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采莲少女的歌声
(《采莲曲二首·其二》)

在盛唐的诗坛上,人脉最广的大概要数王昌龄了。换句话说,无论你想认识谁,通过王昌龄,准能要到他的“电话号码”或者“微信号”。无论是田园诗派的王维、孟浩然,还是边塞诗派的高适、岑参,甚至是位高权重的张九龄、傲岸不羁的李白,等等,都跟他交情不浅。

除了朋友圈阵容超级强大、豪华之外,王昌龄还有两大身份标签:一个是边塞诗人的代表,他和高适、岑参、王之涣,并称唐代四大边塞诗人;另一个身份标签是“七绝圣手”,他的七言绝句写得特别好,甚至有标杆、典范的意义。

除了这两个身份标签之外,王昌龄还有一绝——写女性形象。甚至有学者将王昌龄的诗分为三类: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

王昌龄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首女性题材的诗歌,就是《采莲曲二首·其二》。

采莲曲二首·其二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做成的裙子。

一色裁: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而成。

芙蓉:指荷花。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儿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儿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采莲曲》最早是能够演唱的,而且用这个曲调创作的诗歌,内容大多描写江南水乡的风光,尤其是采莲女的生活情态。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两句没有一个字提到颜色,但我们眼前却是一片鲜明的色彩,绿色的荷叶和罗裙,粉红的荷花和少女的脸庞,这红和绿的组合是自然风景的经典搭配。采莲少女的裙子像碧绿的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朝着采莲少女的脸庞开放。“荷叶罗裙一色裁”是远景,泛写无边的绿色;“芙蓉向脸两边开”是特写,镜头对准的是采莲少女的青春容颜。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乱入池中看不见”,采莲少女与荷花、荷叶融为一体,让人再也看不清哪里是人、哪里是花了。“乱”字只是诗人的观感,并不是采莲少女不认识路,乱划一气。这句诗恰恰说明,采莲少女争先恐后地划着船、采着莲,唯恐落在别人后面。“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少女的倩影虽然隐没在田田的荷叶丛中,但她们此起彼伏的歌声从荷叶深处传来,仿佛清风拂过水面和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花随着节奏袅袅起舞。

由远及近的镜头感,由视觉转入听觉的描写,是这首诗的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就要结合江南水乡特有的民俗风情了。

“采莲”是江南水乡最独特、最完美的风景之一,边采莲边唱歌更是流传已久的劳动场景。其实,我们必须把采莲诗还原成民歌的本来面貌,才能真正地理解。比如说,一群青春洋溢的采莲女,一边采莲一边唱着歌,缓解劳动的辛苦,让工作变得有乐趣。

王昌龄当过江宁县丞,也就是在今天的南京做过一个九品的小官,所以对江南风景很熟悉;他还有被贬谪到岭南和湖南的经历,所以对江南的风土人情也比较了解。因此,他才能如此活灵活现地再现江南水乡采莲的动人美景。

延伸阅读

王昌龄的《采莲曲二首·其一》描绘了采莲女的美貌: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前两句,写采莲少女的容貌,可以和吴国、越国、楚国最美的女子媲美。

后两句,写采莲少女的勤劳——她们结束了一天的采莲工作时,已经是明月当空了。 rEuV3H+h2DNtJj37iHEigKaMmIDDfa91DbT/tUstIhIweVXdvGJfQPIdY9gUbs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