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习中式古典插花的过程中,深感先贤留给后人的文献资料弥足珍贵。古籍和图录是最好的老师,我通过反复阅读,归纳出三种侍花方法,即“虚插”“精临”和“检改”。
“习者,如鸟学飞,数数反复。人之为学,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插花没有捷径,“虚插”为守拙勤练,要通过大量研习才能掌握一定的构图技法和能力,要专心一处,不可投机取巧,以身体力行来持续积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使学识从量变达到质变。即使拥有一定的才智,亦要反复练习,如同鸟儿学习飞翔一样,勤于苦练,学而不厌,以勤补拙。大巧若拙,大巧是最高的巧,拙则藏于巧。通过“日课”的方式让自己在研习中得以精进,除了要有巧思还要有践行,光有巧思没有践行就是取巧,终不达妙境。
插花者不断沉浸在草木当中,去了解植物的特质与四季的特点,观察自然的变化。另外,要了解器物的属性,以及器皿在不同光影中呈现的质感,探究其与植物之间的关系。还要学习色彩、光影、人文空间美学等诸多知识,这能帮助学习者提升综合艺术审美能力。
人们通常认为,宋代的文人雅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如今中国人的审美。宋代是中国美学的分水岭,文人有了书房,也称为“斗室”“丈室”,等于有了独立创作空间。于是,文人们邀一朵小花入室,伴于身边,从而静思求达。
我的侍花作品秉承“传移模写”的理念,就是基于先贤的古典美学精神,通过对传统作品的赏析、临摹,再结合对中式插花的理解与当下的审美趋势,以古为师,摒弃门第之见,广开视野,博采众长,在逸雅的作品中传递美和力量。
宋代推崇极简美学,觉得一朵花之美胜过繁花之美,这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思考。宋代的极简美学是其人文精神的投射,不是一朝一夕迸发出来的,其中不乏人们对先前艺术的借鉴和修正,这些努力最终把中式插花艺术推向巅峰。
中式古典插花中的疏密、浓淡、虚实,需要反复印证,通过大量研习,才能看到美的本质。研习者对照自心,不断地突破,回到原点,修正、比照,再去审视作品,循环往复,以达精进,即“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