与超越

除了人格的统一性之外,人性中最重要的心理事实当属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当然,这种追求与人的自卑感直接相关。如果缺乏自卑感,人就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优越感与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种不同表现,为了便于阐述,这里我们分开讨论。本章将话题聚焦于追求优越感及其教育意义。

提及优越感,人们可能首先会问:追求优越感是否与我们的本能一样是与生俱来的?对于这一问题,我们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这种论断缺少根据。我们不能将对优越感的追求归之为与生俱来,但我们必须承认追求优越感是有其基础的,即有能够不断发展的内核。换句话说,人性与追求优越感密切相关。

当然,人类活动是有限度的,有些能力是我们永远无法获得的。例如,我们无法拥有狗的嗅觉能力,我们的肉眼也无法识别紫外线。但人们所具有的某些功能性能力还是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从这些能力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追求优越感的生物学原因,看到个体人格心理发展的根源。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在任何环境下都有一种无法遏制的追求优越感的冲动。在人性驱使下,人们无法容忍长期以来的逆来顺受,甚至可以为此推翻自己信奉的神。被蔑视、被侮辱的感觉,不安全感和自卑感带来的情绪,总会激起人们追求更高目标的欲望,以获得心理补偿,达到心灵的完整。

实验表明,儿童的某些特征是环境作用的结果。在某种环境下,他们会感到自卑软弱,紧张不安,而这些感觉反过来又会刺激其精神生活。于是他们下定决心要摆脱这种状态,向更高的目标前进,以此来获得一种平等,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优越感。儿童想要进步的愿望越强烈,所追求的目标也就越高,因为他们想证明自己的实力,然而这些目标往往超越了人类的能力范围。由于孩童时期能够得到各方的支持和帮助,使得儿童错认为自己在未来将无所不能。儿童的这种想象或多或少也暴露了一个事实——他们沉迷于成为神一样的人物,这种现象往往会发生在内心特别脆弱的儿童身上。

以一个有严重心理问题的14岁孩子为例。当被问及童年时期的印象时,他始终记得6岁那年因不会吹口哨而给他带来的重大困扰。然而,突然有一天,他走出房门时竟意外地发现自己会吹口哨了。这让他十分惊讶,并笃信自己被神附了体。这个例子清晰地说明了内心脆弱与想象自己是神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对优越感的追求与个体明显的性格特征有关。通过观察,我们可以从一个儿童对优越感的追求中窥见他的野心。如果他渴望得到认可的愿望过于强烈,那么还会产生一些嫉妒之心。这类儿童总是希望竞争对手倒霉,他不仅怀有这种阴暗心理(通常会引起神经方面的疾病),还会做出伤害别人的行为,刻意给对手制造麻烦,甚至有时会出现犯罪倾向。这类孩子会通过造谣中伤、散布隐私来诋毁同伴,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价,尤其是有他人在场的时候。他自认为无人能超越自己,因此无论是抬高自己的身价,还是贬低别人的价值,他都无所忌讳。当权力的私欲达到一定程度时,他就会表现出恶意的报复心理。这类孩子总是表现出一种好斗和挑衅的姿态,他们横眉怒目、气势汹汹,时刻准备着和想象中的对手博弈。对于那些极力追求优越感的孩子来说,考试无疑是一种极大的痛苦,因为在考试中,他们的无能可能会轻而易举地暴露出来。

这也表明学校需调整考试模式,来适应儿童特殊的心理特征。考试对每个学生而言都有不同的意义。我们经常会发现考试对一些学生来说是一种煎熬,参加考试时,他们的脸色一会儿发白,一会儿发红,说话结巴,身体颤抖,大脑似乎也是一片混沌。在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也只愿意与别人一起,不想单独回答,因为他害怕别人看着他。儿童追求优越感的心理在游戏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在“马车游戏”中,那些追求优越感的儿童不愿意扮演马匹,而是想扮演车夫,因为他们想成为领导者,决定马车的前进方向。如果不能担当这个领导(车夫)角色,他们就会试图扰乱游戏,并以此为乐。此外,如果他们屡遭挫折,并因此灰心丧气,那么他们在面临棘手状况时就会退缩,不再勇往直前。

那些仍雄心勃勃,还未失去勇气的孩子,依然喜欢各种竞争性游戏。不过,他们在遭受挫折时也会表现出恐慌和无所适从。从孩子喜欢的游戏、故事和历史人物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自我认可的方向和程度。许多成年人崇拜拿破仑,对于胸怀雄心壮志之人来说,拿破仑无疑很适合成为偶像。整日沉溺于白日梦的狂妄自大者,都有着强烈的自卑感。正是因为自卑感,这些时常遭受打击的人,常常会在现实之外或梦境之中寻求心理的满足与陶醉。

儿童在追求优越感时会趋于截然不同的方向,我们以此划分出不同的种类。当然,我们不可能将这些种类划分得十分精准,因为儿童在追求优越感方面的差异太大,而且这种差异首先是由孩子的自信程度决定的。心理健康的儿童会通过努力来获得优越感,他们会用实际行动来赢得教师的好感,遵守秩序,在校表现正常。不过,以我们的经验来看,这类儿童只占少数。

另一些孩子则是以超越别人为目标,并表现出令人费解的执着。通常,人们都会忽视这种追求中过强的胜负欲,因为我们习惯性地助长了孩子的野心,将雄心勃勃视为美德。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观念,因为膨胀的野心会让孩子的心理时刻处于紧绷状态,短时间内孩子尚能承受,时间一长,这种紧张的心理压力必然会超出其承受极限。这样一来,孩子可能会在课本上花费过多时间,从而忽视了其他活动。这类儿童只注重在校成绩是否名列前茅,对其他问题却视而不见。这种成长方式令人忧心不已,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儿童的身心不可能健康发展。

这类儿童的目标就是超越所有人,并据此目标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这种方式不利于正常成长。这时,我们应该适时提醒他们,要多出去走走,呼吸新鲜空气,多和小伙伴们玩耍,而不是一味地将精力放在书本上。这类孩子只占少数,却也常见。

除此之外,还存在同在一班的两个学生暗中较劲的情况。如果有机会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类较劲的孩子身上都存在一些不讨喜的性格特点。他们善妒猜忌,这显然不是一个有着独立和谐人格的孩子所应具备的品质。他们见不得其他人成功,当他人处于领先位置时,他们就开始出现头疼、胃疼等症状。当其他人受到表扬时,他们会退到一旁,当然,他们也不会夸奖别人。这些行为是妒忌的表现,但并不能完全反映出这类孩子过度膨胀的野心。

这类儿童通常无法与伙伴们和谐相处。在游戏中,他们总想扮演领导者的角色,不愿屈从游戏规则,结果就是:他们不喜欢与同学们一起玩耍,盛气凌人。每一次接触同学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段不愉快的经历,越是这样,他们就越觉得自己的地位不保。这类儿童对其成功毫无信心,当察觉到自己处于不安全的环境中时,他们很容易方寸大乱,不知所措。别人对他们的期望,以及自己对自己的期望,都成为心理压力,不堪重负。

这类儿童也能强烈地感觉到家人对自己的期望。他们怀着激动而又紧张的心情去完成面前的每一项任务,因为他们总是想要去超越他人,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他们感受到了自我和他人期待所带来的重压,只要置身于一个合适的环境,他们就会肩负着压力继续前进。

如果人类有幸掌握了绝对真理,找到了使孩子克服上述难题的完美方法,那这世界上或许就不会再有问题儿童了。既然我们找不到完美方法,也无法创造出尽善尽美的成长环境,那么对孩子过于殷切的期望无疑是一种危险。在遇到困难时,他们的感受完全不同于那些没有被野心所累的孩子。我们这里所说的困难是指那些不可避免的困难。想让儿童避过所有困难,现在不可能,未来估计也不可能。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孩子,需要进一步改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过度的野心会摧毁他们内在的自信心,使他们面对困难时缺乏足够的勇气。

好高骛远的孩子只关心最终结果,即他人对自己成功的认可。得不到认可,就算成功了,这些孩子也无法得到满足。众所周知,在多数情况下,面对困难时,保持心理平衡比立即去克服难题重要得多。然而,争强好胜的孩子是意识不到这一点的,他们总是活在别人的赞扬中。过分依赖他人评价的儿童不在少数。 Fi/aeoQX18PFPQjXjTLVVDY4rTUJcqRvPFdRMl5kbkjUkOMAuAe3P2o1VUYJluN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