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百王大法”不应只是一句空话。它的思想应有来历,并且在《史记》书中应有具体的呈现,无论其为显见或是含蓄委婉。首先考察中国古代学术中论治的传统。中国古代学术演变的大势为由王官学至百家言。王者“设官分职”,由世官、世业而形成世学,此学在官府,具有政治性,固不待言;即百家言,亦复如是。诸子百家虽众,最要者有六家,此由司马谈首先提出。他有《论六家要旨》一文,开头即引《易·大传》(即《系辞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之语,并说:“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司马谈于百家中选出六家,六家名目不同,是其异处;而异中有同者,此即六家皆从事于治道与治术的讲求,希望把国家社会治理得和平安稳。只不过各家所讲的理路不同,各有善有不善而已。
就其“从言异路”而言,是“殊涂”“百虑”;但从其“务为治者”而言,则是“一致”“同归”了。可见先秦主要六家学术的共同点,是要论治、求治。此非司马谈一人之私言,《淮南子》亦云:“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
见解正同,范围更广。
司马谈之后,《汉书·艺文志》举十家,并谓“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去小说家)。此九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此言九家道术不同,“各引一端,崇其所善”,即“从言异路”;“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亦即“皆务于治”。“九家”比“六家”多出纵横、杂、农三家。司马谈“但举六家者,纵横起于六国,杂家出于秦汉,农则无甚当于治道,故皆存而不论”
。简言之,其重要性都不能与司马谈所举的六家相提并论。六家之中,又以儒、道二家为主。司马谈论六家学术各有长短,唯独道家有长无短,且着墨独多,并取与儒家相较,最为推崇道家。太史公幼承庭训,自是深晓道家之学,《史记》中亦可看出受道家思想影响之处。但司马迁父子异学,太史公最推尊的是孔子,而非老子,因此将孔子独列世家,称“至圣”;而老子与申、韩同传,称“隐君子”而已。
儒家最重要的典籍是“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史记》中有两段文字特别讲到六艺:
(1)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滑稽列传》)
(2)(余闻董生曰):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太史公自序》)
合此两段文字可知:其一,六艺的形式与功能有不同。礼是用来节制人的欲望与行为。(礼主分别,故讲亲疏等差,等级制度之根据亦在此。)乐是用来增进发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乐主和合,故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书是用来传达历史上重要的人事经验以为后人的鉴戒。诗是用来表达人们心中的思想感情以及民意。易是用来说明推测宇宙以及人间事物的变化。春秋是用来辨别是非,建立人间的义理。此义理甚多,“其旨数千”,故王船山称《春秋》为“义海”
。其二,六艺于治一也。六艺的形式与功能虽有不同,但有大同处,即六艺都具备政治的功能,六艺的义理皆有关于治道,一致而不可分割。其三,六艺固然都与治道有关,但以《书》与《春秋》为甚。尤其是《春秋》,因为《春秋》“长于治人”,可以“拨乱反正”。
司马迁受父命而作《史记》,他自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易》《春秋》合《诗》《书》《礼》《乐》,正是六艺。可见他所当仁不让的,乃在欲据六艺的思想以从事著述,尤其明言要“继《春秋》”,即那部“长于治人”的《春秋》。由此观之,《史记》一书亦欲论治,岂非不言而喻。
《春秋》是怎样的一部书?《春秋》是孔子六十九岁返鲁之后所作,也就是孔子不能行道于天下之后,为了让后世的人能够了解他的理想与抱负并继起奋斗而作的书。所以,《春秋》不只是单纯的史书,而是孔子政治思想寄托之所在。孔子之作《春秋》,主要是笔削《鲁春秋》而赋予微言大义。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时曾说:“吾乃今知周之所以王也。”
可见《鲁春秋》已是有义,可以看出一些周人王天下的道理。孔子修《春秋》更重“义”,“吾因其行事而加乎王心焉”
。行事不是重点,“王心”才是重点。所谓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最重要的是“义”。《春秋》言“况”(比喻),孔子作《春秋》,主要是借春秋时代二百四十二年的史事来讲三世(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人群进化的治道与治法。简言之,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是“立一王之法”。“一王之法”是本,“拨乱反正”是用,有本才有用。“立一王之法”是公羊家最简捷的讲法。孟子谓之“天子之事”,《史记》说是“当一王之法”
,都是一个意思。孔子以《春秋》当新王,故“春秋之道”虽是通三世人群进化之治道。而“春秋之法”则为继周新王之法以待后王继起师法之法。“立一王之法”者,实欲以为万王之法鉴也。
六家皆务为治,六艺于治为一,六艺中的《春秋》又“当一王之法”,可为万王之法鉴。那么,本此先秦学术旧统(论治的传统)并欲继此“一王之法”之《春秋》而作的《史记》,它之成为“百王大法”,从学术渊源来看应是不难理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