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周

宝宝的生长发育

经历了艰辛的十月怀胎和刻骨铭心的分娩,那个在子宫里和妈妈朝夕相处的小天使迫不及待地降临人间。他(她)那一声嘹亮的哭声像是在告诉爸爸妈妈:“你们等了很久吧,快来欢迎我吧!”

体重约3千克

刚出生的小家伙看上去很柔弱,体重约3千克,身长约50厘米。如果与这个标准稍有差异,妈妈也不必太过担心,随着一天天地成长,宝宝的身高、体重会趋于正常值。

宝宝出生时与满月体格发育对比

注:数据来自原国家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2009年发布的《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数据采用中位数,后同。

小脸和眼睛有些肿

刚出生的宝宝,由于在产道中受过挤压,所以小脸和眼睛都会有些水肿,一般两三天后水肿就会消失。另外,新生儿早期眼球尚未固定,而且眼部肌肉的调节能力很弱,常有短暂性斜视的情况发生,看起来有点像“斗鸡眼”,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宝宝的体重为什么不升反降

细心的新妈妈抱宝宝或给宝宝称体重时,发现宝宝在出生后的几天里体重下降了,于是感到很着急。其实这个现象是正常的。由于这几天宝宝喝奶较少,同时有不显性失水和胎便排出,所以体重有所下降,较刚出生时体重减轻6%~9%,即生理性体重下降。只要体重下降在合理范围内,就不用担心。随着宝宝的进食,这种状况在出生后10天左右逐渐改善,宝宝开始进入快速生长阶段。

只能看到20厘米内的事物

刚出生时,宝宝虽然可以看见,但视力还很弱,只能看清20厘米范围内的东西。也就是说,当宝宝躺在妈妈怀里吸吮乳汁时,基本只能看清妈妈的乳房,至于妈妈的样貌,那就太模糊了。这种状况大约要持续1个月。除了视觉能力较弱外,宝宝能辨识的色彩也很少,除了黑和白,唯一能看到的是红色。

听力还未发育完全

宝宝的听力发育得相当早,当他(她)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能听到声音了,但这并不代表宝宝一出生就拥有和成人一样的听力。此时,宝宝的外耳与内耳之间的鼓室里没有空气,因此听觉灵敏度很差。所以正在酣睡的宝宝只有听到很大的声音时,才会惊醒啼哭。虽然宝宝听力还不是很发达,但他(她)对声音是有喜好的,尤其喜欢妈妈的声音。在出院前,医生会给新生儿做听力筛查,如果此时有单侧未通过或双侧未通过的结果,爸爸妈妈也不用特别担心,等宝宝做42天体检时复查一次听力,即可知道确切结果。

宝宝吃完奶状态较好时,妈妈可以用红色沙锤给宝宝做视觉启蒙,现阶段他(她)是可以识别红色的。

新生儿的触觉、嗅觉很灵敏

除了视觉和听觉,新生儿也会有冷、热、疼痛等感觉。宝宝还能感受物体的质地,并且喜欢接触质地柔软的东西。嘴唇和手是宝宝触觉最灵敏的部位,所以新生儿都喜欢吸吮手指。他(她)还特别喜欢依偎着妈妈,喜欢妈妈温柔地用双手抚摸、拥抱自己。

另外,宝宝的嗅觉能力也很强。刚出生两天的新生儿就可以闻出自己妈妈的乳垫和别的妈妈的乳垫味道不一样,这可能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象。

宝妈经验谈
多给宝宝做抚触

别因为宝宝软就害怕碰他(她),他(她)可是很喜欢爸爸妈妈温暖的手掌的。多抚触可以刺激宝宝感觉器官的发育,还能加深亲子之间的感情。

特别关注

刚出生几天的宝宝非常娇嫩,抵抗力也很弱,或许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也会出现各种状况。但其实,大部分看似异常的状况对新生儿来说却是正常的。这时,新手爸爸妈妈需要对宝宝进行特别关注和精心护理。

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治疗

生理性黄疸是一种由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决定的、必然要发生的生理现象,是由于还没发育成熟的肝脏尚不能代谢生成相对较多的胆红素,而不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

足月的新生儿一般在出生后3天左右出现生理性黄疸,7~10天后消退,最迟不超过出生后2周,早产儿可延迟至出生后3~4周退净。如果黄疸的消退超过正常时间,或者消退后又重新出现,则可能为病理性黄疸。

蓝光照射能有效改善黄疸

如果新生儿黄疸进展较快、程度较重,血液里间接胆红素升高明显,就需要干预治疗。

蓝光治疗是国际上公认的快速、有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方法。它是通过蓝色光的照射,使得胆红素从脂溶性转变为水溶性,通过大便和尿液排出体外。一般来说,太阳光中也存在蓝光,但含量较少。所以给宝宝多晒晒太阳也可以去黄疸,只不过效果不明显。

医生叮咛
区别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

出院后,爸爸妈妈学会在家判断宝宝的黄疸状况对新生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错过治疗时机,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

观察新生儿大便的颜色

新生儿在出生后会排出不同颜色的大便。实际上,无论是最初的黑绿色胎便,还是过渡期深黄绿色的大便,一般情况下都是正常的,爸爸妈妈无须过于担心。

胎便之所以呈黑绿色,是因为其中含有胆红素。胎便是宝宝传递健康的信号,它的顺利排出说明宝宝的直肠是通畅的。如果宝宝出生后24小时仍然没有排便,要及时告知医生,尽快通过检查排除是否存在消化道畸形。

新生儿的大便还会出现黏液,大部分情况下,这是宝宝肠道内细菌分解代谢的结果,属于正常的生理代谢现象。

喝母乳的宝宝拉得更稀、更多

新生儿在出生后6~12小时内就会排出胎便。之后从第3天开始,宝宝每天至少应该排便3次。当然,具体的排便情况会受到喂养的影响。一般来说,喝母乳的宝宝比喝配方奶的宝宝拉得更稀、更多,一天五六次排便都属正常范围,大便看上去是糊状的。而喝配方奶的宝宝拉出的“便便”较为黏稠,看上去会有点儿像芥末酱,排便次数也较少,一般每天排便一两次。

经常打喷嚏、打嗝

宝宝之所以会频繁地打喷嚏,通常是因为呼吸系统中还留有积存的羊水和黏液,需要通过打喷嚏的方式将其排出。另外,新生儿的鼻黏膜非常敏感,到新的环境中不适应,或者受到一些灰尘、烟雾的刺激,也会通过打喷嚏的方式清除鼻腔中的异物,缓解不适。

打嗝也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新生儿的膈肌是平的,胃肠功能较弱,且易胀气,一旦吃饱或哭闹时吸入大量的空气,就可能使得胃部顶到膈肌,造成膈肌频繁痉挛。与成年人不同的是,打嗝不会给宝宝带来不适,无须干预就能自行平复。

宝宝出生2~3天后面部微黄,不需做特殊处理,早吸吮勤哺乳,宝宝吃得多、排泻多,黄疸消退得就快。

母乳喂养

升级当妈妈了,如果妈妈身体允许,医生会建议在产后半小时内就给宝宝喂奶,这样对刺激乳房尽早分泌乳汁、加速子宫收缩和身体恢复等都是非常有好处的。妈妈就自豪地将乳房靠近宝宝的小嘴儿吧!

宝宝天生就会吃奶

哺乳期间,妈妈颜色加深的乳晕,以及乳腺分泌黏液的特殊味道,都可以使宝宝准确地“定位”乳头。宝宝在出生后20~30分钟内的吸吮能力很强,此时看到宝宝张着小嘴嗷嗷待哺,只要妈妈身体允许,就一定要及时喂奶。

初乳是宝宝的第一餐美食

初乳一般指产后5天内的乳汁,产后6~10天内的乳汁称为过渡乳,产后11天及以后的乳汁称为成熟乳。初乳呈黄色,较稠厚;成熟乳呈乳白色,量较多。无论母乳是黄色还是乳白色,都非常有营养。初乳为新生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水分和抵抗疾病的物质,它的颜色和稠厚度也正是由这些物质决定的。和成熟乳相比较,初乳的蛋白质含量更高,脂肪量更低,含糖量较低。

不同乳汁的颜色

不要认为初乳发黄就挤掉

初乳一般都呈黄色稀水样。很多人都会觉得这种乳汁不干净,应该挤出扔掉。但是科学研究表明,初乳的稀或浓主要是由妈妈体内水分含量决定。不管是否浓稠,初乳都含有很多成熟乳不具有的珍贵营养成分和免疫因子,每一滴都是精华。如果刚出生的宝宝不吃初乳,妈妈可以自己或请护理人员将初乳挤出来储存。

医生叮咛
不要给新生儿喝糖水

以前新生儿开奶时间迟,妈妈要等出生后12小时才开始喂奶。为了避免宝宝发生低血糖,会在宝宝出生后的6小时内喂些糖水,然后再过6小时开奶,因为这种方式会影响母乳喂养,所以已经被弃用。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的“母乳喂养新观点”认为:在开奶前不要给宝宝喂糖水和配方奶,提倡“早开奶、勤喂奶”,妈妈在新生儿出生后半小时左右就可以喂奶,这样宝宝就不会低血糖了。

顺产妈妈在产房就要开奶

开奶指妈妈产后第1次给宝宝喂奶。宝宝吸吮乳头越早越勤,次数越多,妈妈乳汁分泌就越丰富流畅。开奶时,妈妈拇指和食指呈C形握住乳房,这样既可以轻托住乳房,以免乳房下垂,又方便调整乳房位置,避免堵住宝宝的鼻孔。

剖宫产妈妈半坐卧姿势哺乳

剖宫产妈妈可以背靠床头坐或采用半坐卧的姿势,在背后垫上靠枕,把枕头或棉被叠放在身体一侧,其高度约在乳房下边缘,让宝宝侧卧在枕头或棉被上。

3种正确的哺乳姿势

正确的喂奶姿势一般是胸贴胸、腹贴腹、下颌贴乳房。妈妈一只手托住宝宝的臀部,另一只手肘部托住其头颈部,宝宝的上身躺在妈妈的前臂上。错误的哺喂姿势会使宝宝不舒服,而且也会影响到宝宝的吸吮和吞咽。

➊卧式:让宝宝侧躺在床上,脸朝向妈妈,使宝宝的嘴和妈妈的乳头保持水平。

➋摇篮式:用手臂的肘关节支撑住宝宝的头部,使他(她)的腹部紧贴妈妈的身体。

➌环抱式:用右前臂支撑宝宝的背部,让宝宝的头部和颈部枕在妈妈的手上。

产后两三天来奶水是正常现象

有些妈妈在宝宝出生两三天后才开始下奶,这是正常现象。99%的哺乳期女性有能力哺乳,妈妈一定要有信心。有时乳房肿胀却挤不出奶来,不是没有奶,而是乳腺未通。此时如果给宝宝添加配方奶,宝宝会失去吸食母乳的动力。乳房在缺乏刺激的情况下,妈妈的乳汁分泌会越来越少,被迫发展成奶水不够甚至没奶的情况。

奶水会越吸吮越多

宝宝吸吮越多,妈妈产生的奶水就越多。妈妈奶水不足时,可在1天之内坚持喂宝宝12次以上。妈妈不要让宝宝离开自己,一有机会就喂奶,这样坚持3天,奶水量就会明显增多。喂完一边乳房,如果宝宝哭闹不停,不要急着添加配方奶,而要换另一边继续喂。每次喂奶都要让宝宝交替吸吮左右侧乳房数次。

奶水分泌过快,妈妈可用食指和中指做成剪刀状,夹住乳头,以避免宝宝呛奶。

奶水太冲时用剪刀式喂奶

妈妈奶水很好,乳头也没有什么不适,宝宝大小便都很正常,生长发育也正常,可就是每当妈妈给宝宝喂奶时,宝宝就打挺、哭闹,甚至拒绝吃奶。而宝宝吸吮时,吞咽很急,一口接一口,时不时呛奶。这种情况是乳汁分泌过多,奶水太冲造成的。遇到这种情形,妈妈食指和中指可做成剪刀样,夹住乳头上方,控制乳汁流量,可避免呛到宝宝。

24小时内喂奶8~12次

有一部分新生儿在最初几天喝奶表现得很不主动,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他(她)在那几天并不需要太多的奶量。在这之后,绝大多数宝宝需要每2~3小时喂奶1次,24小时喂奶8~12次,每次喂奶20~30分钟。不过,出生1周内的宝宝,喂奶间隔时间可适当缩短,可以每隔1~2小时喂奶1次。

医生叮咛
按需喂养

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粉喂养,什么时候喂奶,不是以时间作为依据,而是以宝宝饥饿时的表现,也叫“饥饿迹象”为依据。宝宝饥饿时,会变得很“警觉”,把手或手指放到嘴里吸吮,伸出舌头咂嘴,有各种局促不安的扭动、蹬踢,或开始觅食(用下巴、嘴或头去寻找乳房的动作)。如果宝宝开始哭闹,就表示他(她)饿得太厉害了。

宝宝没吃饱,便便次数会变少

母乳喂养时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很难准确知道宝宝吃了多少奶。虽然没有明确的计量方法,但可以通过观察宝宝的排泄量来判断他(她)是否吃饱。母乳喂养的宝宝,便便呈金黄色,多为均匀糊状,一般每天排便2~5次,但也有的新生儿每天排便7~8次。出生后1周开始,每天有6次左右小便,有3个1块钱硬币大小的大便量(1天多次,或者几天1次量很多)。随着月龄的增长,宝宝排便次数会减少,2~3个月后会减少到1天1次或2次,这些都属于宝宝吃饱了的信号。

暂时无法哺乳,也要挤出母乳

在宝宝出生后最初的几天,如果妈妈不能哺乳,或者宝宝还无法有效吸吮,要想让宝宝喝到珍贵的初乳,并为日后实现母乳喂养做准备,妈妈应用吸奶器吸出乳汁,用软勺或奶瓶喂给宝宝,因为及时排空乳房有助于刺激泌乳。或者将少量乳汁直接挤到宝宝口中,让宝宝熟悉妈妈乳汁的味道,激发宝宝吸吮的欲望。

夜间尽量不要侧身哺乳

宝宝吃奶通常不分昼夜,尤其是还没有建立昼夜规律的新生儿,夜奶的频率会更高。为了保证哺喂夜奶时更加顺利和安全,如非特别必要,妈妈不要侧身哺乳。妈妈侧卧时,很难保证长时间清醒,一旦在哺乳过程中睡着,很可能会压住宝宝,或用乳房堵住宝宝的口鼻,有造成窒息的隐患。

夜间哺乳后,先轻拍宝宝

新生儿由于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容易吐奶,如果哺乳后立即让宝宝平躺,会增加吐奶风险,加上夜间家长容易疏忽,无法及时发现宝宝吐奶并进行清理,可能会增加窒息的风险。因此,夜间哺乳后,妈妈要保持45°靠在床头,让宝宝趴在胸前,呈心贴心的姿势,等宝宝打出嗝后,再让他(她)躺平。

宝宝吃奶时睡着了,要不要叫醒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绝对,主要依赖于妈妈的判断。如果认为宝宝已经吃饱了,就不必叫醒;如果宝宝刚刚开始吃就睡着了,那么最好叫醒他(她),让他(她)继续吃。这是因为宝宝在饥饿状态下无法安稳地睡觉,不久还会醒来要吃奶,如此循环往复,不利于养成良好的喂养习惯,也妨碍睡眠。叫醒宝宝时,妈妈可以轻拉宝宝的耳垂,或摸摸他(她)的脸蛋、挠挠他(她)的小脚,也可以动动乳房,宝宝通常会醒来继续吃奶。

混合喂养

有些新妈妈由于母乳分泌不足或其他原因,暂时不能完全用母乳喂养,可选择母乳和配方奶混合喂养的方式。但是,新妈妈不要因母乳不足而放弃母乳喂养,至少应坚持母乳喂养宝宝6个月后再使用配方奶。

先喂母乳,再喂配方奶

混合喂养时,妈妈应尽量多喂母乳,再喂配方奶。但缺点是因母乳量少,宝宝吸吮时间长,易疲劳,可能没吃饱就睡着了,或者总是不停哭闹,这样每次喂奶量就不易掌握。如果宝宝吃了母乳后仍哭闹,可以补充配方奶,直到宝宝不再哭闹为止。宝宝吃母乳后睡着了,当再次醒来哭闹要奶吃的时候,可以给他(她)吃配方奶,宝宝吃配方奶的量的掌握标准是:宝宝吃完后,奶瓶中还剩余少量奶液,这表示宝宝吃饱了。

夜间最好母乳喂养

夜间妈妈比较累,尤其是后半夜,起床给宝宝冲配方奶很麻烦,最好是用母乳喂养。夜间妈妈的乳汁分泌量相对增多,宝宝需求量又相对减少,母乳基本可以满足宝宝的需要。但如果母乳量太少,宝宝吃不饱,就会缩短吃奶间隔,影响两个人的休息,这就要考虑添加配方奶了。

夜间提倡喂母乳,但如果母乳实在不足,为了不影响睡眠,可以以配方奶为主。

即使是在夏天,妈妈和宝宝的床铺也要远离窗户,以避免受凉。夜间喂母乳后,如果宝宝还哭闹,妈妈不要犹豫,这时要再添加配方奶。

警惕宝宝牛奶蛋白过敏

完全母乳喂养的宝宝也可能出现过敏症状,概率为2%~3%。通常是由于妈妈吃的某些食物通过乳汁引起宝宝过敏,主要有三大症状:第一是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肠绞痛和腹泻,甚至便中带血;第二是皮肤症状,如湿疹、荨麻疹等;第三是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打喷嚏等感冒样症状,严重时还会有哮喘。这很可能是宝宝对妈妈饮食中含有牛奶等蛋白成分的食物过敏。

宝宝过敏,妈妈要暂时回避奶制品

如果怀疑宝宝牛奶蛋白过敏,哺乳妈妈可回避牛奶及其制品一段时间后,再次尝试相关食物。如果母乳喂养后宝宝再次出现过敏情况,那就基本可以确认宝宝对牛奶蛋白过敏。妈妈要暂时回避牛奶及牛奶制品,同时注意补钙。一段时间后,妈妈可以尝试在饮食中少量加入牛奶,如宝宝没有再次出现过敏症状,妈妈可以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医生叮咛
过敏严重要咨询医生

若宝宝出现严重的过敏症状,妈妈要及时咨询儿科医生,是否要停止母乳喂养,也要和医生沟通后再决定。如果妈妈擅自停喂母乳或者刻意“偏食”,反而会影响母子健康。即使有明确的过敏家庭史,仍建议妈妈在孕期和哺乳期正常饮食,无须回避常见的过敏食物,如果宝宝出现过敏反应,就要及时就医咨询。

喝奶粉也可能牛奶蛋白过敏

如果宝宝身体健康,没有任何疾病,混合喂养通常不会让宝宝消化不良。如果出现了腹泻等症状,要警惕宝宝是否存在胃肠道问题,或者对牛奶蛋白过敏。如果经儿科医生诊断,宝宝的确对牛奶蛋白过敏,就要更换经过特殊工艺调配而成的配方奶粉,比如部分水解配方奶粉、深度水解配方奶粉,甚至是无敏性的氨基酸配方粉。

易引起牛奶蛋白过敏的常见牛奶制品

换氨基酸配方粉需遵医嘱

如果宝宝过敏情况非常严重,则应遵医嘱停止食用原来的配方奶粉,直接换为深度水解配方奶粉或氨基酸配方粉。

适合正常宝宝

适合轻中度过敏宝宝

适合重度过敏宝宝

氨基酸配方粉至少喂养6个月

氨基酸配方粉的热量跟普通配方奶粉一样,适合对牛奶蛋白严重过敏的宝宝,可以保证宝宝营养充足,一般建议至少喂养6个月,不然宝宝的过敏很可能反复。但也不建议给轻度、中度过敏的宝宝长期吃氨基酸配方粉,否则宝宝肠道被过度“净化”,在后期添加辅食和儿童餐时,消化系统就会出现问题。

脱敏后逐步转回普通配方奶粉

父母不能自行给宝宝转回普通配方奶粉,要在医生评估宝宝的过敏症状、生长发育等情况后,再做决定。转回喝普通配方奶粉,可以降低宝宝将来牛奶蛋白过敏和患其他过敏性疾病的风险。完全使用氨基酸配方粉喂养6个月后,如果宝宝没有再出现过敏反应,可先过渡到深度水解配方奶粉,再过渡到部分水解配方奶粉,直至普通配方奶粉。

乳糖不耐受不等于牛奶蛋白过敏

乳糖不耐受与牛奶蛋白过敏的表现非常相似,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最大的区别是乳糖不耐受只有消化道表现,而牛奶蛋白过敏除了消化道不适,还有湿疹等消化道外的表现。如果怀疑宝宝有乳糖不耐受或牛奶蛋白过敏,而爸爸妈妈无法确定,应立即咨询医生。

吃母乳和奶粉都可能乳糖不耐受

小月龄的宝宝最容易出现乳糖不耐受,这是因为宝宝肠道发育尚不成熟,不能分泌足够的乳糖酶来分解、吸收母乳和乳制品中的乳糖,从而出现吐奶、厌奶、大便酸臭有泡沫、胀气、屁多屁臭等乳糖不耐受的症状。乳糖主要存在于母乳中,所以母乳喂养的宝宝多数大便稀、次数多,但如果宝宝体重增长非常好,就不需要就医。

乳糖不耐受要坚持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的宝宝出现乳糖不耐受,应当坚持喝母乳。母乳中含有的特殊活性成分,能够帮助宝宝的肠道尽快恢复健康,缩短乳糖不耐受的时间。如果腹泻、腹痛等症状确实明显,影响喂养及日常护理,爸爸妈妈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在每次哺乳前给宝宝口服乳糖酶。

奶粉宝宝,暂换无乳糖配方奶粉

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出现乳糖不耐受,可以暂时更换无乳糖的配方奶粉。为什么只是“暂时”?因为乳糖是宝宝生长发育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能够促进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促进钙的吸收,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长期回避不是明智之举。爸爸妈妈可以遵医嘱,在喂奶前给宝宝口服乳糖酶,待症状逐渐缓解后,再改回原有的配方奶喂养。

进入宝宝小肠的乳糖不能被乳糖酶完全分解吸收,就会进入大肠,在大肠一些细菌的作用下发酵分解,产生大量气体,就会出现多屁和腹泻的症状。

早产儿尽早母乳喂养

早产儿由于过早出生,身体各器官功能很不完善,更需要摄入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的“食物”,母乳是最佳选择。开奶时间也要尽早,虽然有的早产儿需要在新生儿科治疗,不在妈妈身边,但只要没有禁忌证,一般在出生后48小时内都要开始喝母乳。如果妈妈出院,宝宝还在住院,妈妈也要坚持将乳汁吸出,让爸爸送给宝宝喝。

早产儿母乳喂养可增强体质

早产儿妈妈的母乳成分与足月儿妈妈的母乳成分在最初几周有一些不同,其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和矿物质,更容易消化和吸收的脂肪(尤其是DHA,对早产儿尤为重要),还含有更多的抗体、提高免疫和对抗疾病的物质。母乳更有利于降低早产儿因配方奶引起的牛奶蛋白过敏的风险,而且可以明显降低早产儿发生肠道感染的概率。

医生叮咛
早产儿喂养的4种方法

早产儿喂养的方法因其成熟程度而异。①对出生体重较重、呼吸系统稍成熟的早产儿来说,可以直接吸吮母乳。②如果早产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吸吮力较差,妈妈可将乳汁挤出,用软勺哺喂。③胎龄小、体重轻,不会自己吃奶的早产儿,可用滴管或胃管喂养。④吃母乳不足的早产儿可进行人工喂养,应以早产儿配方奶为宜。

早产儿也有专用配方奶粉

早产儿奶粉相比普通奶粉,所含的钙、铁、锌等营养素更丰富。而且早产儿奶粉的生产加工工艺更加严格,针对早产儿胃肠发育不足等特点,添加高能量密度的营养成分,有助于宝宝增加体重和增强体质。一般待早产儿的体重发育至正常(≥2500克)才可更换成婴儿普通配方奶粉。

早产儿奶粉分为院内配方奶粉和过渡配方奶粉,前者适合胎龄小于34周、出生体重不足1800克的早产宝宝在住院期间食用,后者适合1800克以上或小胎龄早产宝宝在出院后食用。

现在市面上还有一种“双胞胎哺乳环垫”,妈妈可以靠在垫子上,把两个宝宝放在垫子的两边同时喂奶。

双胞胎也首选母乳喂养

生了双胞胎,因为妈妈的营养要同时供应两个宝宝,所以双胞胎宝宝可能没有单胎宝宝长得好,且易患病。因此,更提倡对双胞胎宝宝进行母乳喂养。传统观念认为,双胞胎妈妈的奶水一定不够两个宝宝吃,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因为宝宝吮吸的次数越多,妈妈的奶水就会越多,只要没有特殊原因,妈妈一般都能够为两个宝宝提供充足的奶水。

让双胞胎交换吸吮乳房

喂养双胞胎宝宝,通常是同时喂养,一个乳房喂养一个宝宝。不过建议妈妈让两个宝宝轮换吸吮一侧乳房,因为宝宝的吸吮能力和胃口有差异,交换吸吮,有助于两侧乳房均匀分泌更多的乳汁。这样不但可以节省妈妈的时间,也可以节省妈妈的体力。

允许“区别对待”双胞胎

如果母乳不够,可采取混合喂养的方式给两个宝宝喂母乳和配方奶粉,也可以先只给小一点的宝宝喂母乳,而大一点的宝宝采取人工喂养,等小的宝宝体重赶上来后,再同时给予混合喂养。奶量和浓度可随宝宝的情况和月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宝妈经验谈
同时哺喂省时又省力

双胞胎宝宝是有个体差异的,需要妈妈耐心调整两个宝宝的喂奶时间。如果一个宝宝先哭着要吃奶,就先喂这个宝宝,另一个宝宝暂时不想吃,就不要勉强,可以让他(她)继续睡觉。如果妈妈足够耐心,可以把两个宝宝的作息时间调成一样,这样会更加省心。哺喂宝宝时,要细心记下两个宝宝的吃奶量及间隔时间。

人工喂养

如果妈妈因特殊原因不能用母乳哺喂宝宝,可选用人工喂养。如果妈妈仅仅因为产后第一周乳汁少或其他人为因素想放弃母乳喂养,就非常不应该了。而选择人工喂养的妈妈也不要过于内疚,喝奶粉的宝宝也能健康成长。

正确挑选奶瓶

奶瓶从制作材料上分主要有两种——塑料制和玻璃制的。玻璃奶瓶更适合新生儿阶段,由爸爸妈妈拿着喂宝宝。形状最好选择圆形,圆形奶瓶内颈平滑,里面的液体流动顺畅,适合新生儿使用。

玻璃奶瓶除了强度不够、易碎之外,其他品质都优于塑料奶瓶。塑料奶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其轻巧不易碎,出门时携带轻便。玻璃奶瓶主要适合爸爸妈妈在家亲自喂养宝宝时使用。当宝宝长大些,能自己拿奶瓶时,塑料奶瓶就可以开始派上大用场了。

奶瓶不要选购太复杂的,要选容易清洗的。奶瓶最好买宽口径的,冲配方奶时会比较容易,但宽口径奶瓶的奶嘴要比普通口径奶瓶的奶嘴稍贵些,可以根据宝宝的实际需求更换奶瓶。

婴儿奶瓶的组成部分

正确挑选奶嘴

奶嘴有橡胶和硅胶两种材质。相对来说,硅胶奶嘴没有橡胶的异味,容易被宝宝接纳,且不易老化,有抗热、抗腐蚀的特性。宝宝吸奶时长应在10~15分钟,过长或过短都不利于口腔发育。爸爸妈妈最好买同一品牌的同一种口径奶瓶,这样方便更换奶嘴。大号奶嘴可以多备几个,因为使用的时间会比较长。奶嘴最好每个月定期更换新的。

圆孔标准奶嘴应用最广。根据圆孔的大小,奶嘴通常可分为S、M、L三种,爸爸妈妈应根据宝宝的月龄选购相对应的奶嘴。

不同型号奶嘴的理想喂乳时间

圆孔标准奶嘴S号

适合不能控制吸奶量的新生儿用。

圆孔标准奶嘴M号

适合3个月及3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的宝宝使用。宝宝用此奶嘴吸奶与吸母乳所吸出的奶量及所做的吸吮运动的次数非常接近。

圆孔标准奶嘴L号

适合6个月及6个月以上的宝宝。如果觉得给宝宝用以上两种奶嘴喂奶时间太长,且量不足、宝宝体重轻,就应换用这种型号的奶嘴。

十字孔奶嘴

可以根据宝宝吸吮的力量调节奶量,流量较大。

Y形孔奶嘴

更适合可以自我控制吸奶量的宝宝使用。

严格按照配方奶粉比例冲调

新生儿虽有一定的消化能力,但配方奶冲调过浓会增加宝宝的消化负担,冲调过稀则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而且不同品牌的奶粉勺尺寸不一,有大、中、小的规格,所以奶粉一勺多少克是没有统一答案的。妈妈只需记住用奶粉品牌方配置的勺子量取奶粉,冲调时一定要按说明书或配方奶粉包装上的指示进行操作。

冲调奶粉的水温在40~45℃

用很烫的水冲配方奶,这是错误的做法,因为水温过高会使配方奶中的乳清蛋白产生凝块,影响消化吸收。水温过高,某些遇热不稳定的维生素也会被破坏,特别是配方奶中添加的免疫活性物质。冲奶的水温要参照说明书或配方奶粉包装上的指示,一般控制在40~45℃,妈妈可以购买一个恒温水壶,这样就很方便了。

冲调奶粉的具体步骤

➊先在奶瓶里倒入适量的42℃左右的水,到相应的刻度处。

➋按照说明书和宝宝实际的需求量,舀出相应的配方奶粉倒入奶瓶中。

➌盖紧瓶盖,用双手握住奶瓶来回搓动或左右旋转摇匀,让配方奶粉充分溶解。

➍如果奶瓶里有一些气泡,可以静置一会儿,等里面的气泡少了,再给宝宝喝。

医生叮咛
喂奶的姿势要遵循2个45°

用奶瓶喂宝宝时,妈妈一只胳膊搂抱宝宝,托住他(她)的肩背,使宝宝身体上抬45°半卧在妈妈怀中,这样有助于宝宝吞咽,不容易呛奶。另外,奶嘴向下,奶瓶与宝宝下颌呈45°,使配方奶充满奶嘴,避免宝宝吸入空气,同时奶流也不会太急。

喂配方奶,以宝宝的需求为准

宝宝的食量并不是恒定的,每天的食量总会稍有波动,一般情况下,只要在推荐食量的10%~20%波动,就不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配方奶粉包装上通常会标明给宝宝喂奶的参考时间,对小婴儿来说,一般喂奶间隔为3~4小时。实际上,每个宝宝对配方奶的消化吸收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每天的喂奶量及次数也不一定。

喂给宝宝的配方奶是否足够,一定要以宝宝是否达到生长发育指标为标准。总而言之,用配方奶喂养宝宝时,妈妈也要以宝宝的实际需要为前提。

人工喂养宝宝前9个月的奶量

新生儿

8~10次/天

30~60毫升/次

1个月

6~8次/天

80~100毫升/次

2个月

6~7次/天

100~120毫升/次

3个月

5~6次/天

150毫升/次

4~6个月

5次/天

200毫升/次

7~9个月

3次/天

200~250毫升/次

日常护理

从这周起,新手爸妈就要开始承担起照顾宝宝的使命了。怎样给宝宝换纸尿裤、洗屁股等,这些看上去很小的事情,都有可能让新手爸妈手足无措。但别太担心,只要足够耐心和细心,很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纸尿裤超过2小时就要换

在月子里,妈妈每隔2个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要给宝宝换一次纸尿裤,这是避免宝宝出现尿布疹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大部分品牌的纸尿裤上都有尿显线,纸尿裤被尿湿后,尿显线就会变色,爸爸妈妈可以据此来判断。在宝宝熟睡期间,不必刻意唤醒宝宝更换纸尿裤,除非纸尿裤已经饱和或宝宝排大便了。

更换纸尿裤前,需提前准备干净的纸尿裤、干纸巾,如果宝宝排大便了,还需要温水和棉柔巾。

怎么给宝宝换纸尿裤

妈妈或爸爸给宝宝穿纸尿裤时,纸尿裤必须紧贴背部,防止尿液从背部渗漏。纸尿裤不能盖住肚脐,以防摩擦脐部,使脐部沾到尿液引起发炎。尽量不要让纸尿裤在宝宝两腿之间挤成一大团,这会摩擦宝宝细嫩的皮肤。腰部的松紧度以可伸进2根手指为宜。

如果是男宝宝,要把他的生殖器向下,这样尿液就不会从纸尿裤上部溢出来了。宝宝在纸尿裤上大便后,应当将纸尿裤从下向上卷起,再把两侧的胶带粘在一起,然后丢弃到垃圾桶中。

➊铺开纸尿裤,将纸尿裤从宝宝的侧身平移到宝宝的屁股下面。

➋适当分开宝宝的双腿,将纸尿裤提到两腿间撑平,不要揉在一起。

➌把纸尿裤两侧的胶带粘上,调整宝宝大腿根部的防侧漏边,并将纸尿裤上缘外翻,使其距离脐部1厘米左右。

女宝宝清洗外阴要从前向后擦

每次给女宝宝换纸尿裤时以及女宝宝每次大小便后,爸爸妈妈都要仔细擦拭宝宝的外阴。用柔软、无屑的棉柔巾擦拭她的尿道口及周围。方向要由前向后,以免不小心让粪便残渣进入宝宝的阴部。除按时洗澡外,女宝宝每次大便后都应及时用温水清洗外阴和肛门。

清洗时用一块干净的棉布从中间向两边清洗宝宝的小阴唇,再从前往后清洗阴部,接下来清洗宝宝的肛门。尽量不要在清洗肛门后再擦洗宝宝的阴部,避免交叉感染。注意把宝宝大腿根缝隙处清洗干净,这里的褶皱容易堆积汗液和尿液。洗完后,用干毛巾擦干宝宝的小屁股,然后轻轻涂上护臀霜(油)。

男宝宝的外生殖器要及时清洗

爸爸妈妈需要注意男宝宝外生殖器的日常护理,因为男宝宝的外生殖器皮肤组织很薄弱,几乎都是包茎,很容易发生炎症。

清洗时要轻轻抬起宝宝的阴茎,用一块柔软的棉布轻柔地蘸洗根部。然后清洗宝宝的阴囊,这里褶皱多,较容易藏匿汗污。宝宝腹股沟附近也要着重擦拭。清洗包皮时,要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着宝宝阴茎的中段,朝他身体的方向轻柔地向后推包皮,注意不要用力,以免给宝宝带来不适。用来清洗男宝宝外生殖器的水,温度应控制在40℃以内,以免烫伤娇嫩的皮肤。最理想的水温应接近宝宝的体温,即36~37℃。

给早产儿提供安静的环境

出生后,早产儿的大脑发育比足月儿还快,也更不稳定,噪声等刺激易导致宝宝呼吸暂停、心动过缓等,生命体征的持续波动会导致一系列后遗症,如听力缺失、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家庭成员在家中不要大声说话,也尽量不要看电视、听音乐,哪怕遇到着急的事情也应尽量放低声音。卧室内应避免发出异响。

卧室灯尽量换成睡眠灯

过强的光线刺激有可能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增高,对大脑发育影响较大,会致宝宝生长缓慢。持续性照明会导致早产儿生物钟节律变化和睡眠剥夺。爸爸妈妈可以使用睡眠灯、拉上窗帘等方式,营造子宫内幽暗的环境。

早产儿要特别注意保暖

早产的宝宝周数越小,体重和个头也就越小,皮下脂肪也越少,所以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尤其需要保暖。给他(她)准备的毛巾及衣物均应预热好。适中的环境温度和湿度能使早产儿保持理想的体温,室温一般在24~26℃,相对湿度为50%~60%。

早产儿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所以周围的一切都应该定期消毒;家人接触早产儿前,应用流水洗手或用免洗消毒液擦手,以降低宝宝发生感染的风险。

对早产儿进行袋鼠式护理,让宝宝紧贴在妈妈胸前,听着妈妈的心跳,宝宝更有安全感。

让双胞胎睡在同一张床上,可起到安抚作用,从而减少哭闹。

给双胞胎穿不一样的衣服

带双胞胎要做到忙而不乱,如果爸爸妈妈很难把两个相貌相似的宝宝区别开,可以试试用“标签”,如给宝宝穿不同颜色的衣服、剪不同的发型,也可以仔细检查宝宝的身体,看是否有明显的特征,如用胎记、酒窝等来区别。

照顾双胞胎不能只靠妈妈

妊娠期内,妈妈的营养要同时供应两个胎儿生长,而且双胞胎往往都是提前出生,所以双胞胎宝宝大多数没有单胎宝宝发育得好,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一般均较单胎宝宝差。因此,对双胞胎的喂养和护理要加强,光靠妈妈一个人肯定不行,需要全家总动员。

医生叮咛
关注双胞胎的体温和呼吸

双胞胎往往很难坚持到足月出生,因此早产是常见的现象。双胞胎的日常护理可以参照早产儿的护理,尤其要注意保暖。爸爸妈妈可以每天上午、下午给双胞胎各测1次体温,每日温差不应超过1℃,最好稳定在36~37℃。宝宝体温如果在37℃以上,只要不超过37.5℃,也属正常。宝宝呼吸应稳定,若有呼吸骤停、呼吸困难等现象,一定要注意。

睡眠习惯

什么是好的睡眠?在新生儿时期,宝宝虽然会在夜里经常醒来,但吃完奶不久后都能自行入睡,这就是好的睡眠。如果宝宝的睡眠习惯不好,爸爸妈妈就会耗费大量的精力照顾,导致睡眠不足、过度疲劳。因此,爸爸妈妈有必要帮宝宝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

宝宝每天睡16~20小时

出生后前几周,宝宝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每天要睡16~20小时。当没有被打扰时,小宝宝通常处于睡眠状态。“宝宝般的睡眠”这个词指的是,新生儿不分昼夜,想什么时候睡就什么时候睡,与生俱来具备随时随地入睡的能力。

“奶睡”容易让宝宝频繁夜醒

从一开始就要避免宝宝养成靠吸吮才能入睡的习惯,因为这会让宝宝形成错误的睡眠联结,以致宝宝后半夜醒来,也需要通过吸吮才能再次入睡,从而造成以后频繁吃夜奶的局面。

对很多宝宝来说,一旦形成了吃着奶睡觉的习惯,就很容易出现频繁夜醒的情况,这不仅对宝宝有影响,更重要的是还会让妈妈在夜间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备受困扰。

边吃边睡可能引起呛奶

新生儿经常会有吃着奶睡着的情况,这时候他(她)的意识并不清醒。宝宝吞咽肌肉的协调性很差,无法有效地保护气管口,所以很容易让奶水渗入,就会出现吸呛的现象,引起剧烈咳嗽。此时,爸爸妈妈可以把宝宝的脸侧向一边,用空掌心拍拍他(她)的后背。

医生叮咛
注意调整宝宝的睡眠规律

出生后前几周,宝宝每天睡16~20小时,但是每一次睡眠时间并不长,每次睡1~4小时,之后醒1~2小时。因此,新生儿夜间醒来是常有的事。为了尽量让宝宝和爸爸妈妈的作息同步,下午可以安排宝宝多活动,尤其是下午五六点以后,不要让宝宝睡觉。到了晚上,宝宝累了,自然就睡了。

疾病护理

离开妈妈温暖的子宫后,新生儿是那么娇嫩,一旦出现某些不适症状,就会让爸爸妈妈心疼不已,昼夜担心。面对不舒服的宝宝,爸爸妈妈一定要放平心态,只要学会正确的护理方法,就能帮助宝宝战胜疾病。

男宝宝阴囊水肿

有一些男宝宝在出生几天后,阴囊会慢慢肿大,这使得家长很紧张。男宝宝的阴囊水肿在医学上一般被称为鞘膜积液,多发生在一侧,这是由于腹鞘膜突在出生前后未能闭合,导致液体在阴囊内积聚、扩张而形成的。

这时,爸爸妈妈无须太担心,只要经检查确认没有并发疝气,医生一般都会建议回家观察。随着宝宝的成长,鞘膜积液会逐渐被吸收,没必要特别护理和治疗,阴囊一般在宝宝1岁左右就会恢复正常。但如果鞘膜积液并发疝气,或者宝宝1岁后阴囊水肿还没自愈,则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女宝宝假月经不要慌

出生1周左右,爸爸妈妈可能会碰到女宝宝的阴道流出少量血样黏液分泌物的情况。不必惊慌,这很可能是新生儿假月经,因妊娠后期妈妈体内的雌性激素进入胎儿体内,出生后突然中断,形成类似月经的出血,属正常生理现象。

由于出血量很少,所以不需要带宝宝去医院,此现象一般持续1周左右就会自然消失。阴道流出的少量血液和分泌物,或伴随或不伴随尿液。爸爸妈妈可以用消毒纱布或棉签轻轻拭去,但不能局部贴敷料或敷药,这样反而会引起刺激和感染。

爸爸妈妈可以观察宝宝一段时间,如果2周后仍存在假月经,女宝宝阴道出血量较多、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去儿科门诊就诊。

早教游戏与性格培养

家庭是宝宝成长的沃土,爸爸妈妈是宝宝最好的启蒙老师和游戏伙伴。出生后的第1个月是宝宝成长最迅速的时期,在这1个月里,爸爸妈妈可根据宝宝身体的实际状况,进行各种潜能开发游戏,让宝宝在关键时期得以茁壮快乐地成长。

宝宝,我是妈妈

当宝宝注视妈妈的时候,妈妈轻柔的话语、微笑的脸庞和温暖的气息会给宝宝带来贴心的安全感。刚出生的宝宝还不能看到较远的地方,妈妈与宝宝面对面时,应该保持15~20厘米距离,这样宝宝才能看到妈妈的脸。

游戏准备

宝宝精神状态良好时,躺在床上。

游戏步骤

1 .妈妈轻轻地将脸靠近宝宝,面带微笑,用轻柔的话语慢慢地说:“宝宝醒了,你看看,是谁在看你呢?”“宝宝,我是妈妈。”“认识妈妈吗?”

2 .声音要柔和亲切,语调富于变化。

对宝宝的益处

与宝宝说说话,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还能让宝宝把妈妈的声音和形象联系起来。

宝宝,笑一笑

微笑是宝宝送给爸爸妈妈一件温馨的“礼物”。虽然这个时期宝宝的微笑还是无意识的,但它也许是宝宝快乐的“萌芽”,爸爸妈妈要用浓浓的爱来滋养它。这个阶段宝宝容易疲劳,因此逗笑时间不宜过长,而且宝宝缺乏自我控制意识,如果被过多逗笑,很有可能造成瞬间缺氧。

游戏准备

宝宝精神状态良好时,躺在床上。

游戏步骤

1 .爸爸妈妈摸摸宝宝的脸蛋,用快乐的声音说:“宝宝,笑一笑。”

2 当宝宝朝爸爸妈妈微笑时,爸爸妈妈也要用微笑回应,并夸奖宝宝:“宝宝笑了,真棒!”不断重复这一游戏。

对宝宝的益处

爸爸妈妈充满爱意地逗宝宝笑,可以促进宝宝大脑发育,还可以让宝宝觉得放松和舒服,为宝宝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打下基础。

促进情感发育: 宝宝用哭声来表达情感,同样,笑声也是。但这个阶段,宝宝可能只会微笑,不过也足够让爸爸妈妈理解宝宝的心情了。 wXBLlRDlA5VSGWw43BqXjiZX+cUIxZvX60q7H/bKr9vOZzypb/pyobLPRKMuwW7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