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历史思考的出发点

《史记》是部通史,基本上它是一系列客观的历史记载。那么,司马迁如何在客观的历史记载中表现他的思想,或我们当从何处发现他的思想呢?

这可从以下四类文字中寻求。第一类,《自序》:一百三十篇中,只有这一篇是司马迁在讲自己和跟自己有关的事情。其中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关于司马迁思想背景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中叙述自己受命作史的经过和作《史记》的缘故,司马迁对自己的思想作了最直接的表露。其中有“叙目”,对于各篇的作意或重点,都有说明;尤其从“嘉某某,作某某”的文字上,更可见出他的思想。第二类,“太史公曰”:太史公曰有四种功能,其一是“述褒贬”。 司马迁在这里对历史人物与事件,可以作直接的批判,并吐露一己的感慨。他在这里可以“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可以“别嫌疑”“明是非”,甚至“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 “太史公”曰中多有“岂不谬哉”“岂不仁哉”“岂不以哉”“岂不哀哉”“岂不亦伟哉”“岂妄也哉”“悲夫”“惜哉”,以及其他的论断语句。这些正是寻找司马迁思想的最好指针。第三类,叙事中所夹之论断:司马迁在叙述史事时,时而杂以论断。这些论断,有的是直指,有的是暗示,有的且引他人之语以寓论断。第四类,其他:除以上所举三类外,还可从标题上(如为项羽立本纪,将孔子、陈涉列世家,仲尼弟子有传,酷吏、佞幸指斥其名)、书法上(如孔子卒,周太史儋见献公语,皆屡书而不一书),以及记事的轻重详略上,看出司马迁的用意。总之,《史记》亦如《春秋》,其中有刺讥褒贬,有正言反语,有微词隐义,必须真正掌握住司马迁所肯定的和所否定的,才能进论他的思想。

司马迁的思想既可探寻,但应从何处下手呢?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近人论诸子思想(如孔子),每喜将某一家思想,区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教育、伦理、宗教、军事思想等范畴。这样的区分与研究,固然比较整齐细密,但极易流于呆板的形式,造成平面的叙述,而看不出其思想的线索、层次和彼此间的关联。须知真正的思想家是不会把自己的思想分裂割离为若干部分的,每个思想家也未立意要对政治、经济、社会、教育、伦理、宗教、军事等各方面,分别建立一套有系统的思想。但我们知道,每一位思想家都有他的立场、他的思想的出发点和他关心的主要问题。研究者应当摸清他的立场,抓住这个出发点,然后顺着他的思想线索,去看他对问题所涉及的各方面作如何的看法,这样才能把握住他的思想。本此认识,本文在讨论司马迁的思想时,将避免以上所说的弊病,而先从司马迁对历史思考的出发点探究起。

司马迁历史思考的出发点,在于“论治”。《论六家要旨》篇首言:“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滑稽列传》引孔子说:“六艺于治一也。”六家皆务为治,六艺于治为一,所着意者皆在“治”之一字。以上二句虽非出自太史公之口,但观其所引,他是赞同的。他既要“考信六艺”,又说:“天下言六艺者,皆折衷于夫子。” 可见他是主张载籍以六艺为断,而六艺以孔子为归的。这不但在取材上是如此,就是在思想上也常常表现出来。他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易传》《春秋》与《诗》《书》《礼》《乐》,不就是六艺吗?换句话说,他所自承不让的,乃在欲据六艺的思想以从事著述。六艺于治为一,而其中司马迁明言要“继”的《春秋》,更是“长于治人”,故说太史公的历史思考的出发点是要“论治”。而这与他的写史立场 ——“古史官”赞治的立场(周官释史“史掌官书以赞治”)——也是相符合的。司马迁著史,既要“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又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 ,“述往事,思来者”,“俟后世圣人君子” ,分明是要从历史中找出一些规律或教训,来教育同时并世之人,并留传给后人作为参考。司马迁之论治,于全书一百三十篇中皆可见,但与十表及八书尤有关系。《史记》的表与他史不同,“表者,所以表天下之大势与理乱兴亡之大略,而观一时之得失。” 八书为司马迁论治之言,所记的乃是国家的大政、大法,咸与治道或治法有关。因此,我们在探讨司马迁的思想时,更应多予注意。 MVBl0JHC2jknuAcR+BFVvIGBZuxYQ9EkzNGYN07/QKkP5isqU8IyLHjtWY5k37w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