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赤水河畔,源于秦汉,发扬于唐宋,成形于明,繁华于清,盛于当代,这就是中国茅台。穿越历史见证华夏文明演变,历经岁月更迭与经济发展,才有了今天茅台的千年传承、百年跨越、时代使命。
茅台演化于山谷文明,傍山而成,依水而存。川盐入黔后,借助盐道东风,誉遍中国大江南北。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的惊艳亮相,使茅台一举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民族品牌的一张名片。此后,中国茅台不断在世界上获得多项殊荣,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
从1951年国营建厂到2021年启动“十四五”规划,茅台从39人到4.3万余名员工,从酿酒烧房成长为现代化企业,从西南一隅走向全球舞台。回看历史,着眼当下,展望未来,以大历史观和世界观来看,茅台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茅台,是将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带向今天现代文明的标志性案例,是在科技进步推动人类不断向前演进中,依然传承千年工艺、坚守品质的范本。
我们研究茅台案例,是从中国管理学史的创新发展出发的。在世界范围内,早在20世纪初,美国、日本等国家便有了基于企业实践案例的管理学思想,并持续影响世界。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并在世界发展大格局中赢得一席之地,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可以从中国企业实践中抽象总结出经典的管理学思想与发展逻辑。无疑,茅台应该作为这样的范本,得到剖析。
本系列书首次客观、系统地探索茅台为什么成、茅台为什么独特、茅台为什么能等问题。作为头部企业观察者、记录者、研究者,得益于国家的飞速发展,也得益于企业实践的丰富多彩,我们有了更多样化的蓝本,同时,我们始终心存敬畏,坚持真实客观地进行解读,以期完整、系统地还原企业发展的实践与演变。
大众对茅台并不陌生,在人们心中,茅台酒是好酒的代名词,茅台是中国民族品牌,茅台文化是中国白酒文化的杰出代表。但为何还要发起茅台之问?皆因大众对茅台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对“茅台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并非完全熟知,因此,我们回归知识最初的三个层面,解读“茅台是什么”“茅台为什么”“茅台怎么样”。
首先,茅台是一瓶酒,这是它的产品属性,但是这瓶酒代表了中国白酒酿造工艺的最高水平。茅台从历史中走来,带着悠久的记忆。茅台酒的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从西汉的枸酱到唐代的钩藤酒,再到之后的纯粮酒,原料从最初的水果变成粮食,技艺传承从口口相传到师带徒再到形成理论规范。这一路演进变化,吸纳了许多创新思想、方法,经过了数代酿酒人的传承和精进,才成为中国酿造工艺的高水平代表。
其次,茅台是一家企业,年营收过千亿元。旗下贵州茅台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1 061.9亿元,同比增长11.9%;实现净利润524.6亿元,同比增长12.3%。
最后,茅台是中国白酒领军企业、国际知名白酒品牌,是2021年“BrandZ TM 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排行榜唯一上榜的中国白酒企业,品牌价值达到1 093.30亿美元,在世界级烈酒企业中单品销售额高居全球第一,更在2021年首批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产品。
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雄军认为,传承好茅台基因,关键在于回答好三个“为什么”——为什么离开茅台镇酿不出茅台酒?为什么茅台酒好喝?为什么茅台酒越陈越香?
丁雄军从茅台的生态、品质和时间密码三个维度回答了“茅台为什么”。茅台酒的高品质离不开所处的生态环境:赤水河谷独特的微生物环境,造就了酿造茅台酒的15.03平方公里核心产区。同时,茅台酒的高品质也来自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与对质量的把控:一丝不苟、心无旁骛、用心呵护,只为酿造一瓶好酒。独特的生态环境与对高品质的要求,可谓地利人和,再加之酒是时间的产物,是时间的瑰宝,也就有了茅台酒越陈越香的特质。
经历70多年的发展,从起步到辉煌,茅台作为一家实业企业、一个民族品牌,历来以国企使命、社会担当为己任。从发展路径来看,茅台不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始终保持自身的定力,稳定增长,这从产能与产量方面便可看出。在社会担当方面,茅台在2009年发布了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到2021年,已经连续发布了13年,这是行业唯一,亦足见其对“责任为王”的坚守。在国企使命方面,无论公益还是社会,抑或环境,茅台在社会公益、脱贫攻坚、生态保护、行业竞合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大品牌、大担当的格局与胸怀。
百年风雨,四时更迭,中国企业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与时代变革,从落后到追赶,从赶超到跨越,实现了中国商业的进化与崛起。但像茅台这样的企业,能从历史长河中走来,并跟着新中国的号角发展,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以质为本,把质量当成生命之魂,并不多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以来,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被摆在了突出位置。
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雄军在2021年9月24日召开的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指出:“立足新秩序重塑期、新格局形成期、新改革攻坚期‘三期’,走好蓝绿白紫红‘五线发展道路’
,按照‘聚主业、调结构、强配套、构生态’发展思路,着力把股份公司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上市企业。”之后一年时间,茅台从顶层设计上提出坚定不移走好“五线发展道路”,出台推进生产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五匠质量观”、“五合营销法”、构建现代供应链生态圈,高质量发展体系基本成型。
在新时代、新语境下,茅台以高质强企为追求,赋予质量全局意义,丰富质量的内涵。企业发展不仅要确保生产质量,也要提高服务质量、经营质量、管理质量等,只有完善“大质量”管理体系,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阔步前行。
从“以质量求生存”的文化根源,到“视质量为生命”的文化提升,再到“质量是生命之魂”的文化升华,茅台正在做好质量文化的顶层设计,让“质量是生命之魂”成为新时代引领茅台高质量发展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为呵护生命之魂,茅台提出遵循“五匠质量观”(匠心、匠魂、匠术、匠器、匠人),构建“365”质量管理体系,做到“事事都要质量官、处处都有质量官、人人都是质量官”,形成时间轴、空间轴和人物轴“三轴”紧扣的质量管理链条。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新体系的构建展现了茅台面向高质量发展的雄心壮志。它将坚守大国企业的时代责任,牢记使命,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不畏风雨艰险,不为干扰所惑,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创造价值,实现目标。
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茅台形成了清晰的思路,对自身发展战略有着客观认知,从而建立了完整模型,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当然,未来的不确定性始终存在。在科技创新、国际化发展、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的过程中,茅台需要解决层出不穷的难题。外部环境也不可控,消费时代变迁、市场周期波动,以及类似新冠肺炎疫情、食品安全问题、产业链重构这样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都是茅台随时要面对和抵御的风险。各种不确定性让研究茅台变得更有价值,让人们更加想要了解它如何在“五线发展道路”上行走,以实现预期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企业应常怀远虑,居安思危。茅台将以质量为魂,以消费者为王,以责任为根本,以归零心态拥抱创新,开拓奋进,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2021年是茅台国营建厂70周年,也是贵州茅台上市20周年。
在茅台建厂70年的历程中,这一年是非常短暂的,却有着特殊意义。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新秩序重塑期、新格局形成期、新改革攻坚期“三期”叠加时代,我们不仅能够触摸茅台的过去,还有幸看到一个快速创新求变、焕发新姿态的茅台。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从计划经济时代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从物资紧缺到消费升级,从百废待兴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茅台亦从作坊到国营酒厂,再成长为年营收过千亿元的白酒行业领军企业,经历了从奠基立业到改革兴业,再从转型大业到高质强业的四个阶段。毫无疑问,在中国经济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茅台演绎了精彩的故事。其中,既有产能破百吨、千吨、万吨的艰难挑战,也有年营收突破百亿元、千亿元的高光时刻,还有不断创新高的市值,以及从1个主品牌到“1+3+N”的品牌版图进阶。
作为国营酒厂,茅台是国家轻工业发展的实践者、亲历者;在市场经济时代,茅台的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身为白酒行业领军者,茅台为行业贡献了大量宝贵经验;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品牌标杆和范本,茅台走在时代的前列。研究中国企业,一定离不开对茅台的研究。从商业角度剖析茅台,就是从一个最重要的样本角度记录中国企业的发展史。
考拉看看一直以记录为己任,认为从商业的视角来洞察、解读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真实客观地解读茅台,可以为人们研究中国企业、研究中国白酒行业、研究茅台提供素材,可以让后人理解茅台在过去是如何创造奇迹的,也可以让更多人期待茅台的明天。
因此,在2020年,我们调研创作了《这就是茅台》,以全局视角洞见茅台,全景式解读茅台的成长逻辑。与此同步,团队从战略、文化、品牌、科技、管理及产品等多角度着手,更深入地挖掘茅台价值,揭开千亿企业的面纱。对于一个有着70余年历程、4万多名员工、年营收超千亿元的企业而言,只有从不同角度进行展现和剖析,才能让它更清晰、更立体,也更真实。
站在大历史观角度看今日的茅台,考拉看看头部企业研究中心试图挖掘茅台这一标杆背后的商业逻辑,从时间维度、战略维度、管理维度、文化维度、业务维度出发,概括出茅台所具备的稳健、继承式创新、顺天应时、价值创造、稀缺性、高壁垒等多种特质,最终提炼出了茅台高质量发展的五大核心力量——工匠力、创造力、定力、美誉力、文化力,它们共同托起了茅台的理想和希望。
茅台“五力”
工匠力: 工匠力是茅台行走于高品质之路的强大动力,呈立体攀升的态势。人、尺度和持续性是其立体化的重要支撑。这种力量具有不可复制的特性,从时空融合到人工技艺,都是时间、空间、人共同打造的独特集合。茅台工匠力不仅是产品品质的重要支撑,也是和大国工匠力可堪比拟的力量。工匠力持续积累、爆发,推动茅台的成长,使其成为大国工匠的先行者,并将助力茅台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创造力: 创新是指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并能获得一定效果的行为。而创造,则是包含创新含义的更大范围的概念,它是企业有意识的、主动的行为。在创造力的作用下,茅台自信满满、活力四射,通过极具智慧的思考、巧妙的方法、勤劳的双手,不断迎接挑战、解决问题,实现跨越式发展,开创行业先河,并为社会贡献力量。创造力是茅台的内生动力,塑造了茅台的今天,并将带领茅台拥抱未来。
定力: 《无量寿经》卷下记载:“定力、慧力、多闻之力。”其中,定力意味着注心一境,不散乱,有极强的意志之力。茅台的定力来自茅台对国家的热爱、对使命的坚定追求、对行业深刻的认识与洞察、对产品的信仰与情怀、对市场的敬畏、对消费者的尊重与善待。正是这样的力量,让茅台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坚守正道,抵抗诱惑,抵御风险,历经苦难,迎来今天的成就。
美誉力: 美誉力是企业产品、服务、营销、文化及品牌等因素的综合体现,它有双向生长的路径。内生的力量能构建茅台品牌生长路径,深入品质特性,展现品牌性格,彰显企业风范。外生的力量形成于外部环境中,来自消费者、经销商、供应商及其他社会群体的正向反馈。美誉力对于企业品牌占领用户心智、树立行业自信、开拓全球市场、传播中国文化有着驱动作用。这种看不见的力量让茅台美誉持续绽放,提升市场竞争力,筑造抗风险的坚固城墙。
文化力: 由茅台文化投射出的茅台文化力,是基于茅台文化内涵的一种张力,是价值观和秩序的重建能力。对于茅台内部而言,它构建了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和发展力;对于消费者而言,它重新定义了一瓶好酒的价值。对于行业而言,它重构了行业的格局和秩序。从微观来看,文化是助推茅台成功的关键力量,茅台成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就在于对文化的深度挖掘与融合。从宏观来看,茅台文化力折射出了中国文化复兴的光辉,亦是白酒文化的代表性力量。
基于此,我们将茅台“五力”凝聚为五部作品,即《茅台工匠力》《茅台创造力》《茅台定力》《茅台美誉力》《茅台文化力》,融合商业、文化、社会学及品牌等视角,通过模型构建,用场景化、主题式、切片式的方式,对每一种力量进行阐释,研究其形成的原因、赋能企业发展的路径及未来发展方向。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征途漫漫,唯有奋斗。站在茅台建厂70周年的新起点,面对未来的无人之境,无限风光在险峰,唯有前行,不负韶光。在新征程上,我们期待茅台继续埋头苦干、自我革新、勇毅前行,创造更辉煌的未来。我们更相信,以茅台为代表的高质量发展样本企业,一定能够不负使命、攻坚克难,迎来更伟大的胜利和荣耀。
时光总是向前,奋斗永不停歇。循梦而行,向阳而生,所有美好,终将绽放。欢迎读者与我们交流,我们的电子邮箱是:5256100@qq.com。
张小军 马玥 熊玥伽
2022年11月1日
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茅台”这个词在本书的写作中,除非有特定语境,均为茅台集团或茅台酒的简称,具体理解与描述语境相关。在本书中,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茅台集团,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贵州茅台,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习酒有限责任公司(2022年9月9日,贵州习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揭牌)简称习酒,其他涉及茅台集团的分公司、子公司,本书尽量采用类似的简称进行描述。
《说文解字·卷五·工部》写道:“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本义为曲尺,后引申为精湛的技巧和技艺。《说文解字·卷十二·匚部》中有对“匠”的解意:“匠,木工也。从匚从斤。”“匚”是一种古代方形器皿,“斤”则是用来制作木器的斧具。“匠”原指木工,后来泛指百工,高度概括了具备专门技术的工人。工与匠的结合,形象生动地诠释了词语的内涵。工匠使用工具,将技艺、情感、意志付诸物件,亲手创造出内容丰富的艺术品。工匠一词不仅代表手工业者,更象征着这一群体对技艺的追求,对自我的希冀,对他人的承诺,对文化的传承。
其他国家同样有工匠一说。日本工匠崇尚极致的专注精神,追求精益求精、严谨细致、择一事终一生的职人精神。美国工匠更注重创造新生事物,开辟新领域,在蓝海中淘金,即工匠是不断产生新想法并付诸实践、努力实现的人。德国工匠身上更多体现出规则、标准、流程与秩序。“Alles in ordnung.”这句口头禅,意为一切都在秩序中。不难看出,各国文化对工匠的定义类似,即追求技艺,探寻自然和事物的规律,并将之用于造物。工匠精神则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优秀制造文化。
从衣食住行,到娱乐生活,工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富有活力的同时,又饱含烟火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匠”指代丰富,木匠、陶匠、铁匠、石匠……民间更有“九佬十八匠”的说法,从金银首饰,到锅碗瓢盆,匠人的工作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生产盛装用具的篾匠、铺设修缮砖瓦的瓦匠、制酒酿酒的酒匠……他们活跃于街头巷尾、民间店铺中。他们靠手艺为生,走街串巷,服务乡民,不仅是巧夺天工的手艺人,更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代表。
随着时代变迁,工匠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发生着动态变化。商周时期,工匠职业不被重视,为技艺之“小道”。直到春秋时期,管仲划分四民分业之论,“工”为“士农工商”之一,为百姓之本业,工匠的地位逐渐提升。在庞大的群众群体中,工匠人才蜂涌而出。汉之胡宽,以高超的建筑设计技艺著称于世;唐之毛顺,堪称灯楼名匠;宋之喻皓,尤善宝塔楼阁……这些能工巧匠凭技艺留名,他们的身影常见于文人笔记中。
工匠的地位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肯定。南宋时期,经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手工业市场蓬勃发展。明朝后期,伴随着手工业的大力发展,陆子冈、鲍天成、赵良璧等能工巧匠之名广为流传,匠人职业地位不断提高。
然而在近代工业的发展背景下,工匠体系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自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手工业迎来剧烈震荡,它既是行业变革的推动者,也是社会转型的参与者。这一时期,一部分工匠发明并生产了促进工业进步的机器,交通业、纺织业、制造业迎来天翻地覆的积极变化。但传统的工匠体系开始解体,手工业面临严峻考验。物美价廉的工业产品涌入市场,机器生产愈发显露出优势,工匠群体遭受严重打击。
19世纪,工业革命后期,工匠体系迎来了转型重构的节点。除少数领域外,传统手工业逐渐消亡,工匠群体被迫分流,或改行,或进入工厂。与之类似,随着中国封建专制历史的结束,工业变革的影响逐步显现,不少手工业生产受到冲击,力求精益求精而较机器耗时更多的传统工匠群体逐渐失去适宜的舞台。尤其进入现代之后,机械化生产逐渐替代人工,在效率优先的时代,手工工匠群体甚至被认为已“过时”。
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以及消费升级的变化,工匠重新受到关注和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一方面,现代工业的生产制造需要专业的工匠;另一方面,消费者追求高品质产品,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实际上,从传统制造到现代制造,社会分工、生产方式等虽然发生了改变,但工匠精神始终没变。虽然现代工匠与以往大不相同,特别是其内涵范畴扩大至更多的产业,如机械、航空、自动化、电子等,但古今工匠精神仍旧相通。工匠精神所代表的始终是敬业、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创新创造、一丝不苟、坚韧不拔等美好品质和态度。经过工匠之手的产品被认证为精品,兼具使用价值、审美价值,具有永世流传的经典意义。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国所呼唤的并非“十年专攻技”的日本匠人,也不是“精益还要求精”的德国匠人,而是既能用巧妙心思解决社会、工作、个人问题,又能创造价值、创造美好、勤劳拼搏、团结奋进、甘于奉献的大国工匠。中国工匠承继着自农耕文明延续下来的精神,具有实现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力量。他们身上应当有时代所需要的专注、坚守、追求极致、品德高尚等精神。中国工匠正在逐步将经验与智慧融入精湛、巧妙的手艺中,以顺应天时的哲思走向国际舞台。
在茅台,新时代的中国工匠精神找到了范本。茅台工匠精神自两千年前的农耕社会延续至今,既具有传统工匠的魅力,又在时代召唤下产生新变化,具有中国工匠精神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茅台工匠精神是传统的延续。
茅台的酿造技艺代代相传,区别于许多现代工业企业。茅台酿酒顺应天时,遵守造物之法。一年一个生产周期一旦开启,茅台工匠就将遵循天时,在正确的时间制曲、制酒,再经过足够长时间的贮存,才能得到佳酿。五月端午制曲,七次取酒,八次摊晾,九次蒸煮,这些都是一代代工匠的智慧结晶,是老一辈留下的宝藏。在技艺传承的同时,祖辈们的精神也延续下来。他们所具备的专注、诚恳、坚韧、创新、纯粹等品质,在后人身上非常明显。
茅台工匠精神是追求极致之工。
茅台工匠世代传承坚守,用诚用心,他们在逆境中开拓创新,在完美中精益求精。从偶然取得枸酱酿造法,到唐宋时让“酒以火成”,继而在元明时期发现回沙工艺的美妙,茅台酒匠用了上千年的时间精进技艺。
极致蕴藏在茅台酿造的处处细节中。端午制曲时,茅台工匠需要拿捏小麦的含水比例,踩制曲块时需要控制它的高度在12.5厘米到14.5厘米之间,装仓后要等曲块温度达到60℃才能进行翻曲,拆曲后的曲块不能留有3厘米以上长度的稻草……重阳制酒时,茅台工匠需按照一定比例实现高粱破碎,再用90℃以上的水润粮至一定湿润程度才开始蒸粮,接着摊晾拌曲、堆积发酵、入窖发酵、开窖取醅,等等。
工匠们各司其职,对每个环节、每个动作都有极致要求,不计繁复,不计心血,只为得到一杯好酒。
茅台工匠精神在于拓新钻研。
创新创造是茅台工匠精神的主题。对于不能变的部分,茅台坚守传统,对于可变的环节则勇于拓新。茅台工匠从不会沉浸在手艺中,而是擅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万历年间,茅台镇发生过一场战事,当地农业遭受损失,高粱产量急剧下降。这无疑给了茅台酿酒业重创。此时,茅台工匠不愿放弃,他们反复研究,最终创造了回沙工艺,能用较从前更少的粮食酿出品质更好的酒。正是这种钻研的精神解决了现实问题,并成就了茅台的独特工艺。
工匠几乎每天都在面对新的工作难题。例如,面对酒醅在预计时间内未完成发酵的问题,经验丰富的酿造师需要综合地理条件、温度变化等要素进行考量,才可能找出根源,再提出解决方案。他们这种探索的精神既是为了解决工作难题,也是为了保证茅台酒的品质。
另外,茅台工匠精神还具有创造价值、创造美好、做对事而不是做快事、质量为上、责任担当、正直乐观等多重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茅台工匠精神还将拥有不同意义,但其核心不会改变,工匠们笃定且自信,为了品质如一的美酒倾尽一生。这种尊重传统、追求极致之工,并持续拓新钻研的精神,正是中国企业工匠精神的典范。
在新时代,茅台正从匠心、匠魂、匠术、匠器、匠人五个维度形成新时代“五匠质量观”。无疑,工匠精神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匠心是初心,始终坚持精益求精、品质为先;匠魂是理念,茅台工匠将之贯彻到一切生产质量工作中;匠术是方法,严守全过程、全场景、全员工三大控制论;匠器是支撑,精制标准和技术,提升质量管理现代化水平;匠人是根本,打造一流工匠队伍、科研团队和管理精英。
我们看到,在新时代的召唤下,工匠精神的影响力正在扩大。在茅台,人人都要发挥工匠精神已是共识,是茅台每个岗位、每个人的追求。例如,为了找到一张封坛用的构皮纸耗时4年之久;酒瓶上前后贴标两边的间距必须一样,相差超过4毫米将被视为废品。这些都是不同岗位工匠的习惯和标准。
茅台工匠精神所具备的延续性、时代性,使其极具研究价值。当“五匠质量观”被茅台工匠内化于心,茅台工匠力将迸发哪些可能?茅台工匠力究竟特殊在哪里?未来,茅台工匠力会指向何方?怀着这样的追问,考拉看看头部企业研究中心将本书分为五个部分,从五个方面剖析茅台工匠力。
第一部分,阐释何为茅台工匠力,将它和品质直连,讲述工匠们在先辈的基础之上,不断精进技艺,酿出好酒的同时,也练就一颗匠心。独一无二的茅台工匠力支撑起茅台的品质表达,也带有中国气度和民族特色,是中国工匠力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深究茅台工匠力的工艺表现。通过追溯茅台酒酿造工艺的发展历史,解密茅台。茅台酒是传承自农耕社会的工艺结晶,从原料到勾兑,从包装到器物,它是真正的精工细酿,极致之工。
第三部分,探讨茅台工匠力形成的环境特征,即茅台工匠培育之法。茅台有一支领先行业水平的工匠队伍,他们经茅台的人才培养、技艺传承与精神传递,才成长为工匠。父传子、师带徒是茅台传承技艺的方式,在成长为大师的过程中,茅台工匠坚守传承,在开拓中进取。
第四部分,讲述茅台工匠力带来的持续性力量。茅台成功的要素之一是将朴实而重复的事情持续做好。茅台工匠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一件事,这种持续性促进了茅台的发展与壮大,成就了茅台的非凡之功,支撑着企业持续向前。
第五部分,探析茅台工匠力如何打造茅台未来,将打造怎样的未来。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茅台将以更严苛的质量标准,参与到全球企业的竞争与角逐中。新的茅台工匠将继续坚守传统工艺,夯实酿造高品质茅台酒的地基,培育世界级的工匠。
工匠精神的形成非一日之功,也不是照搬能得,但守正笃实,久久为功,通过制度建设、文化影响、氛围营造等多种方式,企业能够打造拥有自身基因的工匠队伍,在工匠精神的推动下持续向前。基于对茅台工匠力的全方位解读,希望能够给更多企业以启发,让大国工匠力在新时代闪耀光芒。
贵州这片独特的地域,盛产美酒,茅台能从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在于,一代代工匠在先辈的基础之上,不断精进技艺、酿出好酒,也练就了一颗匠心。
这片土地、这群人、这些年,铸就了不可复制的茅台工匠力。这股力量是极致之功,支撑起茅台的产品品质,也带有中国气度和民族特色,是中国工匠力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